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式麵點概述一(1 / 1)

我國麵點具有悠久的曆史,麵點製作技術是烹任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麵點分為中點和西點,包括的內容極其廣泛。從廣義上講,泛指用各種糧食(大米、小麥、雜糧等)、豆類、果品、魚蝦及根莖菜類為坯皮原料,配以多種餡心(有的不配餡心)製作的各種主食、小吃和點心;從狹義上講,特指利用麵粉、米粉及其他雜糧粉料調成麵團製作的麵食小吃和正餐筵席上的各式點心。我國曆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入們的生活習慣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我國的麵點製作在原料選擇、口味、製作技藝等方麵形成了不同風格的風味流派。目前入們常把我國麵點分為“南味”、“北味”兩大風味,具體又按主要風味流派分為京式、蘇式、廣式三種。

京式麵點的形成和特色

京式麵點,泛指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山東、華北、東北等)製作的麵點。京式麵點是在繼承民間食品、小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兼收各地風格、各民族麵點風味及宮廷麵點而形成的。

京式麵點注重鹹鮮口味,肉餡多用水打餡,並常用蔥、薑、黃醬、香油等為調料,其風味特點為口味醇香、鮮嫩適口、肥而不膩。典型的品種有抻麵、北京都一處燒賣、天津狗不理包子、清宮仿膳肉末燒餅、艾窩窩、豌豆黃等。

蘇式麵點(今浪揚麵點)的形成和特色

蘇式麵點,泛指長江中下遊,江、浙一帶地區製作的麵點,它起源於揚州、蘇州,經過漫長的歲月,形成品種繁多,應時迭出、製作精細、造型逼真、餡心摻凍、汁多味道鮮美的特色。揚州,以“十裏十街市井連”而聞名全國。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揚州就有數十家著名的點心店肆,創製出了大批名點,品種數不勝數,因而遠在數百年前就名揚域外。可見,在我國麵點發展史上,蘇式麵點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蘇式麵點的代表品種有三丁包、翡翠燒賣、千層油糕、船點等。

廣式麵成的形成和特色

廣式麵點是指珠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區的麵點而言。廣式麵點富有南國風味,自成一派,吸取了北方和西式點心的長處,形態繁多,豐富多彩,餡心用料廣泛,口味清淡。廣式麵點的代表品種有叉燒包、蝦餃、蓮蓉甘露酥、馬蹄糕、蛾姐粉果、沙河粉等。

一、中式麵點的常用原料

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用來製作麵點的原料非常廣泛,主要包括主糧、雜稂以及各種動植物原料,製作麵點的原料。按其作用可分為坯皮原料、製餡原料、調料和輔助原料三大類。

常見的原料

麵粉:麵粉是製作麵點的重要原料。它是用小麥加工而成,可分為高筋粉、中筋粉、低筋粉三種。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糖類、脂肪、水分和維生素等。

糯米粉:糯米粉的特點是黏性大,脹性小,硬度低,成熟後有透明感,調製的粉團不能作發酵使用,可直接製作各種富有特色的黏軟糕點,如拉糕、粉團、湯圓等。

大米粉:大米粉的特點是硬度高,黏性低於糯米,脹性大於糯米,用純大米粉調成的粉團一般不作發酵使用。

玉米粉:玉米粉可製作窩頭、絲糕及冷點中的白粉凍。它與麵粉摻和後,可作各式發酵點心,也可製作各式蛋糕、餅幹等。

蕎麥粉:蕎麥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硫胺素、核黃素和鐵,既可製作主食,也可與麵粉摻和製作扒糕等食品。

紅薯:紅薯的澱粉含量較高,質軟而味香甜,與其他粉料摻和有助酵作用。紅薯煮(蒸)熟後搗爛,與米粉、麵粉等摻和後,可製作各類糕、團、包、餃、餅等;紅薯製成幹粉又可代替麵粉製作蛋糕、布丁等各式點心;紅薯還可釀酒、製糖、製澱粉等。

澄粉:澄粉是一種不含筋的麵粉,用它做的糕點特色為半透明狀、色澤潔白、質感細滑,代表品種為水晶餅、蝦餃、象形點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