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大久保回朝陳國策
恭親王入宮諫君王
書接上回,話說副島種臣謂恭王曰:“本大臣乃代天皇陛下聘問貴國皇帝,吾兩國平等交際,不能行貴國之禮。誼屬朋友,僅作三揖。”恭王曰:“西洋各國尚行五鞠躬之禮,爾言三揖者,中西皆不合也。”種臣抗言曰:“恭王爺所稱三揖於中西禮均不合,然則五鞠躬者,果合中國之禮乎!”二人論駁再三,終以五鞠躬為禮。穆宗召於紫光閣,副島種臣、柳原前光進殿行禮,曰:“外臣此來,乃受國君之命,慶賀陛下親政。國書在此,恭呈禦覽。”言訖,呈上國書。穆宗將國書來看,書雲:
“大日本國大皇帝敬白於大清國大皇帝:曩者兩國俱與泰西諸國交通往來,而兩國獨未嚐遣一介之使,以修盟好。故於去歲,簡派親臣大藏卿伊達宗城與貴國議定條約,已蒙批準,允宜派使互換。適聞大皇帝大婚既成,且已親政,朕深為欣慰。乃特遣外務大臣副島種臣,於貴國交換和約,並伸慶賀。朕夙知種臣堪為喉舌,故使之專司外務,代表朕躬。願大皇帝篤念邦交,待該使臣優加恩厚,從此兩國蒙慶,永久弗渝,茲特敬白,並祈大皇帝多福眉壽!”
穆宗覽罷甚悅,乃親修國書,曰:“朕禦筆在此,二卿可帶回國內,問上爾國君主好。”種臣連連拜謝,穆宗命恭王在總理衙門設宴款待之。宴時,恭王接著新疆軍報,起身辭去。留吏部尚書毛昶熙、戶部尚書董恂款待日使。席間,柳原前光問曰:“近來萬國交通,文明大開。吾欲與朝鮮和好交際,不知貴國意下如何?”董恂曰:“朝鮮吾屬,其主我封。至於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前光又問曰:“聞貴國同治十一年時,台灣生番殺害琉球人,果有此事?於生番是否懲處?於琉球是否撫恤?”董恂曰:“番民之殺琉民,乃誤會所致。夫二島俱屬我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在我。吾恤琉人,自有措置,何煩貴國過問?”前光語塞。然畢竟天皇所命要害之事,豈能善罷甘休?須臾,副島種臣問曰:“然貴國獨恤琉人,而不懲台番者為何?”毛、董二人不熟交際,焉知其中利害,隨口答曰:“殺人者皆屬生番,故置之化外,未便窮治耳。貴國之蝦夷,美國之紅番,皆不服王化,此亦萬國之所時有也。”種臣聞其說生番置於化外之語,心中大喜,自忖曰:“果中吾計也。”乃起身謂毛、董二人曰:“生番害人,貴國舍而不治,然一民莫非赤子,赤子遇害而不問,安為之父母?琉球臣於我國,琉民被害,吾皇甚憐之。貴國不問其罪,吾必問其罪。今念兩家盟好,故先告之,我邦必將查辦生番。”毛、董二人聞言大驚,董恂曰:“是言何意?台灣乃吾地方,爾欲何為?”種臣曰:“適才貴大人所言,生番乃化外之民,不能窮治。故吾邦當代貴國治之,貴國勿怨吾之未聞於先也。”言罷,種臣、前光辭謝歸國。毛、董二人急將其言稟明恭王,恭王聞言大怒,曰:“日本蕞爾小國,焉敢出此大言,其無禮太甚!”毛昶熙曰:“彼不過一介使者,畢竟尚未有動兵之舉,且先觀其動向,然後再圖良謀。”恭王然之。
卻說副島種臣回國,天皇率百官在大殿召之。種臣先呈上清帝國書,睦仁展開來看,書雲:
“大清國大皇帝複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茲接使臣副島種臣齎到來書,披閱之餘,實感欣悅。朕袛承天命,寅紹丕基,中外一家,罔有歧視。矧關鄰誼,尤重推誠。上年所立條規,現已宣諭刊布。嘉儀孔多,足征厚意,用答微物,借使寄將。願我兩國永敦和好,同荷天庥,朕有厚望焉。”
睦仁覽罷,問曰:“卿此去韃清,朝鮮、台灣之事探明否?”種臣曰:“臣等問以朝鮮事,彼稱朝鮮內政外交,清朝聽其自主。臣又問以台灣土番殺琉民之事,彼稱番民化外,不能治理。”睦仁問群臣曰:“爾等有何良謀?”西鄉隆盛曰:“彼既稱生番乃化外之民,吾可用兵問罪矣。臣願領精兵征討台灣,然後再服朝鮮。”大隈重信止之曰:“公何急急!”奏天皇曰:“陛下上年派遣赴泰西使團不日歸國,待眾人回報泰西情形,再做定奪不遲。”睦仁從之。
話說岩倉使團自明治四年出訪歐美,先到美國,又到歐洲英、法、比、荷、意、德、奧、俄、丹、瑞典、瑞士,曆遊十二國。明治六年回國(同治十二年)。歐美文明之盛,工商之富,兵馬之強,日人無不驚醉其間。使團詳察西國之政府、議會、法院、公司、商所、各式工廠、礦山、港口、農場、兵營、學堂,目睹歐美二百年之工業文明,可謂粲然奪目。是年歸國,政府上下大小官員,皆來相迎。天皇召於大殿,大久保利通將西行見聞修冊成書,呈於天皇,奏曰:“臣等此番西行,所獲甚巨。各國情形,一夕之間,不能盡稟。惟其間德國之強,臣等甚是敬服。”睦仁命速道來,利通奏曰:“彼德意誌帝國者,原歐洲一小國耳,名普魯士國,其地尚不足我皇國之半。近三十年間,該國大興工業,練兵講武。其丞相名俾斯麥公,智謀深廣,手腕毒辣。北敗丹麥國,南服奧地利,一統德意誌各諸侯大小三百餘國。近年又敗法國,普王遂能稱尊,震懾泰西。以英、俄之強,尚不敢與其爭鋒,誠為吾皇國仿效者也。臣等詳察其情,辦工業而國富,練兵馬而邦強,集大權而萬民忠。是以雖小而能大,雖弱而能強,三十年無敵泰西,使列國不敢正視也。吾皇國與普國情形相似,近況類同,若以德為師,必能稱雄於東方也。”眾人聞言皆稱是。利通又奏曰:“臣等察歐美列國,擬定國策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