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內府奉還從前所委任之政及辭退將軍職位二事,今已斷然獲準。原自癸醜以來,遭蒙未曾有之國難,先帝頻年為之所苦,憂慮之情當眾庶所知。因此聖意已決,實行王政複古,樹立挽回國危之基。自此廢除攝關、幕府等,先暫設總裁、議定、參與三職,使之處理萬機。諸事應按神武創業之始,無縉紳、武士、堂上、地下之別,皆需盡力發表至當之公議。聖意欲與天下同休戚。故望各自勉勵,一掃曆來驕惰之陋習,以盡忠報國之誠意努力奉公為要。”
是夜,天皇又召公卿誌士於宮內禦所,賜以密旨,令將軍慶喜辭官納地。大久保利通等人接過密旨,謝恩出朝,連夜趕回各國,準備兵丁去了。
卻說消息傳至江戶,慶喜聞之大怒,召文武計議。慶喜曰:“前者吾輩奉還大政,上以忠義之心故複令我攝政,今薩、長鼠賊欺君罔上,挑撥是非,圖謀造反,吾誓滅之以清君側!爾眾有何良謀?”眾人皆奮然曰:“某等願隨將軍討賊,複安天下。”忽有一人歎氣連連,慶喜視之,乃是幕臣勝海舟,慶喜問曰:“眾人皆從我意,獨汝長歎,此何故耶?”海舟曰:“臣歎德川氏三百年社稷將傾覆矣!”慶喜不悅,曰:“令汝率兵討賊,可勝之乎?”海舟曰:“臣必馬革裹屍以報將軍之恩,然實不能勝也。”慶喜勃然變色,拂袖而去,眾人不歡而散。次日,慶喜又召眾人計議,令曰:“天皇年少不智,諸侯欺我太甚,吾意已決,來日吾自親征,盡起傾國之兵伐之,戮奸臣清君側。”言罷,吩咐眾將各自準備。
十六日午時,將軍慶喜請來英、法、美、意諸國公使,照會曰:“我祖宗東照公確立日本之政體,綱舉目張,二百餘年。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莫不尊崇其德而浴其澤。豈料數名諸侯一朝帶兵,突入禁門,放逐以先帝顧命攝政為首之宮中堂上,代而引入先朝譴責之公卿等人,擅改先命之宗旨,實屬大逆。今我以征夷大將軍之名義,率軍剿賊,特昭告諸國。”諸國公使各自散去後,慶喜身著將軍金鎧,一聲炮響,率三軍開往大阪來。
卻說慶喜率大軍二萬來到大阪,差人打探消息,回報稱京都內駐有薩摩、長州、土佐、安藝四藩兵馬五千人。慶喜召眾將商議,曰:“今探知諸侯有五千嘍囉在京都,爾眾可有破敵之策?”勝海舟曰:“彼軍雖少,皆精銳之輩,我軍雖眾,而訓練不足,將軍不可輕敵。”慶喜頗不耐煩,曰:“今我親率大軍去,給汝五千人守大阪。”海舟又欲諫,澱城藩主稻葉正邦大言曰:“以將軍之威武,此回必能剿滅亂黨,再安天下。”慶喜問曰:“此去京都當走何路?”正邦曰:“由大阪至京都,其間必過臣之澱城,然後分有兩路,一曰鳥羽,一曰伏見。”慶喜遂率大軍一萬五千人馬開往澱城來。
卻說消息早傳至京都,天皇忙召集眾人商議,曰:“今賊臣慶喜果率兵前來,如之奈何?”大久保利通上前奏曰:“臣察幕府軍雖多,皆是老弱之輩。臣等諸侯雖兵少,皆敢死之士,陛下勿憂。”天皇問曰:“卿等可有退敵之計?”利通曰:“臣等謀畫已成,將出兩路兵馬拒敵,可保京都無虞。”天皇曰:“卿速道來。”利通曰:“京都與澱城之間有兩條路可行,其一路鳥羽地方乃是大道,慶喜必從此來,可令西鄉隆盛率薩摩兵擊之。又一路伏見地方乃是小道,臣自率長州、土佐兵士守之。餘下諸侯之兵守京都足矣。”西鄉隆盛奏曰:“德川氏反行已露,陛下可明詔其罪也。”天皇從之,遂下詔曰:“賊臣源慶喜,反狀已明,欺詐朝廷,大逆無道,不得不加討伐,敉平賊徒,以救萬民於塗炭。”詔令下時,群情激奮,西鄉隆盛自率兩千薩摩兵守鳥羽,大久保利通率長州、土佐之兵二千一百人守伏見,木戶孝允等率兵千人保京都。
卻說將軍慶喜在澱城駐了幾日,差人打探諸侯兵消息,回報稱鳥羽地方有諸侯營寨,旗幟甚多,伏見地方不見炊煙。慶喜心下甚是疑惑,稻葉正邦曰:“不知將軍何故憂心?”慶喜曰:“伏見小路必有伏兵,但不知多少人馬,有無火炮。”正邦曰:“將軍何不兩路並取,以達京都,臣率本部人馬守澱城足矣。”慶喜然之,遂吩咐會津藩主鬆平容保曰:“汝帶八千人攻鳥羽,吾自率五千人走伏見。”(看官:這會津藩乃是幕府親藩)容保曰:“小路恐有伏兵,將軍當走大路,臣走小路。”眾將亦諫,慶喜遂依眾意。這正是:今日雄心將兵來,分兵進取欲成功。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