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問管仲:“國君要尊敬什麼?”答道:“要尊敬天。”桓公仰起頭來看天,管仲說:“所說的天,不是指蒼天;國君要以百姓為天,老百姓親附國君,天下就能定安;百姓幫助國君,天下就能富強;百姓非議國君,天下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國君,天下就要滅亡。”
《詩經·小雅·角弓》說:“人們心中不善良不怨自己怪別人。”人民怨恨他的國君,而國君不立刻亡國,是沒有的事。
衣食足而知榮辱
河間獻王劉德說:“管仲說:人民的倉庫滿了才知道禮節,豐衣足食才明白榮辱。國家有了糧食,才能富強,人民生活才更為美好,禮義才能實行,而人心才會安定。《尚書》五福,以富為首。子貢問為政,孔子說:讓人民有錢,有了錢就能接受好的教育,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沒飯吃
文公見咎季,他的廟靠近宮牆西邊,文公說:“誰住在你西邊?”答道:“你的老部下。”文公說:“西邊再增加一些你的房子。”答道:“我的忠誠,不如你老部下賣力,他的牆壁壞了仍然不加整修。”文公說:“為什麼不整修?”答道:“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沒有飯吃。”
文公出來告訴他的仆人,仆人在車子後麵的橫木上頓首說:“《尚書》說‘一人有可慶賀的事,全國人民都托他的福’。你的英明,就是群臣的幸福。”於是告訴全國的人說:“不要大興土木,以免妨礙別人的房子,大興土木要看時間,不要占用人民耕種的時間。”
名份
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歡的兒子,不知道應該立誰做太子。屈建說:“楚國將來一定有很多禍亂,就如一隻兔子在街上奔走,萬人都可去追它,一人追到手之後,其他的人就不再追了,因為名份未定;如一隻兔子在街上跑,有萬人去追它,由於名份已定,雖然是貪婪人也曉得應該停止。現在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歡的兒子,而不知道把王位傳給哪個才好,禍亂將由這裏發生。太子是國家政權的未來繼承人,也是老百姓所仰望的對象;國家既沒有確定太子,又使老百姓失去仰望的對象,是斷絕了國家的根本。根本斷絕,接著就是混亂,就好像是大家趕兔子一樣。”
恭王聽了,立康王做太子,後來還有令尹圍和公子棄疾的亂事發生。
太子之爭
晉襄公死了,繼承帝位的太子年紀很小,趙宣子做宰相,對大夫們說:“立年紀輕的太子做人君,又怕從此多難,還是立雍吧;雍年紀比較大,在秦作亞卿,秦國強大,足以作為後援。”賈季說:“不如立公子樂,樂曾被先君所喜愛又在翟做過官,翟足以為後援。”穆嬴抱著太子在朝庭上呼喊說:“先君有什麼罪?他的兒子又有什麼罪?拋開嫡嗣不立而到外麵去找。”走出朝庭抱著太子去見宣子,說:“因為怕有什麼困難,便想立年長的作國君,年長的立了而年少的正年壯,禍難立刻就來了。”宣子懼怕了,就立太子。
忍辱負重能成大事
趙簡子以襄子為繼承人,董安於說:“無恤沒有才能,現在為什麼把他立為太子?”簡子答道:“無恤能為國家忍辱負重。”
有一天,智伯和襄子在一塊喝酒,把酒灑到襄子的頭上,大夫讓殺智伯,襄子說:“先君教我要為國家忍辱負重,哪裏能說要殺人呢!”過了十個月,智伯在晉陽這地方把襄子包圍住,襄子分兵去打他,結果把智伯打得大敗,把他的頭骨漆成酒器。
士可殺而不可辱
士人不隨便犧牲
一個有勇氣而在行動上又很果敢的士人,不去表現自己的操守、品行,而隨便地冒死輕生,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士人應該為了維護仁義犧牲生命,仗著大節義理,而不選擇犧牲的地點。所以才能身雖死而留名於後代,不是有勇氣,做事果斷,怎麼能做到呢?
不問難易,勇敢去做
子路說:“不能勤勞刻苦,不能安於貧窮,不能看輕死亡;而說這樣的人能行仁義,我實在不敢相信。”
以前楚國的申包胥站在秦庭下麵,哭了七天七夜沒有停止,楚國才能保存。不能勤勞刻苦,怎能做得到!
曾子就連布衣袍,還不見得能穿得到,拿糟糠做食物,拿藜藿做羹湯,還不見得能吃得飽。隻要跟他的理想原則不合,立刻辭官不做,不能安於貧窮,怎能做得到!
比幹快被處死的時候,由他的直言更表現出他的忠心,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更能表現出他的節操,不把生死看得很平淡,怎能做到這種地步!所以一個士人想要照他的理想去做他應該做的事,先要不問難易,然後才能勇敢地去做;要使自己成功成名,先要不計利害,然後才能有所成就。
《詩經》上說:“那些人的後代,既碩大又篤實。”如果不是一個實實在在而又正直的君子,怎能做到這種地步?
士人的恥辱是失去自己
王子比幹犧牲自己來表示自己的忠誠,伯夷、叔齊犧牲自己來表示自己的廉潔,尾生犧牲自己來表示自己的守信用。這三個人是天下最通情達理的人,難道他們是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他們認為一個人不重節義,不留名萬世,是士人的恥辱,所以他們要犧牲自己來實現自己的願望。所以,一個人既無地位又沒有錢,並不是士人的恥辱。一個士人真正的恥辱,是天下推舉忠誠的人,沒有你的份;推舉信義的人,沒有你的份;推舉廉潔的人也沒有你的份。你如果有了忠、信、廉,將要留名於後代,和日月一樣永遠不朽,即使在不講公理的時代,也不能汙辱你。
這並不是說一個人喜歡死而厭惡生,喜歡貧賤而厭惡富貴,實在是照道理行事,尊貴落到自己身上,士人也不推辭。孔子說:“富貴如果可追求,雖然做低賤的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能強求,還是照我的意願去做。”這是聖人的操守。
《詩經》上說:“我心不是石頭,不可以隨便轉動;我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這是說不要失去自己。一個人能不失去自己,然後才可以共患難,這就是君子所以超過別人的地方。
孔子不行禮
楚國討伐陳國,把陳國的西門給燒壞了,便派陳國投降的人去修理它。孔子經過那裏不在車上行禮,子路說:“禮節規定,超過三個人就要下車行禮致敬,碰到兩個人就在車上行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老師為什麼不在車上行禮?”孔子說:“我聽說,國家亡了而自己還不知道,是不聰明;知道了而自己不去奮鬥,是對國家不忠;盡忠而又不肯為國家犧牲,是不知廉恥;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而沒有一個人做到上麵這些,所以我不向他們行禮。”
無功不受祿
孔子見到齊景公,景公把廩丘送給他做為食邑,孔子辭謝不接受,走出門就告訴弟子們說:“我知道君子應該憑功勞接受相當的祿位,今天我向景公提建議,景公還沒有去做,就把廩丘送給我,他是太不了解我孔丘的為人了!”於是就告別他了。
曾子的人格
曾子穿了一件破爛的衣服在耕田,魯君就派人送給他一個食邑,說:“用這塊地的代價給你做衣服。”曾子不接受,反複地送了好幾次,他仍然不接受。使者說:“並不是你向人家要,是人家送給你,你為什麼不接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人家的東西,要敬畏人家;給人家東西,常顯露驕傲的樣子,縱然你送給我不在我麵前驕傲,我能不怕你嗎?”最後不肯接受。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就說:“曾參這麼做,可以保全他的人格。”
子思不隨便要人東西
子思住在衛國,穿了一件沒有麵子的粗袍子,二十天隻吃了九餐。田子方聽到了,就派人送一件皮衣給子思,又恐怕他不接受,就說:“我借給人家東西,立刻就忘記;我送給人家東西,就好像丟掉一樣。”子思辭謝不接受。子方說:“我有你沒有,你為什麼不接受?”子思說:“我聽說隨便給人家東西,還不如把東西丟到溝裏,我雖然很貧窮,也不忍心把自己當作溝,所以我不敢接受。”
茲父與目夷
宋襄公茲父是桓公的兒子,桓公有後妻,生了一個孩子叫目夷,桓公疼愛他,茲父因為他的父親喜歡目夷,就讓他去做太子,他對桓公說:“讓目夷做太子,我願意做宰相幫助他。”桓公說:“為什麼要這樣?”茲父答道:“我的舅父在衛國,他很喜愛我,我如果作太子,就不能到他那裏去,叫我和衛國斷絕來往,是背叛母親的行為,並且我知道我不會比目夷的地位高。”桓公不答應,勉強要他答應,最後他同意了,將要立目夷作太子,目夷辭謝,說:“做哥哥的應做太子,弟弟在哥哥手下,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弟弟立做太子,而哥哥在弟弟手下,是不合情理的,不合情理的事要我目夷去做,我將要逃走。”於是就逃到衛,茲父跟著去。三年後,桓公有病,派人叫茲父回去,說如果茲父不回來,是讓我憂慮而死,茲父於是就回去,桓公立他做太子,然後目夷才回去。
申生忍辱自殺
晉國驪姬在獻公麵前說太子申生的壞話,獻公要殺申生。公子重耳對申生說:“這並不是你的罪,你為什麼不向獻公說明,你說清楚了必定可免除一死。”申生說:“不可以,我如果說明白了,驪姬就有罪;國君已年老了,沒有驪姬他將吃不好也睡不好,我怎忍心讓我的人君飲恨而死去呢!”重耳說:“你不說明,就不如早點離開的好。”申生說:“不可以,離開自己國家而免除一死,是討厭人君的行為;表明父王的過錯而討好諸侯,誰肯要我去?留在國內也不是,逃亡也不是辦法,這樣都加重了我的罪過。我聽說,忠而不遺棄人主,聰明而不犯雙重罪過,有勇氣的人而不怕死,像這樣,我將承當一切。”於是就舉劍自殺。
君子們聽到了這件事,就說:“這是上天的安排啊,世子!”《詩經》上說:“文采交相錯雜,才能織成文錦。那些說人壞話的人,把罪過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也太過分了啊!”
狐突以死報太子
晉獻公的時候有位士人,叫狐突,作太子申生的師傅。獻公立驪姬為夫人,而國家遭到很多憂患,孤突假裝有病不出來。後來,獻公聽信讒言要殺太子,太子快死的時候,派人告訴狐突說:“我們的人君年紀老了,國家又遭受到很多災難,你如果能出來幫助我們的人君,申生死而無恨。”於是叩頭拜謝以後就死去。狐突於是又侍奉獻公三年後,獻公去世,狐突辭別那些大夫們說:“我接受太子的命令,現在事情辦完了,與其長久地生在亂世,不如一死報太子。”回去以後就自殺了。
奮揚不殺太子建
楚平王派奮揚去殺太子建,他還沒有去就把消息告訴了太子建,太子就跑到宋國去。楚平王召回奮揚,叫城父那裏的人把他抓到送來,平王說:“話從我嘴裏說出去,你耳朵聽到,是哪一個告訴太子建?”奮揚說:“是我告訴的,你當初交待我,伺候建像伺候你一樣,我很愚蠢,不能有貳心;自接到你要殺他的命令以後,就派人告訴他,後來懊悔也來不及了。”平王說:“你為什麼敢來?”奮揚說:“你派我做使者,我沒有完成任務,你召我再不來,是罪過加罪過,我無地可逃。”楚平王聽了就把他放了。
鹿之死
晉靈公很暴虐,趙宣子急切地進忠言,靈公很怕他,派鹿去刺殺趙宣子;鹿早晨去的時候,寢室的門已開了,宣子把服裝穿得整整齊齊地準備上朝,時間還早,就坐下來打瞌睡。鹿走開,歎息地說:“隨時隨地不忘記他的職責,是人民的好主人。刺殺人民的主人,是不忠的行為,拋棄人主的命令,是無信義的行為。這樣,還不如死去好。”於是就撞槐樹而死。
子蘭子的仁義
齊國有子蘭子這麼個人,侍奉白公勝,勝將要發難殺國君,他告訴子蘭子說:“我將要有大的舉動,希望能和你共同去做。”子蘭子說:“我侍奉你而與你一同去謀殺人君,是幫助你做不義的事情;畏懼患難而離開你,是不和你共患難。所以我不同你一起去謀殺人主來保全我的仁義,我隻有自殺,成就我的品行。”
申鳴的困境
楚國有一個士人叫申鳴,在家奉養他的父親,全楚國的人都知道他的孝行。楚王想請他做宰相,申鳴辭謝了。他的父親說:“楚王想請你做宰相,你為什麼不接受?”申鳴答道:“不作父親的孝子,而要做王的忠臣,為什麼?”他的父親說:“造福於國家,在朝廷裏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沒有憂愁,所以我要你做宰相。”申鳴說:“好的。”於是就上朝去。楚王就請他做宰相。
過了三年,白公作亂,殺了司馬子期,申鳴將去為楚王戰死沙場,他的父親阻止他,說:“丟開父親,自己去犧牲,可以嗎?”申鳴說:“聽說作官的人,身體歸人主所有,而俸祿送給雙親,現在既然拋開人子的身份而去侍奉人主,難道不應該為他犧牲嗎?”於是就辭別雙親而去,並用兵去包圍白公。
白公對石乞說:“申鳴這個人是天下的勇士,現在用兵包圍我,我應該怎樣辦才好?”石乞說:“申鳴是天下的孝子,用武力來劫持他的父親,申鳴聽到了這消息一定要來。”白公說:“好的。”就立刻用兵去劫持他的父親,並告訴申鳴說:“你同意我,我同你分楚國;你不答應我,你的父親就要被殺。”申鳴流下眼淚說:“當初我是父親的孝子,現在是人主的忠臣;我聽說,吃那個人的飯要為那個人而犧牲,接受俸祿,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現在我不可能做我父親的孝子了,還能不做國君的忠臣嗎?”拿起鼓槌來擊鼓,殺掉白公,他的父親也被殺了。
楚王賞給他一百斤金,申鳴說:“吃人主的飯,又躲避人主的難,不是忠臣;為安定人主的政權,而殺了父親,不是孝子;不可能同時兼備兩種名分,不可能同時保全兩種行為。如果這樣活著,還有什麼麵目立於天下?”於是就自殺了。
杞梁與華舟
齊莊公將要討伐莒,並為此設立了享受五乘爵祿的勇士職位,而隻有杞梁和華舟不在其內,所以他們回來就不吃飯,他們的母親說:“你活著的時候不講道義,死後也沒有名氣,即使你們是五乘之賓,誰不譏笑你?你活著的時候重道義,死後也有名氣,那麼那些車上的賓客全都在你之下。”於是就催他們吃飯,吃過飯以後才走。杞梁和華舟陪莊公坐一部車子一直開到莒,莒人迎戰他們,杞梁、華舟下車打鬥,虜獲了披甲之士三百人,莊公阻止他,說:“你們停止,我跟你們共有齊國。”杞梁、華舟說:“你帶了五乘勇士,而舟梁並沒份,是小看我們的勇猛;臨敵遇難,拿利來阻止我,是汙辱了我們的名聲;深入敵陣,多殺敵人,是人臣該做的事,齊國的利益,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於是就前進打鬥,把敵人的軍陣都打潰散了,三軍不敢抵擋。
攻到莒城下,莒人拿炭放在地上,舟梁二人不能進去,隰侯重站在一邊說:“我聽說,古時候的士人,冒險赴難,他的去就根據一個標準,來,我幫你越過炭。”隰侯重掌盾伏在炭上,兩個人踩著他的背攻進去,彼此看了一下哭起來。華舟最後才停止不哭,杞梁說:“你沒有勇氣嗎?為什麼哭得這麼久?”華舟說:“我哪裏是沒有勇氣,是他的勇氣跟我一樣,而他又比我先死,因此我感到悲哀。”
莒人說:“你們不要死戰,我同你們共有莒國。”杞梁、華舟說:“離開自己國家,投降敵人,不是忠臣;離開自己的君長,接受別人賞賜,也不是正當的行為;何況在雞叫時就約好了,到中午就忘記了,是不守信的。深入敵陣,多殺敵人,是大臣的事,莒國的利益也不是我所知道的。”於是就前去打鬥,殺了二十七個人才死去,杞梁的妻子聽到了傷心痛哭,城角都被哭崩陷了。
雍門子狄為國自殺
越國軍隊侵犯齊國,雍門子狄請求為國犧牲,齊王說:“戰鼓的聲音都還沒有聽到,長短的武器都還沒有接觸到,你何故一定要犧牲呢?這難道是做人臣的禮節嗎?”雍門子狄答道:“我聽說,以前帝王在園囿裏打獵,車子的左邊車軸發出聲音,車右邊的駕駛要犧牲,王問:‘你何故一定要犧牲?’車右答道:‘因為那種聲音對人主不尊敬。’王說:‘左轂發出聲音是造車子的人的罪過,這跟你有何相幹?’車右說:‘我沒有看到工匠,隻聽到這種聲音對人主不尊敬。’於是就刎頸自殺,你是不是知道有這種事?”齊王說:“有的。”雍門子狄說:“現在越國軍隊侵犯到齊國,驚動了君王,難道它不如左轂鳴的嚴重嗎?車右可以為左轂鳴而犧牲,而我難道就不可以為越國武力的侵犯而犧牲?”於是就刎頸自殺。
這一天越人帶領甲兵退回七十裏,說:“齊國大臣如果都像雍門子狄,將使越國的社神得不到祭祀。”於是帶領軍隊回國。齊王用上卿之禮來葬雍門子狄。
子囊殉國
楚國將要同吳國作戰,楚國兵力單薄,而吳國兵力雄厚。楚將軍子囊說:“我攻打吳國一定失敗,對不起皇上又損失了土地,一個盡忠的臣子不忍心這樣做。”沒有向皇上複命,就命令士兵撤退,一直走到郊野,又派人向皇上複命說:“我願意犧牲。”皇上說:“子大夫遁逃,以為對國家有好處,現在真正有了好處,子大夫不要死吧!”子囊說:“如果遁逃的人沒有罪,那麼後代那些做人臣的人,以不利為借口都像我一樣的遁逃,如果是這樣,那麼楚國終將是天下最衰弱的一國,我請求一死報國。”離開了皇上就自殺了。
皇上說:“如真的是如此,我要成全子大夫的節義。”於是就為他準備三寸厚的桐棺,並且把斧質附在上麵,以表彰他的殉國。
成公趙枯槁而死
宋康公攻打阿,殺了單父,成公趙說:“當初我不曉得,以為我在千乘之國,而萬乘之國就不敢去討伐他,在萬乘之國,而天下就不敢去討伐他。現在我在阿,而宋康公殺了單父,我無法自立,一定要殺宋康公。”
成公趙就到宋國去殺宋康公,結果等了三個月還沒有見到。有人說:“為什麼不趁鄰國使臣晉見的機會去殺他。”成公趙說:“不可以,我趁鄰國使臣晉見的機會而去刺殺他,那麼將要讓後代的使臣失信,節杖也不可靠,都說是成公趙所為造成的,決不可以。”有的說:“為什麼不趁群臣引見辯士時去刺殺他。”成公趙說:“不可以,我如果那樣去刺殺他,那麼後代的忠臣也不被國君信任,而辯士也不會為國君所用,都說是成公趙所為造成的,決不可以這樣做。我聽說古代那些誌士,發怒的時候就想到情理,危急的時候就不忘記義,一定要嚴肅自己的行為去追求它。”
過了一年,宋康公病死,成公趙說:“廉潔的人不侮辱自己的名節,信義的人不敗壞自己的操守,現在我在阿,宋康公屠殺單父,是侮辱了名節;要殺宋康公,一年還不能,是敗壞了自己的操守。我假如這樣地活下去,還有什麼麵目去見天下的士人。”於是就在彭山上站著枯槁而死。
田基逃賞
佛肸憑借中牟縣而反叛,設置了食邑和鼎說:“支持我的封給他食邑,不支持我的,要烹煮他。”中牟的那些士人都歸附他。隻有城北田基最後一個到,撩起袖子就要跳進鼎裏,說:“我聽說,一個重義氣的人,就是卿大夫的名位擺在麵前,如不合乎道義也照樣不接受;斧鉞在後緊跟著,隻要合乎義,就是要死也不必怕。”於是就撩起衣袖將要跳進鍋裏,佛肸擺手製止了他。後來,趙簡子攻伐並獲得中牟,獎賞有功的人,第一個獎賞田基。田基說:“我聽說廉潔之士不羞辱別人,就這樣接受平定中牟之功,那麼中牟的士人將終身感到慚愧。”就背負著他的母親向南逃到楚國去。楚王欣賞他的操守,就用司馬之禮對待他。
邢蒯以死報亂君
崔杼殺了齊莊公。邢蒯出使晉國回來,他的仆人說:“崔杼殺了齊莊公,你將怎麼樣?”邢蒯說:“趕快驅車,我將去以死報君。”他的仆人說:“人主不像人主,四周的諸侯沒有不知道的,你去為他犧牲值得嗎?”邢蒯說:“你真會說話,可是太晚了。你如果早點告訴我,我能去規勸他,諫諍不聽,我就離開不幹,現在既不能規勸又不能走;我聽說:吃人家的飯就要為人家而犧牲,我現在既然是吃亂君的俸祿,又怎能在治君之世死?”於是就驅車去以死報答國君。
他的仆人說:“別人有亂君尚且以死報答他;我有治長,怎可不以死報答他呢?”就把轡結好,然後在車上自殺。
君子們聽到說:“邢蒯可以說守住他的節操又能為義而死;死,是一個人所難做到的,仆人的死雖不能算是合乎道義,可也算是有誌氣的人。”《詩經》上說:“早晚都不要懈怠,要勇於任事。”邢生就是這樣的人。孟子說:“一個勇士隨時不要忘記犧牲他的生命。”仆人可以說就是這樣的人。
王歜之死
燕昭王派樂毅討伐齊國,閔王死了。燕兵剛抵達齊國,聽到蓋邑人王歜很賢能,就告誡三軍說:“圍繞蓋邑附近三十裏的地方不要走進去。”就是因為王歜的緣故。不久,燕昭王又派人對王歜說:“齊人都很尊重你的義氣,我要派你為將軍,把萬家的土地封給你。”王歜一再辭謝燕人的好意。燕王說:“你如果不聽,我將要派軍隊來屠殺蓋邑的人。”王歜說:“忠臣不效忠兩個人主,貞潔的女人不嫁兩個丈夫;齊王不聽我的勸告,所以我要離開他回去種田。國家既然要危亡了,我也活不成,現在又被士兵們所劫持,做你的將軍,是等於幫助桀做壞事,與其無義地活著,倒不如死了的好。”於是就把自己的軀體懸掛在樹枝上,用力勒斷自己的脖子而死。
齊國的大夫們就說:“王歜是個平民,還講義氣,不肯背叛齊國投降燕國,何況是吃國家薪俸的人?”於是大家就約好一起到莒去,求公子趕快登基立為襄王。
——以死為朋友辯護
左儒和杜伯是要好的朋友,同是周宣王的大臣。宣王指出杜伯的罪過將要殺他,左儒在宣王麵前替杜伯講情,來回講了九次,但是宣王仍沒有答應,並且說:“不要國君,偏私朋友,這就是你做的事嗎?”左儒答道:“我聽說,君王好而朋友不好,那麼就要順著君王的意思來殘殺朋友;朋友好而君主不好,那麼就帶著朋友離開君王。”宣王發脾氣地說:“你能解釋清楚就放你一條活路,解釋不清楚就是死路一條。”左儒答道:“我聽說古時的誌士不枉屈仁義而輕言犧牲,也不苟且求生,所以我了解人主的過失,願用死來說明杜伯無罪。”宣王殺了杜伯,而左儒也一同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