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西域玫瑰(1 / 2)

前往濮陽的路上,因為馬車承重大,還多了一個女子,多有不便,狄秋趕著馬車坐在車袁上,腿部受傷了的陸九自然也無法行走,與狄秋一邊一個的坐著。

狄仁傑與李叢馬良二兄弟則是以走路的方式跟在緩慢行駛的馬車後邊。狄仁傑與他們講起了自己是如何的讓城內再度開啟送自己出來的事情。

其實狄仁傑一個人進城是有目的,的,他擔憂李叢二兄弟,隻在其一。其二,則去了留守司,見了一麵英國公李績。

去了李績那裏後,他受到了英國公極高的待遇,若不是急著去走馬上任,或許狄仁傑自己也會多騰出一些空閑來在李績府上與其詳談軍務,邊疆局勢。二人言語投機,脾性相對,寥寥數語,便成了忘年之友了。李績說起了對高句麗作戰,與太宗時期征討的路線步驟,規劃了一下其中的不足之處,從而尋找原因,化整為零的重新部署,以待皇帝聖裁。

由前隋征討高句麗到現在,狄仁傑有有兩種看法。

“看法一”:大業三年隋煬帝北巡,在突厥啟民可汗帳內見到了高麗使者,這一見,不禁使他想起了當年文帝師出無功之事,甚覺受辱。

隋初,高句麗串聯了南方的陳國、北方的突厥組成三方同盟,成了反隋聯盟的出頭鳥。

隋朝當然不會坐視不管,隋文帝北平突厥,南滅陳朝之後,兵鋒掉頭直指高句麗。

在東北部,契丹與靺鞨已經臣服於隋朝,高句麗的反隋結盟體係已經破產,而百濟和新羅,為了與高句麗抗衡也遠交近攻,成為了隋朝的盟友。

開皇十八年,隋文帝調集大軍進攻高句麗。

此次大戰,隋軍三十萬幾近全軍覆沒,可以說自隋王朝立國以來,幾乎戰無不勝,這次戰敗是隋朝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高句麗也元氣大傷。

由於東北地區的重要性,曆代中原王朝都重視這個地方的秩序穩定。

隋煬帝麵對的是如何終結高句麗自西晉滅亡之後,連續數百年稱霸遼東的威脅。唯有滅了它,再將其納入以隋為主導的範圍之內,遼東地區才能說得上安穩,高句麗盤踞遼東直接威脅到關內換做是誰都不可能容忍。

第一次討伐高句麗,隋煬帝做了充足的準備。

他首先吸取其父文帝伐高麗失敗的教訓,征民夫百萬開挖了一條北至涿郡(河北派州)的永濟渠,並在黃河以北設置征兵站,為糧草、軍械、戰船、軍隊找到了囤積之所,以備後續大舉進攻高句麗做下了理想的預備。

大業七年,隋煬帝開始趕造戰船,工匠們沒日沒夜地站在水中不敢停閑,從腰以下被水泡得都生了蛆,近一半的人就這樣死在水中。

在建造戰船期間,某地的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豎起反隋大旗,正可謂是外患未平,內憂又起。

隋煬帝不為所動又趕製軍車五萬輛,還要讓百姓們自備車、船,軍糧器械運到遼東前線。

大業八年正月,開始首次交戰,煬帝親率大軍一百多萬,浩浩蕩蕩開赴前線,軍隊前進到遼東高句麗軍隊退居城池內堅決抵抗隋軍。

他們在城內暗設伏兵後,假裝戰敗引隋軍入城,水兵將軍來護兒果然中計,被高句麗軍打得大敗,所率四萬精兵,隻有幾千人生還,可謂是敗的相當慘烈。

在水軍進攻失敗後,隋煬帝並沒有吸取教訓,又派步軍將領宇文述、於仲文,率領九路大軍進攻(平壤城),在鴨綠江邊高句麗大臣乙支文德詐降,探看隋軍虛實,並用拖延戰術使隋軍疲憊。

隋軍將領因不敢擅自行動,加上士兵疲憊,缺少糧草,不得已退兵。結果渡江時遭到高句麗兵突襲,幾乎全軍覆沒。

退還鴨綠江時,宇文述、於仲文統領的三十餘萬官兵,隻剩下不到三千人,兵器物資喪失殆盡,隋煬帝不得不退兵,第一次征伐便以慘敗告終。

“看法二”同年八月,不甘失敗的隋煬帝下令把全國四大糧倉的糧食調集到望海頓(遼寧錦縣),為二征做準備。

大業九年正月,隋煬帝發動第二次進攻高句麗的戰爭。

楊廣率領隋軍渡遼河親自到前線督戰,在野戰中數萬高句麗兵被隋軍打敗,高句麗兵再度退入城內固守。

就在遼東城馬上要攻破時,後方傳來了楚國公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亂的消息,隋煬帝聞訊,不得不丟下軍械物資倉促從遼東撤軍。突然撤退造成全軍混亂,高句麗尾隨截殺,隋軍大敗。第二次進攻高句麗又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