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有品德的人不會感到孤單,因為必定有人幫助他。”把恩德施給別人的人要不求別人報答,接受別人恩德的人一定要報答;所以大臣勤勞是為著人君,而不求人君的賞賜;人君把恩德施給臣下而不求他們報答。所以《易經》上說:“勤勞而不埋怨,有功而不求報賞,這是最厚道的人了。”君臣之間以市場上交易的方式相來往,人主以祿位來錄用大臣,大臣盡自己的力量來為人主效忠;等到臣下有意想不到的功勞,那麼人主就要好好地重賞一番,假如人主對臣下有特別的恩賞,那麼臣下就應該以死來為人主效忠。孔子說:北方有獸,名叫,前麵是老鼠的腳,後麵是兔子的腳,這種獸類非常愛護蛩蛩、巨虛,自己吃到了甘草,一定用牙齒咬碎喂給蛩蛩、巨虛吃,蛩蛩、巨虛看到有人要來了,必定背負著一齊走。並不是的本**護蛩蛩、巨虛,而是要借助它的腳才能走啊!蛩蛩、巨虛也不是它們的本**護,隻因為它們曾經吃過喂的甘草啊。像禽獸昆蟲還知道曾經借重對方而應該報答,何況士君子要在天下建功立業呢!臣下不報答人主的恩,反而奔走於權貴之間,這是禍亂的根源;人主不能報臣下的功勞,而怕獎罰,這也是禍亂的根源。所以禍亂的根源,就是由於彼此不相報恩的緣故。
高赫之賞
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解圍以後,獎賞五位有功的大臣。高赫沒有功勞,反而得到重賞,那五個人都生氣了。張孟談對襄子說:“你被圍在晉陽的時候,高赫並沒有大功勞,現在你反而重賞他,是什麼緣故?”襄子說:“我在被圍困的時候,不失君臣禮節的隻有高赫,你們雖然有功勞,卻都很驕傲,我重賞高赫不也是應該的嗎?”
孔子聽到了就說:“趙襄子可以說會獎賞士人!獎賞一個人而天下的大臣都不敢失去君臣之禮。”
獎賞的等級
晉文公逃亡的時候,陶叔狐跟隨著他。文公回到晉國,獎賞有功的人,但並沒有提到陶叔狐。陶叔狐見到咎犯就說:“我跟隨君主逃亡十三年,膚色都變黑了,手腳上的皮都變成了硬繭,現在君主回國舉行三賞的大禮,可是卻沒有提到我,別人還以為君主忘記了我!或是我自己犯了什麼大罪呢!你替我把這些話告訴君王。”咎犯把話告訴了文公,文公說:“唉!我怎能忘記這個人!凡是聰明賢達,能拿正道來讓我快樂的,能使我的行為光明潔淨,能使我獲得好的名聲,最後讓我成為完美的人,我要把他列為上賞;拿禮責備我,拿友誼規勸我,幫助我讓我不能做壞事,好幾次把我帶到賢人麵前向他們請教,我把這種人當作次一等獎賞的對象;至於那些勇敢善戰的人,災難在前,他們就在前麵,禍難在後,他們就在後麵;使我不致於遭受禍難,我認為這又是次一等的獎賞。況且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要殺某一個人,不如保全某一個人難;跟隨某人逃亡,不如保存他的國家;實行三賞之禮以後,就要獎賞勞苦的人,他是那些勞苦的人的領袖,我怎敢忘記他呢!”
周內史叔興聽到以後就說:“晉文公將來要稱霸呀!以前那些聖明的皇帝,都是先重視德然後才講出力多少,文公可以當聖人了。《詩經》上說:‘按照一定的禮節不越軌。’就是這種說法。”
介子推隱居
晉文公回到自己國家,走到河邊,叫隨從的人把有關祭祀用的器具全部丟棄,讓皮膚黑黑的,手腳有老繭的人跟在後麵,咎犯聽到了半夜哭起來。文公說:“我在外麵逃亡十九年,今天將要回國,你不高興反而還要哭,為什麼?是不是不希望我回國?”答道:“籩豆茵席,是館舍裏用的,而你要拋棄它;膚色黑黑的,手腳都結成硬皮,這是勞苦的人,而你讓他們排在後頭;我聽說人主被一般士人蒙蔽,他就找不到忠臣;大夫被一般朋友所蒙蔽,他就交不到忠實的朋友;今天回到國家,我也在將被拋棄的人之中,心中感到非常的難過,所以我才哭。”文公說:“如果我不聽從你關於禍福利害的忠告,就會被河神懲罰。”於是就把白璧沉到水中作為誓盟。
介子推說:“獻公九個兒子,隻有你在,老天爺並未滅絕晉國,將來一定有國君,做晉國人主的不是你是誰?而有兩三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力量,這不也是不符合事實嗎?”文公就位以後,沒有賞到介子推,子推的母親說:“為什麼不去要求?”子推說:“明知求賞不對還要去做,罪就更加一等。並且我曾口出怨言,不吃他們的俸祿。”他的母親說:“那也該讓他們知道。”子推說:“言語,是一個人的文采;人都要隱居了,還要什麼文采?”他的母親說:“能像這樣,我和你一同隱居。”
跟隨他的人一直到死都沒有再見過介子推,感到很惋惜,於是就在宮門上寫了幾句話:“有一條龍非常不平凡,可頃刻之間就沒有了住所,五條蛇跟隨它,遊遍了天下。龍餓了沒有東西吃,有一條蛇就割下自己的股肉給它吃,結果龍回到自己的深淵裏去,對於它的深淵,感到很滿意。四條蛇都走進洞裏,也都有地方居住,其中有一條蛇沒有洞可隱居,就在野外號叫。”文公出門看到門上那副字,就說:“唉,這就是介子推!我正擔憂國家大事,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派人去召他,他已經逃走了,於是就到可能逃往的地方去找他,聽說他已經到綿山上。於是文公就把綿山追封給他,做為介子推的封地,又叫做介山。
舟之僑辭賞
晉文公逃亡,走遍天下,舟之僑離開虞國去追隨他。文公回國,選擇可以給爵位的人賜給爵位,可以給祿位的人賜給祿位,隻有舟之僑不在內。
文公宴請諸大夫,酒喝到半醉的時候,文公說:“你們幾位為什麼不替我寫一篇賦?”
舟之僑說:“君子作賦,小人隻有陳辭,辭是這樣說的:有一條龍非常不平凡,可頃刻之間,就失去它的住所;一條蛇跟著,遊遍了天下,龍回到深淵裏,很舒適地住在那裏,有一條蛇很強健,卻獨獨得不到住所。”
文公很震驚地注視著他,說:“你是想要爵位嗎?請你等到明天;你是想要俸祿嗎?請你告訴管倉庫的人。”
舟之僑說:“請求以後才給予賞賜,廉潔的人不接受。說盡好話才給予名位,有仁德的人不願這樣做。現在老天正興起烏雲,立刻下起傾盆大雨,禾苗野草都興盛起來,沒有東西能夠阻擋它的生長。現在因為一個人敢講話就施恩於他,就好像專為一塊土地下雨一樣,那塊土地是不會生長東西的。”於是就走下台階離開了。
文公找他找不到,於是一輩子就常念《甫田》這首詩來警惕自己。
助人者安樂
當孝宣皇帝還小的時候,邴吉曾暗中幫助過他。後來孝宣皇帝即位,大家都不曉得這事,邴吉也沒有說。當邴吉從大將軍長史轉遷到禦史大夫時,宣帝知道了,要封賞他。剛好碰上邴吉生病,宣帝就派人帶著做官的大印趁他還活著的時候去封賞他。太子太傅夏侯勝說:“他不會死,我聽說暗中幫助人的人一定享受得到安樂,並且把這種安樂綿延給子孫;現在他還沒有享受到安樂就病得很厲害,這並不是無可救藥的病。”後來,果然他們病好了,就封他做傅陽侯,終於享受到他的安樂。
富貴者安能驕人
魏文侯從中山跑到安邑去,田子方去找他。在路上遇到太子擊,太子急忙下車走向前去。田子方卻仍然坐在車上,告訴太子說:“替我去請人君,同時在朝歌等我。”太子聽了不高興,就對田子方說:“不曉得是貧窮的人驕傲,還是富貴的人驕傲?”子方回答說:“當然是貧窮的人驕傲,富貴的人怎敢對人驕傲?人主對人驕傲,就要亡國。我沒有見過一個國家在等待滅亡;大夫對人驕傲,就要亡家,我沒有見過一個家在等待滅亡。貧窮的人如果不得意,穿好鞋子就離去,到哪裏還不是一樣貧窮?所以貧窮的人敢對人驕傲,富貴的人卻不敢對人驕傲。”
太子見了文侯,引述田子方的話。文侯歎息說:“不是你的原因,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話。我下車陪著田子方走,借機會和他做朋友。自從我和田子方做朋友以後,君臣更加親近我,老百姓也更加歸順我,我因此得到與賢士做朋友的功效;我想要進攻中山,自知勇敢在樂羊之下,因此我重用樂羊。三年之後,樂羊攻下中山,中山就為我所有,我因此獲得功績。我所以不敢稍有一絲以智驕人,是我還沒有見到以智慧向我驕傲的人;假若見到以智慧向我驕傲的人,那麼他的智慧哪裏就比得上古人呢!”
晉文侯道歉
晉文侯每到一處地方,每經過一個地道,大夫都要上前去扶他,隻有隨會不扶。
文侯說:“會!做一個人臣而忍心不攙扶人主,該當何罪?”隨會答道:“加重他的死罪。”文侯說:“什麼叫做加重他的死罪呢?”答道:“把他自己處死,妻和子也連同誅戮。”
隨會又說:“你為什麼隻問人臣對不起人主,不問人主對不起人臣呢?”文侯說:“做人主的對不對得起他的臣下,這個罪又該怎樣?”隨會答道:“做人主的對不起他的臣下,才智之士就不會為他出計謀;雄辯之士也就不再為他說話;仁士也不再為他去做事;勇士也不再為他去犧牲。”
文侯拉住車上的繩子連忙下車,向大夫們謝罪說:“我腰股之間有病,希望各位大臣不要見怪。”
聖人之道
齊將軍田聵出去領兵,張生送他到郊外,說:“以前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覺得很恥辱,洗耳不接受,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伯夷、叔齊辭去諸侯的名位而不要,將軍你知道嗎?”答:“是的,我知道。”又問:“於陵仲子辭謝三公的名位,而願意替人家挑水灌園,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智過離開了人主和幼弟,改變姓名,自願做一個平民,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孫叔敖三度丟掉相位而不懊悔,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
張生說:“以上這五位大夫,表麵上是辭謝,實際上是感到羞恥。現在田將軍正掌握一國大權,拿著鼓,撐著旗,穿著戰袍,執著武器,掌握十萬大軍,操著誅殺之權,千萬不要以士人感到羞恥的事來向別人表示驕傲。”田瞆說:“今天大家都為田瞆餞行,並且備了酒肉,而隻有你拿聖人的大道理來教訓我,現在我謹接受你的指教。”
段幹木
魏文侯見段幹木,站累了還不敢休息;等到見翟璜,蹲在廟堂裏就同他談話,翟璜不高興。文侯說:“段幹木,請他做官他不肯,給他俸祿他不受;現在你想要做官就來,還要上卿俸祿。既接受我的賞賜,又要求我對你有禮,豈不是太難了嗎?”
孔子與程子
孔子到郯國去,在路上碰到程子,大家把車蓋相傾斜談了一整天。過了一會兒,孔子回頭對子路說:“拿束帛來贈給程先生。”子路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又對子路說:“拿束帛來贈給程先生。”子路不在意地說:“我仲由聽說,士人沒有經過中間介紹人而相見,女孩子不需要經過媒人的介紹而出嫁,這都是君子所不肯的。”孔子說:“仲由,《詩經》上不是說:‘曠野有蔓草,晨曦披露珠;美人多清秀,相遇我所求。’現在程子是天下的賢士,對於這位賢人,如不贈送禮物,失掉這個機會,怕終身再也見不到他了。大的原則不違背,小節有點出入也不要緊。”
管仲要權
齊桓公命管仲治國,管仲答道:“地位低賤的人不能統治尊貴的人。”桓公用他做上卿,而國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就問原因何在?管仲答道:“窮人不能命令富人。”桓公把齊國一年的市租都賜給他,而國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又問原因在那裏?答道:“關係較疏遠的人不能統治關係較親近的人。”桓公就把他當作仲父看待。齊國因此太平,並稱霸天下。
孔子說:“管仲雖然很賢能,但如果不能獲得以上這三權,也不能使桓公南麵稱霸。”
管仲論霸業
桓公問管仲:“我想讓瓶中的酒變壞,俎上的肉變壞,如此做妨害我的霸業嗎?”
管仲答道:“這自然不是最尊貴的行為;可是對於霸業卻沒有什麼妨害。”
桓公說:“怎樣才算是妨害霸業?”
管仲答道:“不知道誰是賢能的人,對霸業有影響;知道了而又不能用他,對霸業有影響;用了而又不能給予相當的職責,對霸業有影響;給了相當的職責而又不信任他,對霸業有影響;雖信任他又讓小人參與其中,對霸業有影響。”桓公說:“好的。”
曾子九議
魯人攻打,曾子向君辭行,說:“我現在要離開這裏,等敵人退了以後我再回來,請暫且不要讓豬狗進我家。”君說:“我如此善待你,沒有人不曉得。現在魯人要攻擊我,而你卻要離開我,我怎能守住你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