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葉菜類二(3 / 3)

光照:

充足光照生長好。

溫度:

喜冷涼濕潤的氣候,抗寒、不耐熱。生長適溫為15℃~20℃,輕霜不枯死,低溫還可增強品質。

土壤:

冬寒菜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佳。

水分:

生長期間應保持土壤濕潤,小水勤澆,否則莖葉粗硬,品質差。

肥料:

生長旺盛期,每隔10天隨水澆施1次稀薄尿素肥料。

繁殖方式:

直播、育苗均可。盆中培養土澆透水,種子撒播在土麵上,再蓋一薄層細土,澆透水,保溫保濕,出苗後及時間苗。真葉4~5片時定苗或移栽,苗距20cm左右。

栽培時間:

春、秋季栽培。

栽培容器:

各種大型花盆、木箱等。

采收時期:

冬寒菜一般株高15cm左右時即可采收,采收時莖基部留1~2節,促發側枝,可采收多次。

營養價值:

冬寒菜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可清熱除煩、增強免疫力、保護視力;其中的纖維素可以促進腸壁的蠕動,幫助消化,防止便秘。

食用方法:

幼苗或嫩莖葉供食。可炒食、做湯。

木耳菜:

木耳菜:

又名藤菜、落葵、潺菜,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我國現南北均有種植。為落葵科落葵屬一年生纏繞草本。

須根係。莖右旋,較多分枝。葉片闊卵形,長圓狀橢圓形或近圓形,綠色或紫紅色,互生,基葉肉質。穗狀花序,腋生,花白色或紫紅色。種子近圓形,紫黑色。

光照:

對光照要求不嚴,但充足光照較佳。

溫度:

喜溫暖氣候,耐熱、不耐寒。

種子發芽適溫20℃左右;生育適溫25℃~30℃,35℃以上高溫仍可生長,低於20℃生長緩慢,15℃以下,生長不良。

繁殖方式:

可直播或育苗移栽。落葵的種殼厚而堅硬,幹種子播種發芽時間較長,需10天左右才能陸續發芽,為提高其發芽率一般采用如下方法:一是擦破種皮播種;二是先浸種催芽,後播種。即用25℃~30℃溫水浸種1~2天,30℃左右催芽,露白後播種,種子播於澆透水的培養土中,蓋1cm厚的細土,澆透水,保溫保濕,6~7天可出苗,出苗後及時間苗,長出3~4片真葉時定苗,苗距8~10cm。

土壤:

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疏鬆壤土較佳。

水分:

落葵喜濕潤,應小水勤澆,以保持土壤經常處於濕潤為宜,夏天炎熱季節,應早晚淋水。

栽培時間:

春、夏、秋三季均可種植,夏季種植較佳。

肥料:

生長期內每隔半個月隨水施速效肥1次,每次采收後也應追施複合肥或速效性肥料。

栽培容器:

各種規格大小的花盆、木箱、栽培槽。

采收時期:

直播的有4~5片真葉時即可陸續間苗食用。以采嫩梢為主的,當苗高30~35cm時基部留2片真葉用剪刀剪下,萌發的側枝有5~6片真葉時再按上法采收。標準應為葉片充分展開而尚未變老,葉片肥厚。

營養價值:

含豐富的無機鹽和維生素。藥食同源蔬菜,可利大腸,治療胸膈煩熱、大便秘結、血熱、便血等。

食用方法:

落葵以幼苗或葉片供食。可開水焯後炒食、涼拌,也可做湯。

木耳菜播後半個月陽台種菜大全:

馬齒莧又名長壽菜、五行草,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我國南北均有。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一年生草本。株高20~35cm。全株光滑無毛,柔嫩多汁。莖通常匍匐。葉互生或近對生,肉質,肥厚多汁,倒卵形,先端圓鈍,全緣,表麵暗綠色。花兩性,常3~5朵簇生枝頂端。蒴果圓錐形,種子極小,黑色。

光照:

馬齒莧對光照要求不嚴格,並且相當耐陰,但光照充足,生長更好。

溫度:

馬齒莧喜溫暖氣候,既耐寒,又耐熱。對溫度的變化不敏感,生長適溫20℃~30℃,溫度在40℃時能夠生長。

繁殖方式:

家庭盆栽可用扡插法繁殖。市場上買來馬齒莧成苗,剪成8~10cm莖段,直接栽植於盆土中,淋透水即可,適當保溫遮陰,極易成活。播種繁殖亦可,盆裝入營養土,澆透水,種子撒於土麵,略覆土,再澆透水,出苗後及時間苗,最後定苗株距保持10cm左右。

土壤:

不擇土壤,但肥沃土壤生長好。

水分:

馬齒莧抗旱能力強,故對水分要求不嚴格。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栽培時間春、秋,暖地可一年四季種植。

肥料:

家庭盆栽可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不用再施肥,如生長情況差,也可隨水施用尿素1~2次。

栽培容器:

各種花盆、泡沫箱等。

采收時期:

采摘其嫩莖葉,一般當苗高25cm左右時采收,采集標準以開花前為限。可整株拔出,也可在植株莖基部留2~3節收割,讓腋芽繼續生長,陸續采收。

營養價值:

營養價值高,並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消腫的藥用價值。對糖尿病具有食療作用;對痢疾杆菌、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等具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食用方法:

馬齒莧以其嫩莖葉做蔬菜食用。可炒食,也可涼拌。

土人參:

土人參又名櫨蘭、假人參、參草、土高麗參,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主根粗壯,圓錐形。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稍肉質,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花小,花瓣粉紅色或淡紫紅色。蒴果;種子多數,扁圓形。原產於熱帶美洲。

我國中部和南部均有栽植,有的逸為野生,生於陰濕地。

光照:

喜全光照,過陰植株生長柔弱。

土人參菜采收溫度:

性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寒,耐熱。生長適溫20℃~30℃,溫度在35℃時也可生長。

土壤:

不擇土壤,適應性極強。

水分:

耐旱能力強,對水分要求不嚴格。作為蔬菜栽培,應保持充足水分供應,以保證葉片質量。

繁殖方式:

家庭盆栽可用分株法繁殖。

將菜地或逸生的土人參挖出,栽植於花盆中,一盆數株,植後澆透水即可成活。

肥料:

家庭盆栽如土質肥沃,不用施肥,也可根據生長情況,適當施肥。

栽培容器:

各種花盆、泡沫箱等。

采收時期:

采摘其嫩莖葉,一般當苗高25~30cm左右時采收,可將嫩莖葉一起剪下,這樣在老枝上可繼續發芽生長,陸續采收。

營養價值:

根為滋補強壯藥,補中益氣,潤肺生津。葉消腫解毒,治疔瘡癤腫。

食用方法:

可炒食、做湯等。

栽培時間:

一年四季均可種植。

蕺菜:

蕺菜又名魚腥草、狗貼耳、側耳根,產於我國,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廣布。為三白草科蕺菜屬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莖直立,高15~50cm,常呈紫色。根狀莖匍匐細長,白色,節上除輪生不定根外還著生芽,芽萌發出土後形成地上莖。單葉互生,葉片肥厚,心形或寬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

莖端著生圓柱形的穗狀花序,基部有4片白色花瓣狀苞片;花小而密,兩性花。蒴果卵圓形。

光照:

蕺菜對光照要求不嚴格,但喜弱光,在陰暗的環境生長良好,品質嫩脆。

溫度:

蕺菜對溫度的適應較廣。氣溫在12℃以上時即可萌發,15℃~20℃範圍內生長迅速;在10℃以下,25℃以上生長不良,但能耐短時間的35℃高溫,在0℃低溫下也能安全越冬。

栽培時間:

冬、春、秋季均可栽培。

繁殖方式:

蕺菜一般通過根狀莖無性繁殖。栽植時,將粗壯的種莖剪成10~15cm的小段,每段留2~3節,平放於栽植溝內,覆土7~10cm,澆足底水,適當遮陰,保濕,以利緩苗。苗距20~25cm。

土壤:

蕺菜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的沙質壤土或富含腐殖質壤土生長最佳。

水分:

蕺菜喜濕、耐澇,生長期間不可缺水,保持土壤濕潤。

肥料:

當苗長至3cm時,隨水追肥1次,在生長迅速時期,每隔10~15天追肥1次。

栽培容器:

各種花盆及泡沫箱等。

采收時期:

一年四季可采收嫩莖、嫩葉。以食用地下根狀莖為目的的,可於秋後至早春萌發前采挖,夏季不宜采挖。

營養價值:

蕺菜全草入藥,味辛,性微寒,有清熱解毒、消炎止咳、利尿消腫之功效。主治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肺膿瘍、尿路感染等。

食用方法:

蕺菜的食用部分為肉質的根狀莖和嫩莖葉。可涼拌、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