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1 / 3)

第十八回

將軍上表大政奉還

睦仁下詔王政複古

書接上回,話說日本幕府將軍、天皇先後棄世,一時國中無主,諸侯皆虎視眈眈。幕府以先將軍家茂遺命,立一橋家德川慶喜為將軍。慶喜春秋正茂,又多智謀,自知幕府將傾,遂禮賢下士,意欲革新圖強。同治六年,日本慶應三年初,京都公卿大臣立太子睦仁為嗣天皇。這睦仁年方十七歲,乃孝明天皇嫡己第二子,母是英照皇太後。睦仁自幼聰明,善機謀,或讚之聖德太子轉世。

卻說薩長等藩諸侯,本欲借兵勝之威,暗自聯絡,將行倒幕,同伐無道。豈料慶喜足智多謀,銳意革新,廣施新政,勾結法國,購買火器,借款養兵。又以先天皇新亡之故,奏請天皇飭諸侯罷兵。是年六月初,土佐藩維新誌士後藤象二郎與阪本龍馬乘船赴京都晉見其藩主山內容堂,容堂時在京都受天皇之召見。二人在船上共談天下大勢,象二郎謂龍馬曰:“此番吾二人進京,實一次良機也。前者將軍征長州藩時,君遊說於薩、長二諸侯間,使之約盟。天下無不知君威名,以君之大才,如何看皇國之今日?”龍馬從袖中取出一卷,鋪展開來,曰:“吾正欲借此番赴京之機,獻上此策。”象二郎視之,其文曰:

“一、天下政權還於朝廷,政令應當出於朝廷;

一、設上下議政局,置議員參讚萬機,展公議以決萬機;

一、公卿諸侯,以致天下人才,舉其有能,賜官晉爵,以為顧問,另削冗員;

一、廣興公議以交外國,檢討規約以定其當;

一、折中古來之律令,撰定無窮之大典;

一、擴張海軍;

一、置親兵以衛帝都;

一、金銀貨物等市易之事,應參照外國,定其宜當之法。”

象二郎覽罷曰:“君真奇才也!昔日孔明隆中對策以定三分天下,今

日君獻此八策,必能定皇國五十年之天下也。”龍馬曰:“以上八策乃察天下形勢,審宇內萬國而後定,為舍他無二之急務。若行此數策,必將挽回皇運,擴張國勢,與萬國並行,亦非難事矣。”及二人到京,將八策獻上天皇與其藩主山內容堂。

卻說容堂來到江戶,又將此策獻於將軍慶喜,且諫之曰:“自黑船叩關,豪傑並起,三分天下,諸侯占其二。今若能順天應民,歸政於朝廷,則可全身而退。乞願將軍本公明正大之理,行英明果斷之策,則天下必可更始一新也。”慶喜曰:“君之好意,本將軍心領。惟祖宗之基業,豈能輕棄?”容堂本性急之人,未及思量便曰:“若非兩喪之事,今日諸侯恐已陳兵於江戶矣。若將軍頑固不化,諸侯舉兵共伐,那時玉石俱焚,悔之晚矣!”慶喜心中不悅,冷言曰:“此八策誠治疾良藥,然人有疾時,當先緩藥服之,待其氣脈和緩,再以猛藥治之,病可盡除。若不待腑髒調和,便投猛藥,誠死之而非活之也。”容堂曰:“將軍所言者不過肢體小患,今日天下,已入膏肓,若不灌以猛藥,欲求安保則難矣。”慶喜曰:“是言頗在其理,君且歸國,容我思之。”容堂悶悶而去。

卻說慶喜召文武計議船中八策,幕府上下大小官員皆無主意,各自惶恐,慶喜則笑謂眾曰:“吾有一計,使上從我而諸侯不敢妄動。”眾人問之,慶喜曰:“諸侯舉兵反我,名為尊王,實懷鬼胎。我若上表請辭,奉還大政,則上必喜從,而諸侯再無興兵之名矣。然天下大勢,武家掌權數百年矣,天皇不能諳熟朝政,不需數日必將歸政於我也。”眾人皆賀曰:“大將軍妙計,真東照公之雄才也。”(看官:東照公即德川家康也。)

本年十月,將軍慶喜上表奏請大政奉還,天皇接表來看,其文曰:

“征夷大將軍臣慶喜跪奏:臣慎重考慮皇國時運之沿革,昔者王綱解紐,相家執權,保平之亂,政權移於武門,以至祖宗,更蒙寵眷。二百餘年,子孫相承。臣雖奉其職,但政刑失當者不少,以至今日之形勢,畢竟薄德所致,不堪愧懼。況且,當今外國交際日繁,朝權不出一途,則綱紀難立。今當改曆來之舊習,臣將政權奉還朝廷,廣盡天下之公議,仰承聖斷,同心協力,共保皇國,必可與海外萬國並立,臣慶喜盡力於國家者,為此而已。”

天皇覽表大喜,公卿皆賀。忽有一人大笑曰:“此幕府緩兵之計,不過苟圖目下耳。”眾人視之,乃木戶孝允也。(看官:孝允初名桂小五郎,長州藩人,少習劍術,仰慕西學。黑船來航之後,孝允誌在強國,喜交天下豪傑,行尊王倒幕之舉。孝允與薩摩藩之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皆是當世英雄,後人稱之為“維新三傑”。此是後話,表過不題。)睦仁問曰:“卿言何意?”孝允奏曰:“自癸醜以來二十年間,幕府外不能攘夷,內不尊朝廷。兩代將軍專行無道,廣興大獄,以至豪傑盡起,天下紛亂,兵連禍結。幕府兩敗於長州,德川氏氣數將盡,是誠天賜良機。若陛下詔諭天下,諸侯必劍指關西,集於京都,然後發天兵以達江戶,則幕府其亡不遠矣。今賊臣慶喜其奸猾比於東照,假意上表歸政,實欲以此退諸侯之兵,然後複挾陛下以令各藩,望陛下明察之!”睦仁雖是聰明之主,然不過弱冠之年,於天下大事尚不能參其利害,聞得孝允所奏並無主意。眾公卿大臣中亦有德川氏爪牙,皆以孝允之言為荒謬,居間挑撥。一時朝臣爭論不休,時有一人出班奏曰:“大將軍既上表歸政,足可見其忠義之心,陛下可允其所請。如此天下太平,並無刀兵之難,豈不美哉?”眾人轉視之,原來是岩倉具視,具視別號對嶽,京都公卿,天皇近臣,甚有威望。睦仁見公卿多有此意,具視尚如此說,遂下詔準慶喜所奏,又明令諸侯罷兵,各自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