宋星晚上回屋的時候就把布條漿好了,平整地鋪在凳子上晾曬。

等到第二日幹完了家裏那些日常地活計,回屋做針線地時候,布條已經幹透了。

宋月小心翼翼地將碎布一張一張從凳子上揭下來,盡量不讓布條有折痕。

經過漿洗的布條顏色比原本更深了一些,呈深紅色,宋月便決定用布料做兩朵牡丹。

牡丹花瓣要層層疊疊,才會顯得富貴雍容,一朵要做四層,最裏層是三瓣,然後是五瓣,七瓣、九瓣,一朵花共二十四瓣。

她自己一朵,送給春杏一朵,一共是兩朵花。

沒有筆來畫輪廓,宋月便直接用剪子開始剪,反正花瓣本就形態各異,也不是每一片都要一模一樣。

從裏到外的花瓣依次從小到大,做絹花是她的老本行,熟練的很,不一會就將所需的花瓣全部剪好了。

做絹花的花瓣不可能是扁平的,再以前給花瓣做造型都是用的燙花器,如今在這邊就隻能尋了塊圓潤的鵝卵石。

放到灶膛裏烤熱,把石頭夾出來後,再把一片片花瓣按在石頭上,凹出所需的造型。

這個活聽上去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麻煩的很,用去了大半個時辰,才將幾十片花瓣全部燙好。

剩下的工作就很簡單了,剪出一個圓形的布片當作底座,將黃色的棉線多次堆疊,一端綁住,另一端剪斷,就做好了花蕊。

將花蕊縫在底座中間,再把花瓣依次一片片縫上去,一朵絹花就做好了。

可惜了這裏沒有UV膠水和金墨,不然再花瓣讓用UV膠做幾個水滴,再用金墨給每個花瓣描個邊,那樣子的牡丹才叫富麗堂皇。

不過這樣簡化的絹花,在這個物資貧乏的時代,已經十分難得了。

宋月將一朵絹花帶過去送給春杏的時候,王大嬸和春杏都稀罕了老半天。

“小月啊,你什麼時候學會的這手藝啊,你這花做的可真是太好的,跟真的似的,比雜貨鋪裏賣的那些還要好看許多。等你嫁到楊家去,要是有時間,不妨去鎮上的成衣店裏買些碎布頭,做些花去賣,這肯定比給成衣店做荷包掙得多。”

王嬸子是真的有好好的在給宋月的未來做規劃。

做簪花首飾本來就是她的老本行,在未來有機會,肯定是要撿起來的。

不過嫁到楊家後也不知道是什麼光景,不知道能不能給她機會出來做生意賺錢。

若是可以的話,在集市上擺攤賣小吃,也是挺賺錢的。

鹵雞爪、炸雞排、烤豬蹄那些肉菜先不去想它,做些板栗餅、南瓜餅、香酥小土豆、鴨血粉絲湯之類的,還是可以的。

平常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宋月也經常照著食譜折騰,做一些小吃玩,這些常見的小吃配方都大差不差,有材料就能做。

不過這邊的小鎮上大家的消費能力,喜歡什麼樣的口味之類的,都還要上街去考察一番才行。

看著村裏各家的生活,雖然都過的緊巴巴的,但是會給家裏的小孩買些零嘴的。

鎮子裏人家的條件應該會比村裏好上許多,買玩具家裏人可能還會覺得浪費,但是小吃,吃進肚子裏的,人們便覺得這個錢花的也值了。

照這樣子看的話,做小吃應該也是可行的。

果然美食無論放在哪個時代,永遠都會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