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葉菜類一(2 / 3)

果實為長角果,種子圓球形,紅褐或黑褐色。

甘藍品種繁多,以“京豐一號”甘藍為例說明栽培過程。

“京豐一號”甘藍為中熟一代雜交種,植株開展度70~80cm,外葉12~14片,葉色深綠,蠟粉中等。

葉球緊實,扁圓形,冬性較強,不宜未熟抽薹,豐產性好。適於全國各地春秋栽培,定植到收獲約85天左右,長江流域做秋甘藍栽培。

光照:

對光照要求不嚴,但光照不足,不易結球。

溫度:

喜溫和冷涼的氣候,不耐炎熱。生長的適溫為10℃~20℃,25℃以上生長緩慢。

土壤:

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

水分:

不耐幹旱,也不耐澇。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夏天應每天澆水1~2次,其他季節可每天澆1次。結球時應加大澆水量,但結球後期應適當控水,以防球開裂。

繁殖方式:

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家庭少量種植多采用幹種直播的方法。種子均勻地播在事先澆透水的培養土上,覆一薄層厚約0.3cm培養土,再用細孔噴壺澆透水,保溫保濕,約需4~5天出苗。子葉平展時開始間苗,幼苗具有3片真葉時定苗或移栽,苗距40cm左右。

栽培時間:

春、秋兩季種植。

肥料:

進入結球期後,應結合澆水追施尿素液肥2~3次。

栽培容器:

較大型的花盆、各種箱子,花盆過小,營養不足,生長不良。

采收時期:

當葉球充分膨大硬實,即可采收。

營養價值:

甘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糖等成分,其中含有少量維生素K、維生素U,是抗潰瘍因子,對輕微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緩解作用;另外含有一些含硫化合物,具有防癌作用;甘藍含有大量水分和植物纖維,有寬腸通便作用,可增加胃腸消化功能,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

食用方法:

結球甘藍的食用部位為其球葉。可炒食或做色拉及配菜,亦可醃製食用。

抱子甘藍:

20世紀末引入我國,莖粗壯,直立,高0.5~1m,頂芽開展,腋芽能形成許多小葉球,直徑2~3cm。

葉稍狹、葉柄長、葉片勺子形,有皺紋。抱子甘藍各葉腋所生的小葉球,是由下而上逐漸形成,成熟的小葉球包裹緊實,外觀發亮,此時即可陸續采收。可清炒、涼拌、做湯料、火鍋配菜、泡菜、醃漬等。

紫甘藍:

又稱紅甘藍、赤甘藍,為甘藍的栽培品種。它的外葉和葉球都呈紫紅色,葉麵有蠟粉,葉球近圓形,耐短時零下低溫。營養豐富,尤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較多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B。從定植到收獲大約需90天。

羽衣甘藍:

又名綠葉甘藍、牡丹菜、葉牡丹,為十字花科芸薹屬二年生草本。莖短縮,密生葉片。葉片肥厚,被有蠟粉,有皺葉、不皺葉及深裂葉等,葉緣有翠綠、黃綠等,中心部有純白、肉紅、紫紅等。果實為長角果,種子圓球形,褐色。嫩葉可炒食、涼拌、做湯等。

較多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B。從定植到收獲大約需90天。

葉用芥菜:

葉用芥菜又名芥菜、辣菜、春菜,原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普遍栽培。為十字花科芸薹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60cm。葉著生在短縮莖上,有橢圓、卵圓、倒卵圓、披針等形狀,葉色有綠、深綠、綠色間血絲狀條紋等顏色。葉麵平滑或皺縮,葉緣鋸齒狀或波狀,葉基部淺裂或深裂。花冠黃色,種子圓形或橢圓形,紅褐色。

芥菜的品種繁多,以扁哈大肉芥菜為例說明栽培過程,該品種從農家品種中提純改良育成,中遲熟品種,耐寒性強,易栽培,葉莖淡綠色,肉厚,肉質甜口清香,纖維少,高產,株高約70~80cm,定植後約40天開始初收。

兩廣地區播種期7~11月,苗期20~25天移栽定植。保持土壤濕潤。

光照:

對光照要求不嚴格,生長期有充足光照有利於植株生長。

“扁哈大肉”芥菜播後35天的成株溫度:

喜冷涼濕潤的氣候,不耐霜凍,也不耐炎熱和幹旱。生長適溫15℃~20℃。高於25℃則生長緩慢且品質差。

繁殖方式:

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種子均勻撒播在培養土上,播後覆一薄層培養土,澆透水,保溫保濕。播種後2~3天即可出苗,出苗後及時間苗,一般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可定苗或移栽,苗距10~15cm。

土壤:

較耐瘠薄,各種土壤都可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為好。

水分:

定植後應澆足水,以利緩苗。炎熱季節應每天早晚淋水,其他季節可視天氣及植株生長情況而定,原則是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如遇雨水大的季節還應及時排水防澇。

肥料:

生長期間應經常追施速效肥料,一般結合灌水進行,肥料可用尿素或複合肥,整個生長期可施肥2~3次。

栽培時間:

一般在夏季和初秋種植較好。

栽培容器:

花盆、各種箱子、磚或木板搭建的栽培槽。

采收時期:

從播種至采收約需30天左右,約10~12片葉時即可。

營養價值:

含有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能明目並促進胃、腸消化功能,增進食欲。其次還有解毒消腫之功,能抗感染和預防疾病的發生。

食用方法:

主要以其脆嫩的綠葉供食用。可炒食、湯食,也可醃製加工後食用。

花盆、各種箱子、磚或木板搭建的栽培槽。

從播種至采收約需30天左右,約10~12片葉時即可。

小菜:

根葉菜類。植株直立,花葉,葉色淺綠色。株高30~35cm,株距15~20cm,定植後40天可采收食葉片,根白色也可食。秋季栽培7月中下旬播種。

雪裏蕻:

常規種,植株半直立,小葉側芽萌發力強,一般多為9個分枝,中熟,耐寒,纖維細,肉質嫩,品質優,芥辣味芳香,主要用於醃製加工食用。8~12月均可播種,可直播,可育苗定植。不可留種。

銀絲菜:

銀絲菜,為十字花科芸薹屬二年生草本,植株直立,株高30~40cm,根係較淺,須根發達,葉簇叢生於短縮莖上,葉柄長而細圓,有淺溝,白色或淺綠色,其葉片羽狀深裂,葉脈銀白色,葉形似鳳尾,葉色淺綠有光澤。花序為複總狀花序,完全花,花冠黃色。果實為長角果。種子圓形,黑色至紅褐色。

光照:

喜充足陽光。也較耐陰,陽光充足生長旺盛,過陰會導致產量下降。

溫度:

喜冷涼溫和氣候,不耐高溫炎熱,生長適溫18℃~25℃。

土壤:

栽培一般選擇疏鬆、肥沃的土壤為佳。

水分:

生長期保持水分充足,夏天應早晚各澆1次水,其他季節可根據生長情況而定,原則是以培養土保持濕潤為度。

肥料:

植株2~3片葉時開始追施0.5%尿素肥水,一般每周追施1次,濃度隨植株長大而適當增加。

繁殖方式:

可直播和育苗移栽。種子均勻撒播於培養土上,略覆一薄層培養土,用細孔噴壺澆透水,保溫保濕,2~3天即可出苗。出苗後及時間苗,4~5片真葉時定苗或移栽,苗距20cm。栽培時間南方春、秋、冬三季均可栽培。

栽培容器:

各種花盆、箱子、栽培槽。

采收時期:

播種至初收18~25天,植株長到15cm左右時,當單株長至7~10片葉時為采收適期。

營養價值:

銀絲菜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及鈣、鎂等礦物質,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

食用方法:

銀絲菜以嫩葉及白色葉柄供食用。可炒食、涼拌、火鍋、色拉生食、曬製菜幹等。

厚皮菜:

厚皮菜又名莙薘菜、海白菜、牛皮菜,原產於歐洲南部,後傳入中國。為藜科甜菜屬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因品種而異,矮生種30~50cm,高生種60~110cm。根部較粗短。葉闊卵形,淡綠色或濃綠色,光滑,肥厚多肉質,葉柄長而寬。果實褐色,外皮粗糙而堅硬,內有一至數粒種子。常用於觀賞的栽培品種有紅葉甜菜、橙柄甜菜。

光照:

需要中等強度的光照,如光照過強,生長不良,但光照弱則下部葉片會枯萎。

溫度:

喜溫暖氣候。生長適溫為15℃~25℃,超過30℃時生長緩慢或停止。

繁殖方式:

種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

家庭多采用直播法,直播前可實行浸種,先用50℃~55℃溫水浸種30分鍾後,在冷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晾幹,即可播種,出苗後及時間苗,最後按20cm*20cm定苗。

土壤:

適應性較強,喜肥沃、潮濕、排水良好的土壤。

水分:

厚皮菜生長迅速,品質柔嫩,需水較多。如水分不足則生長緩慢,葉柄粗糙,產量和品質均降低。生長期內不可缺水,中後期植株葉片生長快,應保證充足的水分。

種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

家庭多采用直播法,直播前可實行浸種,先用50℃~55℃溫水浸種30分鍾後,在冷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晾幹,即可播種,出苗後及時間苗,最後按20cm*20cm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