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三個人當中,你認為自己和哪個人相似呢?如果你想在公司獲得成功,你必須做第三個人,這樣無論身居何處,都能成為企業殷切想要網羅的人才。如果你想獲得更多,你就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做一個認真負責而不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
放鬆但不能放縱自己
每個人都應培養自己擁有一種成熟的做人做事態度,那就是不能放縱自己。隻有對自己不輕易放縱,才不會讓責任心輕易地丟失。
在美國的一所軍校裏,學員們每星期都會擠出一點時間來打牌。
有一個打牌的新手,一開始隻是抱著好玩的態度去打。他的運氣很好,贏了好幾把之後,便天天來打。其實,他打牌的技術不高,很多時候他都會輸,而且心裏很在乎輸贏,因此,他情緒激動,在操作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站在他旁邊的人規勸他,你不要玩得太過火了。他卻根本不去理會,最後還把他妻子的存折也拿來賭,存折裏的錢也輸完了。他的妻子知道後很生氣,因為存折裏的錢都是他的妻子打零工掙來的。
後來,他的妻子把些事報告給了他的上司。上司對此事了解清楚後,嚴厲地批評了他,並且還立出規矩,軍隊裏以後禁止賭博。
他的上司認為:娛樂是可以的,但是過於沉迷其中,對家庭也是一種傷害。
放鬆與放縱也隻是程度上的差別。打一個小時的牌隻是放鬆,而如果玩上幾天那就是放縱了。而這樣的放縱會帶來不容忽視的結果:傷害。對身體是一種傷害,長期的睡眠不足對我們的身體不利,同時對我們的工作也造成了影響,給家人一種不安全的感覺。
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是絕對不會這樣放縱自己的,他要保證自己有充沛的精力來對工作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親人負責。
因此,放縱自己是不負責任的體現。一個人在放縱的時候可能隻會考慮到暫時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而沒有考慮到放縱所造成的後果。肯定有人會反駁,認為放縱是與人交往時的一種需要,生活中有時會避免不了有放縱的場合。例如:公司裏為了慶祝某件事的順利完成,決定來一次大聯歡會,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放縱呢?
富蘭克林曾給自己製訂出了一份大膽而艱苦的計劃,其中兩條是:①克製,即對自己的生活飲食做到克製;②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必須去做,而且做了就要把它們做到最好。
不要讓自己養成放縱的習慣,工作之外或看似無關緊要的地方也不能任意放縱。經常放縱自己,會使我們內心的責任信念動搖。如果信念動搖了,那麼也就會失去原則約束。如果讓放縱成為了習慣,那麼人的行為方式也將會發生變化。
不要讓自己養成放縱的習慣,不要丟失自己的責任心。
用責任去體味幸福
有位婦人走到屋外,看見前院坐著三位飄著長長的白胡須的老人。她並不認識他們,便說:“我想我並不認識你們,不過你們應該餓了,請進來吃點東西吧!”“家裏的男主人在嗎?”老人們問。
“不在,”婦人說,“他出去了。”
“那我們不能進去。”老人們回答說。
傍晚當她的丈夫回家後,婦人告訴丈夫事情的經過。
“去告訴他們我在家裏了,並邀請他們進來!”
婦人走出去邀請三位老人進入屋內。
“我們不可以一起進同一個屋內。”老人們回答說。
“為什麼呢?”婦人想要了解原因。
其中一位老人指著他的一位朋友解釋說:“他的名字是財富。”
然後又指著另外一位說:“他是成功,而我是幸福。”
接著,他又補充說:“現在你進去跟丈夫討論看看,要我們其中的哪一位到你們家做客。”
婦人進去告訴丈夫剛剛與老人談話的內容。
她丈夫非常高興地說:“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我們邀請財富進來吧!”
婦人並不同意,說道:“親愛的,我們何不邀請成功進來呢?”
他們的兒媳在屋內的另一個角落聽到公婆的談話,並插進自己的建議:“我們邀請幸福進來不是更好嗎?”
丈夫對太太講:“就讓我們照著兒媳的意見快去請幸福來做客吧!”
婦人到屋外問那三位老者:“請問哪位是幸福?”
幸福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二者也跟著他一起。
婦人驚訝地問財富和成功:“我隻邀請幸福,怎麼連你們也一道來了呢?”
老者齊聲回答:“如果你邀請的是財富或成功,另外兩人中的任何一位都不會跟進去,而你邀請幸福的話,那麼無論幸福走到哪兒,我們都會跟隨。哪兒有幸福,那兒就有財富和成功。”
人生在世,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對家庭、親戚、朋友、國家、社會的責任。責任心最基礎的體現是對家庭。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有了這種愛,責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體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一個不愛家庭的人怎麼會愛他人和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麼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這樣的人往往是把責任看做強加給他的負擔,看做是個人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人生負有什麼責任的人,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麼。有一位小姐向列夫·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麼。列夫·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於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隻能是空洞的。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任的關係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於自覺的選擇,而是由於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做自己的責任,從不嚐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拚命掙錢和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是上司對自己的評價,於是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於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麼,在責任問題上也就陷入盲目之中了。
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家庭負責,那麼,在包括婚姻和工作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種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的、有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