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之才
魏文侯將要設置宰相,把李克叫來問道:“我將要設置宰相,在季成子和翟黃兩個人之間,我用哪一個比較好?”李克說:“我聽說,職位低的人,不參與職位高的人的事,外麵的人不參與裏麵人的事,疏遠的人不參與親近的人的事,我是一個與你關係又遠,職位又低的人,不敢參加意見。”文侯說:“這是國家大事,希望你不要推辭。”李克說:“君王調查一個人的過去就知道了。有地位的時候要看他推薦什麼人,有錢的時候要看他施舍什麼人,貧賤的時候要看他不要什麼,窮的時候要看他不做什麼,從這裏你就可以知道用人的標準了。”文侯說:“你可以走了,我的宰相人選決定了。”
李克走了,經過翟黃那裏,翟黃問道:“我聽說魏文侯問你宰相人選,不知道誰可以做宰相?”李克回答說:“季成子可以做宰相。”翟黃不愉快地說:“翟黃對你很失望。”李克說:“你為什麼忽然對我失望,我和你以君子相交,難道是想做大官?人主拿宰相的人選來問我,我說:‘有權位的時候要看他的作為,有錢的時候要看他的出手,貧賤的時候要看他不要什麼,窮的時候要看他不做什麼,從這裏就可以知道用人的準則。’由此可知季成子做宰相。”翟黃不高興地說:“我翟觸為什麼不可以做宰相?防守西河是我,計事內史也是我;文侯想要進攻中山,我就推薦樂羊;要求得治臣,我就推薦你;為使他的兒子有師傅,我就推薦屈侯附。翟黃哪一點不如季成子?”李克說:“不如季成子,季成子吃采邑之米有千種之多,但十分之九用之於外,十分之一用之於內;所以東邊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他所推薦的,是輔佐人主的師傅,你所推薦的,隻具有人臣的才幹。”翟黃忽然慚愧地說:“我冒昧了先生,回去再加磨煉、學習。”話還沒有說完,左右的人報告說季成子已經做了宰相,於是翟黃默不作聲,臉上現出慚愧的神色,有三個月不敢出門。
令尹的職務
楚國令尹死的時候,齊景公遇到成公乾說:“令尹的遺缺由誰來擔任?”成公乾回答說:“大概是給屈春吧!”齊景公生氣地說:“國人以為由我來擔任。”成公乾說:“你威望小,屈春威望高。子義獲是很笨的人,你卻和他做朋友。鳴鶴與芻狗也不聰明,你卻欣賞他們。而屈春的朋友是鴟夷子和損頗,這兩人的智慧都可以當做令尹了,他們卻甘於服從屈春,所以說政權要歸於屈春。”
舉鑒之道
田子方渡過西河去拜訪翟黃,翟黃駕著裝有華麗的車篷,並用黃金裝飾馬絡頭的車子來迎接他,大家坐在席子上。像這樣四馬拉的車子共有八十輛,子方遠遠望去以為是皇帝,道路很狹小,就下車去迎接他。翟黃看到是子方,也下車快走過去,自己投向他的下風,說:冒犯了。田子方說:“是你呀!我看到你,以為你是人君,現在你來到了,才知道你是人臣,你怎會這樣呢?”翟黃答道:“這些都是皇帝賞賜給我的,累積了三十年才到這種地步。”子方說:“你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車?”翟黃答道:“以前西河沒有太守,我推薦吳起,西河以外就安寧了;我推薦西門豹,而魏國也就不把趙國當作外患;酸棗沒有縣令,我推薦北門可,而魏國也就不擔憂齊國的入侵;魏國想要進攻中山,我推薦樂羊,結果就攻下中山;魏國沒有治國的大臣,我推薦李克,結果魏國大治。我推薦這五位大夫,名位和待遇都加倍提高,所以才有這樣的結果。”
子方說:“好的,你勉力去做,魏國的宰相不會舍棄你到別處去找。”
翟黃答道:“君王母弟有個名叫公孫季成的,推薦子夏,而人君把他當老師看待,推薦段幹木,而人君把他當朋友看待,再推薦你田子方,而人主尊敬他,他所推薦的,是老師,是朋友,這是屬於敬畏的一類;而我所推薦的,都是重視名利的,怎能做到魏國的宰相呢?”子方說:“我聽說一個人本身賢能,他所推薦的人一定也是賢能的,這五個被他推薦的人都是賢能的,你好好努力,會成為宰相的。”
人才是治理的關鍵
齊威王出遊瑤台,成侯卿來向他報告事情,跟隨成侯卿的都是一些衣著車馬極講究的人。齊威王看到問左右的人說:“來的那些是什麼人?”左右的人說:“是成侯卿。”齊威王說:“國家很貧窮,為什麼出來要那樣地講究排場?”左右的人說:“把東西給別人的人,他有權要求別人;接受人家東西的人,應為他人盡義務。”
成侯卿到了,去晉見齊威王說:“忌來了。”齊威王沒有作聲。又說:“忌來了。”齊威王還是沒有作聲。又說:“忌來了。”齊威王說:“你們國家非常貧窮,為什麼出來要那樣講排場?”成侯卿說:“請大王赦免我的罪,我就回答你。”齊威王說:“好吧。”成侯卿說:“我推薦田居子到西河,而削弱了秦和梁的力量;我推薦田解子到南城主政,結果楚人就拿著絲織物來朝拜;我推薦黔涿子到冥州去,而燕人送來牧畜,趙國人送來盛器;我舉薦田種首子到即墨,齊國因此富足;我推舉北郭刀勃子為大夫,而九族就更加親切,人民也更加富蔗。我推薦這幾位賢能的人,你可以高枕無憂,為什麼還怕國家貧窮呢?”
聖主居心仁厚
景公去取爵,還弱小,所以又放回去了。晏子聽到了,沒等景公請他,就直接去見景公。景公為此很擔心。晏子說:“你為什麼這樣呢?”晏公說:“我去取爵,結果發現還很弱小,我就回來了。”晏子慢慢地走到北麵向景公祝賀道:“我們的人主具備了聖王的仁慈心腸。”景公說:“我去取爵,因為爵還弱小,所以又回來了,這和聖王之道又有什麼關係?”晏子答道:“你去取爵,因為還弱小,所以你又放回去了,是愛護幼小。我們的人主居心仁厚,連禽獸都受到恩惠,何況是老百姓?這就是具備聖王的條件。”
無家可歸
景公看到幼兒在大路上乞討,景公說:“是無家可歸嗎?”晏子答道:“有你在,他為什麼無家可歸,我們撫養他,馬上就會有人知道。”
各有所養
齊景公在壽宮遊玩,看見一位老年人背著柴火,同時臉上顯出饑餓的樣子,景公心裏一陣難過,就歎息地說:“叫官吏去奉養他。”晏子說:“我聽說,喜歡賢能的人而又能同情不賢能的人,這樣做就可守住一個國家;現在你憐愛老百姓,而他們普遍地都能受到你的恩惠,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景公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晏子說:“聖人看到賢人就喜歡賢人,看到不賢能的人就同情他;現在請求你對那些無人供養的老弱,以及沒有家室的,希望衡量情形,解決他們的養育及家室問題。”景公說“好的。”於是老弱的人有人奉養,鰥寡的人也有了家室。
惠及眾人
齊桓公到了平陵,看見有戶人家裏的人,年紀大了,還要自己養活自己,桓公就問為什麼會如此。答道:“我有九個兒子,因為家裏貧窮都沒有娶妻,我叫他們出外替人幫工還沒有回來。”桓公就把他的五名嬪妃給了他們。
管仲就來晉見說:“你給人民恩惠是不是少了一點?”桓公說:“為什麼?”答道:“你隻限定你看到的就給以恩惠,那麼齊國有機會娶妻的人就太少了。”桓公說:“那應該要怎樣?”管仲說:“讓男子們二十歲成家,女子十五歲出嫁。”
獄史之患
孝宣皇帝剛即位,守廷尉吏路溫舒就向皇帝上書,主張重視德化,減少刑罰。
他說:你剛就皇帝位,與天理相符合,應該改革前代的缺失,端正你剛承受下來的大統,滌除不需要的規章,除去人民的疾苦,亡了的要使它保存下去,滅絕的要使它繼續下去,來照應上天的恩德,能這樣,天下的人就算有福了。
我聽說以前秦朝有十大缺失,其中有一個目前還存在,那就是辦案子的官吏;以前秦國的時候,禁止文化,崇尚武勇,輕視仁義的人,卻注重辦案子的官吏,好話卻當作是毀謗的話,規勸他過失的話,卻當作是妖言,所以衣冠整齊的人,不被世上所用,忠良的話,都鬱積在胸中,無法表達,那些拍馬的話,卻每天聽不完,心靈被虛榮所蒙蔽,而災禍卻從此潛伏,這是秦朝亡國的原因。
現今國家仰賴你的大恩,沒有戰爭的危險,也不必擔憂饑寒,父子夫婦努力安家,天下人都托你的福;然而還沒有完全符合太平,是獄官的緣故。辦案子關係天下的性命,既然死了就無法複生,身體殘廢了就無法複原。《書經》上說:‘與其濫殺一個無罪的人,寧可自己背負失刑之責。’現在那些辦案子的人就不是這樣,上下互相逼迫,以嚴厲為精明。過分嚴厲的人,反而獲得公平的名聲,而那些真正公平的人,反而有後患。所以辦案子的人都想判死刑,不是憎恨別人,是想求取自安。自安的方法,就是判人家的死刑。所以死人的血,充滿在市上,被判刑的人,肩靠肩站著,每年被處死刑的,人數在一萬以上,這就是聖人所以哀傷還沒有完全達到太平的原因。
由此也可知道,人之常情是快樂的時候希望活下去,痛苦的時候就想死,在鞭打之下,你要什麼口供,就有什麼口供;因為囚犯們忍受不了痛苦,就假造了些話來答複,辦案的人當作是對的,就按著法條告訴罪人。這封奏書上到皇帝那兒,恐怕被退回,就又曲折地編造著他的罪過,而周密的收入他的奏書內,所以當奏書草成之後,即便皋陶聽到了,還認為死有餘辜,為什麼?編造的人多而舞文弄法以陷害別人,就是這種行為。所以辦案的人專做刁難的事,本性殘忍而不講道理,壞事做盡,不顧國家的後患,這是世上頭號的壞人。所以俗語說:‘就地畫定一個範圍,讓罪人站在裏麵受罰,不敢不進去;一個用木頭刻的獄吏有所問訊,不敢不對簿,何況是真的人。’這都是對獄吏的作風表示深惡痛絕的話。所以天下的禍患,沒有比牢獄再厲害,敗壞國法,混亂朝政,叛離親情,阻塞正道,沒有再比獄吏來得厲害了,這就是我所說的還有一樣保存在今天的像秦朝那樣的酷吏現象。
“我聽說鳥蛋不破,然後鳳凰才來聚集;對誹謗的人不加殺害,然後才有人敢進忠言。所以《傳》上說:‘山野淵藪隱藏著苦患,大河湖沼容納汙穢。國君忍含汙垢,這是天的意思。’我冒死規勸,希望你能明察誹謗,聽忠言,讓天下的人說話,廣開勸諫的路,改掉亡秦的那一項缺失,奉行文王、武王的美德,省除法製,放寬刑罰,來廢除煩獄,那麼太平的氣象就可看到,福祿和樂,和天地同樣不朽,如此天下人就有福了。”書到皇帝那裏,皇帝非常嘉許他。後來死於臨淮太守任上。
晉平公停止築台
晉平公在春天的時候要築台,叔向說:“不行。以前的聖王注重修養自己的品德,同時把自己的恩德給予老百姓,減緩刑罰,要人民按時耕種。現在在春天築台,是占用人民耕種的時間。不施恩德,人民就不歸向於你;增加刑罰,人民就會對你表示愁怨。差使那些不是真正歸向於你的人民,役使那些對你表示愁怨的老百姓,同時又占用他們耕種的時間,是加倍地搜刮人民。說到治理老百姓,一麵養育他們,一麵又加倍搜刮他們,這哪裏是安定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存,而被後世稱為人君的呢?”平公說:“好的!”於是就停止築台。
以民為上
趙簡子趁著春天在邯鄲築台,老天總是下雨,他就告訴左右的人說:“有沒有人要去種田?”尹鐸答道:“公事要緊,他們已停止種田,把稻種掛在台上;他們雖想去種田,辦不到。”簡子忽然警惕,於是就停止築台,解散工人,說:“我以為築台為緊急,其實畢竟不如人民種田來得更緊急,老百姓由於不必再築台,應該知道我愛護人民的心意了。”
有德者王天下
中行獻子將要去討伐鄭國,範文子說:“不可以。如伐鄭成功,諸侯反而以我為仇敵,必增加憂慮。”卻至又說:“得到鄭就是兼並別的國家,兼並別的國家就是稱王天下,稱王天下的人本來就憂慮多嗎?”文子說:“稱王天下的人自己的品德好,所以遠方的人都來歸附他,他沒有憂慮;現在我們缺乏修養,而卻想做稱王天下的事情,所以我們憂慮多。現在你看到沒有土地而卻想富有的人,他能快樂嗎?”
孔子與子產
季康子問子遊說:“仁愛的人會愛別人嗎?”子遊說:“是的。”季康子又問:“人家也愛他嗎?”子遊說:“是的。”康子說:“鄭國的子產死了,鄭國人凡是男子都舍棄玉製裝飾品,婦人都舍棄珠珥,夫婦在巷口慟哭,三個月沒有聽到音樂的聲音。孔子去世時,我不知道魯國人是怎樣地愛孔子?”子遊說:“子產和孔子,就如同浸水和雨水,浸水滲到哪裏,哪裏就能生長,沒有滲到的地方草木就會死去。老百姓要生存下去,必須靠時雨,既然生了他們,就不能吝嗇於賞賜。所以說:子產同孔子,就如同浸水和雨水的關係一樣。”
穆子攻城
中行穆子圍攻鼓,鼓人準備獻城投降,中行穆子不答應。軍吏說:“不必出動軍隊就可以獲得城市,你為什麼不接受?”他說:“如果有人獻出我的城市來叛變,我非常不喜歡;人家獻出整個城市叛變給我,我為什麼會喜歡?獎賞自己所不喜歡的,就失去獎賞的意義,對所喜歡的又該如何?不獎賞,是失去信用,怎樣向人民交待?”鼓人又請求投降,中行穆子派人去察看,發現老百姓還有飯吃,就仍然不答應,後來等鼓人說東西吃完了,力量也用完了,這才把它攻取過來。把鼓攻下以後就回來,沒有屠殺一個人。
孔子祭魚
孔子到楚國去,有一位漁夫極力把一條魚獻給孔子,孔子不接受。獻魚的人就說:“天氣熱,到遠處市場上去賣沒有賣掉,很想把它丟掉,可這樣還不如奉獻給你好。”孔子行過禮以後就接受了,叫弟子們清洗一番,並祭祀它。弟子們說:“那位漁夫要丟掉它,而你反而還要來祭它,是什麼緣故?”孔子說:“我聽說,一個人隻管施舍,而不使他多餘的財產變成無用之物,這是聖人,現在我接受聖人的賞賜,怎能不表示祭祀呢?”
有德者得天下
羊斟
鄭國攻打宋國,宋國將要迎戰。華元殺羊犒賞士兵,但替他駕車的羊斟卻沒有分到。等到打仗的時候,羊斟就說:“以前分羊羹的事,是由你做主;今天打仗的事由我來做主。”說完,駕著車子載著華元一直馳入鄭國的軍隊,宋國大敗。
君子之富
楚王問莊辛說:“君子的行為怎樣?”莊辛答道:“居住的房子四周不築圍牆,而沒有人傷害你;走在路上不必有嚴密的保護,而沒有人對你施暴。這就是君子的行為。”楚王又問君子的富有怎樣?答道:“君子的富,把東西借給人家,不要人家感恩,也不責備人家;供給人家飲食,不因此使喚人家,差使人家。親戚愛戴他,大眾喜歡他,不肖的人也願意侍奉他。都希望他長命快樂,而自己不必怕有人傷害。這就是君子的富有。”楚王說:“好極啦。”
於公斷案
丞相西平侯於定國是東海下邳人,他的父親名叫於公,做縣獄吏決曹掾的官;他辦案子公正無私,從沒有冤獄,郡中有人打官司,於公判決,都不敢有隱情,東海郡中人士在他生前就為他建立一座祠堂,名叫於公祠。
東海有一位孝婦,沒有兒子,年輕時就做了寡婦,很小心地照顧婆婆,她的婆婆想讓她改嫁,她始終不答應,她的婆婆就告訴鄰居說:“孝順的媳婦小心地照顧我,我可憐她沒有兒子,守寡時間太長了,我老了怎好拖累年輕的媳婦?”後來婆婆自己吊死了,小姑就到官吏那兒告狀,說:“不孝順的媳婦殺了我的母親。”官吏就逮捕孝婦,孝婦堅決否認殺婆婆,官吏想以狠毒的方法懲治她,孝婦自稱冤枉。官司再往上打去,於公認為孝婦十年對婆婆都很孝順,一定不會殺婆婆,可太守不相信,幾度爭論都沒有結果,於是於公托詞有病辭職而去,太守居然把孝婦給殺了。郡中就因此枯旱三年。後任太守來了就尋求其原因,於公說:“孝婦不應該被處死,前任太守胡亂殺她,過失就在此。”於是就殺牛祭孝婦的墓,太守以下的人都自動來了,老天爺立刻下雨,年成豐收,郡中因此更加敬重於公。
於公建築廬舍,對匠人說:“替我把門做高些,我辦案子從來沒有冤枉過人,我的後代一定有被封做大官的,讓它能通得過四匹馬的車子和高高的車篷。”到後來兒子果然就被封為西平侯。
管仲的歎息
孟簡子做梁國宰相,又兼並衛國,後因有罪而逃亡到齊國,管仲迎接他並且問道:“你做梁國宰相又兼並衛國的時候,你的門下客有多少人?”孟簡子答道:“門客三千多人。”管仲說:“現在和你一起出逃的有多少人?”回答說:“我同三個人一齊來。”管仲說:“是哪三個人?”答道:“一個人是父親死了沒有力量埋葬,我替他埋葬;一個人是母親死了沒有辦法埋葬,我也替他埋葬;又一個是哥哥被關到監牢裏去了,我設法把他釋放出來。所以我才能跟這三個人一同來。”管仲上車說:“唉!我時運不濟是一定的,我不能像春風一樣,使人家普受和煦;也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樣,使萬物及時受到恩澤,我命運不濟是一定的啊。”
君子恥言名利
凡是人的本性,都想有好的品德。然而不能保持好的品德,是利益敗壞了它;所以君子一提到名利就感到很羞恥,提到名利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那些存心要求名利的人呢?
不與民爭利
周天子派家父、毛伯向諸侯各國求金,《春秋》上就譏笑他。所以天子好利,諸侯就更加貪財,諸侯一貪財,大夫也就更加鄙吝,大夫鄙吝,老百姓就要盜竊了。上麵的人影響下麵的人,就像風吹野草一樣。所以做人主的人要知道注重品德,看輕利益來領導下麵的人,在下位的人做壞事,還不能阻止;現在隱公貪財利,取之無厭,並且要和天子一樣舉行八侑舞,如此去感化全國人民,全國人民怎能對義不懈怠?對義懈怠了而放縱自己的欲望,那麼災害就要發生,而臣下也就邪僻了。所以在隱公五年開始記載螟災,這是說災害將要發生,而國家將有變亂了。
戒鬥
荀子說:好鬥的人是忘記了他自己,忘記了他的雙親,忘記了他的人主。趁暫時的怒氣,好勇鬥狠,招致終身的災禍,這樣做,是忘記了他自己。家庭解散了,親戚也被殺了,這是忘記了他雙親;爭鬥人主不喜歡的,刑法上所不許可的,如果犯了,就是忘記了他的國君。禽獸還知道親父母,不忘記它的雙親;一個人如果在下忘記了自己,對內忘記了雙親,對上忘記了人主,連禽獸的仁心都沒有。
凡是好爭鬥的人,都自以為是,而以別人為不是。自己如果真的是對的,別人真的是不對,那麼自己就是君子而別人就是小人;君子和小人互相殘害,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讓狐白補犬羊,其實還是自己身受其害,這難道不也是大錯了嗎?如認為這是聰明,實際上沒有比這再笨的了;如認為這是有利的,實際上沒有再比這有害的了;如認為這是光榮的,實際上沒有再比這個可恥的了。人為什麼還要相鬥呢?把它比作精神疾病吧,那是不能的,因為麵目是人,人的好惡大多相同,人們的相爭鬥實在是因為不明道理的關係。《詩經》上說:“不停地呼號,使得淆混晝夜,顛倒黑白。”這就是對爭鬥的說明。
何必用劍
子路拿著劍,孔子問道:“由,你拿劍做什麼用?”子路說:“進一步說,帶劍可以保衛好人;退一步說,也可用以保衛自己。”孔子說:“君子以忠為他的本質,以仁來保衛自己,不走出戶內,而千裏之外的人都知道他;退一步說,以忠誠來感化敵人,以仁德來抵禦殘暴,何必一定要帶劍?”子路說:“謝謝先生的開導,請讓我提起衣服恭恭敬敬地來伺候你。”
樂羊殘忍的後果
樂羊做魏國將軍,帶兵攻打中山。他的兒子在中山,中山把他的兒子懸掛起來讓樂羊知道,樂羊卻一點也沒有取消進攻的意思,反而攻得更緊。中山就因此烹熟他的兒子,並且送一份湯給他,樂羊一口氣喝完一杯。中山見到他如此忠誠,不忍心再和他作戰。樂羊果然就攻下了中山,也因此替魏文侯拓展了地盤,魏文侯嘉勉他的功勞,但對他的心地表示懷疑。
孟孫打獵獲得一頭小鹿,叫秦西巴把它帶回去,小鹿的母親跟在後麵叫,秦西巴不忍心,把小鹿放還給它,孟孫知道了,一氣之下把秦西巴趕走。過了一年,又把他召回來做太子侍從。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得罪了孟孫,現在反而做太子侍從,為什麼?”孟孫說:“對於一頭小鹿尚不忍心,對於我的兒子又怎能忍心?”
所以說,巧詐不如拙誠來得好,樂羊因為有功勞而被懷疑,秦西巴因為有罪反而更加被信任;這就是由於仁慈和不仁慈的原因。
小惡帶來大患
智伯從衛國回來,司徒、司馬、司空三卿在藍台宴請他。智襄子戲弄韓康子,又輕侮段規,智果聽到以後就規勸他:“人主不防備災難,將來災難一定會來到。”答道:“災難由我發動,我不發動,誰敢發動。”智果說:“不對,卻氏有車轅之難,趙有孟姬進讒言,欒有叔祁控訴,範、中行有函冶之難,都是你所熟悉的。《尚書》上說:‘凡人都有些小的過失,怨恨哪會產生在明顯之處,我們應該在還沒有形成怨恨的時候就加以考慮,預防它形成。’《周書》上說:‘怨恨不在乎大小。’一個君子能隨時注意小的事物,所以才能避免大的災難。現在你在宴會上羞辱別人的君相,又不提前預防,還說是不敢挑起災難,那可以嗎?唉!不可不戒懼,蚋蟻蜂蠶都能害人,何況是你君相呢?”
智襄子不聽,從這以後五年而有晉陽之難,段規造反的時候把智伯殺死於軍中,於是就消滅了智氏。
亡國之兆
智襄子造華麗的房子,到黃昏時,土茁見智襄子。智伯說:“房子多麼華麗啊!”答道:“華麗是很華麗,可是我卻有所畏懼。”智伯說:“畏懼什麼?”答道:“我靠著一枝筆來侍奉你,記得有這麼幾句話,高山不生草木。有鬆柏的地方,它的土壤一定不肥沃。現在土木很茂盛勝過了人,我擔憂它會使人不安的。”房子造成三年之後,智氏果然被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