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果然攻擊,並列數君十條罪狀,其中九點,就是曾子平日所建議的。魯國的軍隊回去後,君又把曾子的房子修好,然後去迎接他。
司城子罕
宋司城子罕很器重子韋,回來有飯同吃,出去有衣同穿;司城子罕逃亡的時候,子韋沒有跟著去。子罕回來,又召見子韋,並且仍器重他。
左右的人說:“你器重子韋,但你逃亡時他並沒有跟著去,你回來仍然器重他,你難道對你所謂的忠臣不失望嗎?”子罕說:“隻因為我沒有任用子韋,所以才會逃亡;我今天能夠再回來,還是蒙受子韋的遺德餘教,所以我更器重他。並且我逃亡時,我的臣下隻會掩沒車印跡、拔除標識來跟從我的,這對我的大業又有什麼幫助呢?”
趙簡主識人
楊因見趙簡主說:“我在鄉間被人驅逐了三次,又五次離開人主而去,聽說你喜好士人,所以我來見你。”簡主聽到了,停止吃飯歎息,跪地而行。左右的人向他進直言:“在鄉間被人趕了三次,是證明他不受大家歡迎;五次離開人主而去,是證明他對人主不盡忠。現在你的士人中還沒見到有這樣過失的人。”簡主說:“你不了解。美女就是醜婦的仇敵;有品德的人是亂世所不器重的;行為正直的人,是邪佞的人所憎惡的。”於是就去見楊因,並授予他以相位,國家因此太平。由此看來,不管是遠處的人還是眼前的人,是不可以不明察的。
良材的悲哀
應侯和賈午子同坐,聽他彈琴的聲音。應侯說:“今天的琴聲,為什麼這樣的悲傷?”賈午子說:“因為弦拉得很緊,而調子低,所以聽來使人感到悲傷。弦拉得很緊說明是良材;而調子低是表示官位低。具備了良材,而官位卻很低,又怎能沒有悲哀呢!”應侯說:“說的是!”
田忌有先見之明
田忌離開齊國跑到楚國去,楚王從國界上一直把他迎接到官邸,問道:“楚國是兵車萬輛的國家,齊國也是兵車萬輛的國家,這兩國常常想要互相兼並,如果打起仗來應該如何是好?”
答道:“這很容易。齊國派申孺為將領,那麼楚國就應派兵五萬抵抗,由上將軍率領,直到擒獲對方將軍的首級而返。齊國派田居為將領,那麼楚國就應出兵二十萬人,由上將軍率領,那末便分別罷兵而去,不分勝負。齊國如果派眄子為將領,楚國就動員四境內的所有士兵,大王親自率領,而我田忌追隨著你,相國和上將軍做左右司馬,像這樣大王僅僅是可以保存國家不被吞並而已。”
齊國恰好派申孺為將領,楚國動員軍隊五萬人,由上將軍領導,最後擒獲對方將軍首級回來。齊王很生氣,再派眄子領導軍隊,楚國也完全動員了境內的所有軍隊,楚王親自領兵,田忌跟隨著,相國和上將軍任左右司馬,加王屬車九乘,才僅能免於被齊國兼並。
回到官邸,楚王北麵正正衣領和衣袖,問道:“先生為什麼知道得這樣早?”
田忌答道:“申孺為人,既欺侮賢能的人,又輕視不肖的人。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不用,所以才會亡;田居為人,尊敬賢能的人而輕視不肖的人;賢能的人為他所用,不肖的人便離去了,所以這次戰爭是兩國分別引兵回去,不分勝負。眄子為人,尊敬賢能的人而又愛護不肖的人;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為他效力,所以大王隻能自保不被兼並。”
文侯罰酒
魏文侯在曲陽宴請大夫。酒喝得正在興頭上,文侯歎息說:“我單單沒有豫讓這樣的人做我的大臣。”蹇重舉起酒杯敬酒,道:“我要罰你一杯。”文侯說:“為什麼?”答道:“我聽說,賢能的父母,沒有不知他的兒子是孝子的;有作為的人主,沒有不知道他的臣子是忠臣的。而豫讓的君主,究竟是不是任用賢臣的明君呢?”文侯說:“好。”不推辭地就把罰酒喝下去。說道:“沒有管仲、鮑叔牙那樣的大臣,所以才有豫讓的功勞。”
何謂良臣
趙簡子說:“我想要得到範中行氏的良臣。”
史黶說:“怎麼去任用他?”簡子說:“良臣,是每個人所願意得到的,又何必多問呢?”史黶說道:“我認為範中行氏沒有良臣。侍奉人主,要規勸他的過錯,推廣君王的善行;表彰善的,揚棄壞的,任用賢能的人;隨時解說成敗的道理要他去采納,能采納就會進步,否則就要退步。現在範中行氏的良臣,不能匡正他的人主,以致於使他遭難;逃亡在外,又不能回來。亡國了就拋棄他,還談什麼忠良;真正的忠臣良將效忠他的人主,讓他能夠複位,一直奮鬥到死為止,假若不如此,就不是忠良。”
簡子說:“是的。”
亡國之因
子路問孔子:“要怎樣治國?”
孔子說:“在於尊重賢人而看輕不賢能的人。”
子路說:“範中行氏尊重賢人而輕視不賢能的人,為什麼還會滅亡呢?”
答道:“範中行氏尊重賢人而不能用他;輕視不賢能的人而又不能叫他走;賢人知道自己不為所用而埋怨;不賢能的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賢人埋怨他,不賢能的人又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擺在人主的麵前,中行氏雖想不遭到滅亡,能辦得到嗎?”
晉文公不殺荀林父
晉、荊兩國在邲交戰,晉國軍隊被打敗。荀林父回去請求被處死。景公將要允許,士貞伯說:“不可以,城濮一戰,晉國把荊國打敗,文公還有憂慮的表情,說:‘子玉還活著,我的憂慮就不能停止;被圍困的野獸尚且還要搏鬥,何況是一國之相呢?’等到荊國殺了子玉,就高興地說:‘這下沒有人再危害我國了。’現在也許是老天警示晉國。再說林父事君,在朝上就一心一意為君主盡忠,離開朝廷就想到要補救自己的過失。他是衛護國家的大臣,今天如把他殺掉,是加重荊國的勝勢。”昭公說:“是的。”就讓荀林父重掌兵權。
非臣之力
魏文侯進攻中山,樂羊為將軍。攻下中山後,回去報告文侯,有自我表功的神色。文侯告訴主書說:“叫那些大臣和賓客獻上報告來。”主書拿了兩箱子進來,請樂羊看,都是責難進攻中山時發生的事。樂羊北麵再拜說:“攻下中山,不是我的功勞,是人主的功勞。”
與百姓共苦
平原君回到趙國,楚國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魏國信陵君也強奪晉鄙的軍隊去救趙。兩處的大軍還沒有到,被秦國攻打的趙的邯鄲城非常緊急,快要守不住了,平原君非常擔憂。
邯鄲傳舍吏的兒子李談對平原君說:“您不擔心趙國亡國嗎?”平原君說:“趙一亡國就是我當俘虜,怎麼不擔憂呢?”李談說:“邯鄲老百姓,拿骨頭當柴,又交換子女當飯吃,可以說非常艱困;而你的後宮有幾百名宮女,婦妾都穿絲綢的衣服,廚房有的是多餘的食物;士民的武器都用完了,有的就削木頭做為矛戟;而你卻拿器物鍾聲來自我玩樂,假如秦滅亡了趙國,你怎能有這種享受?如果保全了趙國,你還怕缺少什麼嗎?你如果真能把你的夫人以下統統編進軍隊裏去,分工合作,家裏有什麼統統分給軍隊去吃用,隻有這樣在危險困苦時才顯示出你的恩惠。”於是平原君照著他的計劃去做,而三千士人都很勇敢地為他出生入死,跟從李談去追擊秦軍。秦軍向後撤退了三十裏,剛好也碰到楚魏救兵來到,秦軍就停止攻擊。李談死後,他的父親被封為李侯。
有德於人必有福報
秦繆公曾經在出巡的時候丟失了他的駿馬,自己去找,結果看到別人已殺了他的馬,大家正在分肉吃。繆公就說:“這是我的一匹駿馬。”吃馬的人都害怕地站起來,繆公說:“我聽說吃馬肉的人,不喝點酒將要中毒死去。”於是就依次讓他們喝酒,那些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去。
過了三年,晉國進攻秦繆公,包圍了他,以前那些吃馬肉的人都說:“可以出生入死地報答吃馬肉又喝酒的恩惠了。”於是就幫秦繆公從晉軍裏突圍出來。秦繆公終於解救了危難,戰勝晉國,虜獲惠公而回。這是先以德待人而後自己受福的道理。
楚莊王的福報
楚莊王以酒宴招待文武大臣。黃昏的時候,大家都喝得很高興,燈火忽然熄了,於是就有一個人拉美人的衣服,美人就拉斷對方帽子的帶子,並且告訴楚莊王說:“今天燈火熄滅的時候,有人拉我的衣服,我於是就拉斷了他帽子上的帶子,趕快把燈點起來,看誰的帽子上沒有帶子。”楚莊王說:“招待大臣們飲酒,把他們給吃醉了,何必要顯示你的節操,而對士人加以侮辱呢?”於是就交代左右的人說:“今天晚上同我在一起喝酒,不把帽子的帶子拉斷的人表示不快樂。”一百多位文武大臣,每個都拉斷帽子上的帶子,並點上燈,最後大家都喝得很高興地離去。
過了兩年,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一個大臣經常在行陣的前麵,非常勇敢地殺敵,兩軍五次交鋒,五度奮戰,首先把敵人打退,到最後獲得勝利。楚莊王就感到很奇怪,問道:“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品德,又沒有特別待你,你為什麼這樣毫不猶豫地為我犧牲?”答道:“我該被處死,以前酒醉失禮,你隱瞞著不把我殺掉;我始終感懷你的恩德,想報答你,常常希望能為你犧牲,用我的熱血飛濺到敵人身上去,我就是那天晚上被拉斷帽帶子的人。”最後打敗晉軍,楚國就因此強盛,這就是暗中助人的人一定有好報。
德與怨不分大小
趙宣孟將到絳那個地方去,看到枯桑下有一個饑餓的人躺在那裏不能動,宣孟下車親自口含食物喂給他吃。饑餓的人先吞了兩口食物才能睜開眼睛,宣孟問他為什麼餓到如此地步?答道:“我住在絳,歸來以後糧食吃完了,既羞於討飯,又不想自盡,所以才到這種地步。”宣孟供給他飲食,並送兩塊肉,他行禮領受,但不敢吃,問他為什麼,他說:“剛才吃的食物味道好,要送給我的老母親吃。”宣孟說:“你先把這個吃掉,我另外再給你。”於是又替他盛了一些食物,另外又給他兩塊幹肉和一百個錢。
到了絳,過了三年,晉靈公想要殺宣孟,在房子裏埋伏士人,把宣孟叫來一同喝酒,宣孟知道了,飲酒中途跑出來。靈公命令房中士人趕快去殺他,其中有一人追得很快,等他追上了宣孟,就對宣孟說:“果然是你!讓我代你犧牲。”宣孟說:“你叫什麼名字?”那人返身回去,又說:“你為什麼要問我的名字?我是那棵枯桑下饑餓的人。”於是就返身回去與武士相鬥而死,而宣孟得以活命,這就是所說的德惠。
所以把恩惠施給君子,君子就能托你的福;把恩惠給小人,小人就能為你盡力;把恩德給一個人而一個人就能活下去,何況把恩惠給一萬人呢?所以恩德不分大小,怨仇也不分大小,怎麼可以不多積德,而除去怨仇呢!一定要對別人有好處!對別人多做好事,將來定有好報;和別人結怨,將來一定有惡報。內心怎樣,表現在外麵的就怎樣,這都需要注意,這就是《書經》上所說的德無大小的說法。《詩經》上說:“勇武的武夫,正是公侯的保衛者。”又說:“有那麼多的賢士,文王的天下才能夠太平。”人主怎麼可以不重視士人呢!
袁盎不殺從史
漢孝景帝的時候,吳、楚兩國反叛,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奉使到吳國,吳王想用他做將軍,他不答應。吳王想殺他,派一名都尉率領五百人來圍攻袁盎。
袁盎做吳國宰相時,從史和袁盎的侍女私相往來,袁盎知道,但並沒有揭穿他,仍然像老朋友那樣的去待他。有人告訴從史,從史畏懼就想逃走,袁盎自己追上去,並把侍女送給他,又讓他再做從史。
等到袁盎奉使吳國,被吳人包圍的時候,那位從史剛好是監守袁盎的校司馬,晚上拉袁盎起來,說:“你可以離開了,吳王預定在明天早晨殺你。”袁盎不相信,說道:“你為什麼這樣?”司馬說:“我過去是你的從史,又和你的侍女私下往來。”袁盎於是很恭敬地說:“被你當作自己人,我實在不夠資格連累你。”司馬說:“你去,我也將要逃亡,我跟你親近,還有什麼可怕的!”於是就拿起刀子割破帳幕,率領他的部屬逃去,命令其他的人也逃走,袁盎終於能回去向朝廷報告。
豫讓報恩
智伯和趙襄子戰於晉陽,智伯不幸陣亡。智伯的大臣豫讓很生氣,由於他的聲音能使趙襄子察覺,於是就偽裝自己,吞下木炭以改變自己的聲音。趙襄子將要出門的時候,豫讓假裝死人模樣,躲在梁下,駕車的馬受到驚嚇不敢前進。趙襄子生了懷疑,叫使者看看梁下,結果是豫讓躲在那兒,趙襄子欣賞他的義氣,不殺他。豫讓因為抵償竊盜的罪,穿上囚犯的紅衣,去修補宮廷,趙襄子又有察覺,就說那一定是豫讓。趙襄子把他抓來,問道:“你最初追隨中行君,智伯殺中行君,你不肯一同犧牲,反而還要效忠他;現在我殺智伯,你反而偽裝像有惡瘡的樣子,吞下木炭,使自己變為啞巴,想要殺我,為什麼和以前的行為不同呢?”豫讓說:“中行君把我看做一般人,我也拿一般人的禮節待他;智伯拿朝士的禮節待我,我也以朝士的禮節對他效忠。”襄子說:“這不是仁義,但你實在是個壯士啊!”於是把自己關進馬棚裏,三天滴水不入口,來禮遇豫讓,豫讓自然知道趙襄子的用意,就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