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西域玫瑰(2 / 2)

大業十年二月,楊廣又下令文武百官商議發動第三次征伐高句麗,群臣勸誡皇帝,卻招來殺身之禍,無人敢站出來告訴他當時的形勢。

那時隋朝遍地已是農民起義,加之多年用兵,黃河以北的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河北已失去昔日的繁榮景象,疾病饑餓已經成了人們最大的敵人。

一番總結下來:隋煬帝下令征召天下兵馬、糧草,開赴遼東,但大量士兵臨陣逃亡,雖然斬殺逃兵,卻也不能抑製逃亡,再加上已經無法遏製的農民起義,大隋的江山已經呈現搖搖欲墜的形態,無法逆轉了。

而此時的高句麗也在隋帝國的連續進攻下力不從心。

高句麗王看到兵禍連年,人民深受其害,遂遣使上表投降。

隋煬帝高興地認為征伐有了結果,便命令水軍退兵,楊廣從懷遠鎮回朝,三伐高句麗終告結束。

最終的總結原因,其實作為一個帝王,高瞻遠矚是必要的,但同時也是他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的心理作怪,最後終也導致了隋帝國的滅亡,但凡是急於求成,必將傷其自身根本,何為根本?那就是民生,萬民如水,江山同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很顯然隋煬帝是不懂的。

狄仁傑說到這裏,李績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不住地稱讚狄仁傑後生可畏,將來有機會一定在皇上的麵前保舉狄仁傑。

狄仁傑拱手謙遜道:下官平平無奇,不可唯以重用。二人一番客套後。

李績也說了他的看法:太宗皇帝不但不以史為鑒,反而效法隋煬帝再次征伐,不能說無功而返,也間接消耗了高句麗的有生力量。

從此不敢與我大唐正麵交鋒了,單從高句麗所盤踞疆域說,自春秋以來那裏便歸屬於燕國,一直都屬於華夏故地,十六國期間高句麗期趁關內大亂,侵占了遼東地區。

自隋至今,結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局麵,又是統一國家,但是遼東卻成為了別人的領土,所以隋朝兩代君主都想著收複失地。

煬帝時期,當時國力已達致盛,才有了隋煬帝的三次征討,雖然沒有成功但也重創了高句麗的根基,使他們在短期內不能恢複以往的實力。

其次高句麗的傲慢無禮也是導致隋唐兩朝一心滅亡它的原因之一。

隋文帝在給高句麗的國書裏就說道:高句麗雖然做了隋朝的藩附屬國,卻沒有盡到臣子應有的忠誠。

假如碰上一個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無為的君主,那或許高句麗還能存活很久,很顯然,楊廣的誌向很明確。

太宗皇帝雖然也有此誌向,但沒有表現的像隋煬帝那麼心急,隋煬帝三征無果而在高句麗留下幾十萬中華男子的屍體後,這些屍體居然被高句麗做成“京觀”,以此來顯示其武力,同時也給了大唐太宗皇帝一個複仇的借口。太宗曾言:“不遺後世之優”。

李績與狄仁傑說了這麼多關於高句麗的事情,狄仁傑終於明白了李績的用心。他拱手道:可是陛下他又要對高句麗殘部規劃作戰準備了。?

李績聽後掩蓋不住內心的狂喜對狄仁傑說道:不錯,我又有上陣殺敵的機會了。

狄仁傑一驚暗自道:現是麟德二年,英國公如今以快七十的人了,依然是老當益壯意氣蓬發,他年長自己二十多歲,還一心想著為國效力。而回過頭來看四十五歲的自己,深深的觸動了心弦:人生還是太短暫,生命太過於渺小了,每一天都有生命從這些世界上消失,來到。我不相信你什麼天意,更不願意去解釋:什麼人生自有其來處,自有其歸處的言論。他將自己的思緒調整後,因擔憂城外的人,找理由婉言拒絕了了李績的挽留。

李績送給他一塊玉牌,憑此物可以叫開洛陽城所有的城門。還交待以後要他經常來府上一聚。

可以說二人意氣相投,乃英雄惜英雄之意。

李叢與馬良聽完狄仁傑的講述後,都為狄仁傑能結交這位三朝元老而感到欣慰。

夜已深沉,野外涼爽的風把人內心的鬱悶吹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