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施恩必有福報(3 / 3)

事主以勤

晉君要驅逐欒盈的家族,告訴他的家臣說誰敢跟著他,就會跟他一起死。家臣說:“辛俞要去。”官吏找到了辛俞將要殺他,晉君說:“叫你不要去,你為什麼要去?”辛俞答道:“我聽說三代都做人家的家臣,應該把主人當作君主看待;兩代都做人家的家臣,應該把他當作主人看待;要以死效忠人主,要以勤效忠主人,因為平常受的賞賜太多。現在我家有三代都作欒氏的家臣,接受他的賞賜更是太多,我怎敢怕死而忘了三代追隨他的恩惠呢?”晉君就放了他。

張良刺秦

留侯張良的祖先開地做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宰相。父親叫做平,做厘王、悼惠王的宰相。悼惠王二十三年的時候,張良的父親平去世。二十年後,秦滅韓國,那時張良年紀小,還沒有在韓國做官。

韓國被滅亡之後,張良帶著家童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埋,耗盡家財收買刺客謀刺秦王,來替韓國報仇,由於從他的祖先開始到他父親前後五代都做韓國的官。於是就到淮陽學禮;東去見到滄海君,並得到一位會舞弄重一百二十斤大鐵椎的大力士。秦始皇到東邊巡視,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趁秦始皇不備的時候襲擊他,結果卻擊中了副車。秦始皇非常生氣,到各處大事搜索,並懸賞緝捕。張良換姓改名,深藏密隱,後來終於隨漢高祖滅秦。

士為知已者死

鮑叔去世,管仲舉起衣襟痛哭,眼淚像雨水般地流下來。跟隨他的人說:“他並不是你的父或子,你哭得這樣傷心,是否也有原因呢?”

管仲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以前和鮑叔牙在南陽做買賣,我曾經在市上被侮辱三次,鮑叔牙不認為我是懦弱,知道我的大誌終究會實現;鮑叔牙曾經在君王麵前提到過我三次,但並沒有被君王采納,鮑叔牙不認為我不賢能,他了解我沒有碰到賢明的君王;鮑叔牙曾經和我分財貨,我曾經三次多拿,鮑叔牙不認為我是貪心不足,他了解我錢不夠用。生下我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了解我的人卻隻有鮑叔牙。士要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何況對他表示哀痛呢!”

趙氏孤兒

晉國趙盾推舉韓厥,晉君就任用他做中軍尉。趙盾去世,其子趙朔繼承父職。到景公三年的時候,趙朔擔任晉國將軍,娶成公妹作夫人,大夫屠岸賈想要謀殺趙氏。

當初,趙盾夢見叔帶拿著龜腰哭得很傷心,後來不但破涕為笑,而且鼓掌高歌。趙盾卜了一卦,卦相是將要斷絕子孫而後轉好。趙國太史拿起卦說:“這卦很壞,災禍不降到人主身上,將要降到太子身上。總而言之,都是源於人主的罪過。”

到了趙盾的兒子趙朔的時候,國運更加衰敗。屠岸賈最初被靈公所喜歡,等到晉景公的時候,屠岸賈做司寇,將要叛逆,於是假借整肅謀刺靈公禍首的名義來抓人,告訴所有將領說:“趙穿殺了靈公,趙盾雖然不知道,實際上他就是禍首,大臣殺主上,子孫還在朝廷做官,將要怎樣懲罰禍首?還是殺了他的子孫吧!”韓厥說:“靈公遇害,趙盾恰好不在朝廷,先君以為無罪,所以沒有殺他。現在你們要把他的後代斬掉,不是先君的意思,是你們隨意殺人;隨意殺人就叫做亂臣;有重大的事情而不讓人主知道,是目中無人君。”屠岸賈不聽。

韓厥叫趙朔逃走,趙朔不答應,說:“隻要你保全趙氏的後代,我趙朔死了也不會有遺憾。”韓厥答應,假裝自己有病不出去。屠岸賈同那些將領在下宮進攻趙氏,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人,都把他們的後代滅光;朔妻是成公的妹妹,已經懷孕,跑到王宮藏匿起來。後來生了一個男孩,趙朔家臣程嬰帶著小孩逃到山中藏匿起來。

過了十五年,晉景公有病,卦上說:“建立大業之後,如不能稱心如意,就是有鬼神在作祟。”景公病中問韓厥,韓厥知道趙氏孤兒的下落,就說:“建立大業之後,在晉斷絕祖宗香火的,就是趙氏吧!中行衍都姓嬴,中行人人麵鳥嘴,幫助殷朝太戊帝及周天子,都有好的品德,再到周幽王和厲王暴虐無道時,叔帶離開周朝到晉國去,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世世代代都有立功,從不會斷絕祖宗香火;現在到了我們人主手裏,獨獨就要把他消滅掉,趙氏宗親和國人都將感到難過,所以從卦上可以看出來,希望人主好好地考慮。”景公問道:“趙氏還有後代子孫嗎?”韓厥完全照實話回答。於是景公就和韓厥共同計劃立趙氏孤兒,把他叫來藏在宮中,大將們進來探聽景公的病,景公就利用韓厥的軍隊,威脅大將們去見趙氏孤兒。孤兒名叫武,大將們不得已,就說:“以前我們的禍難?是屠岸賈一手造成的,假借國君的命令,並命令大臣們,不是這樣,誰敢發難,如你不生病,大臣們本來就要請你立趙氏的後代,現在國君有交待,是大臣們所希望的。”於是就召集趙武、程嬰,拜遍所有大將,將軍們就回來和程嬰、趙武圍攻屠岸賈,消滅他的宗族,還給趙氏原來的郡邑。

所以一個人不可以不施恩,這邊對人有恩,那邊就會得到報答。沒有程嬰,那麼趙氏孤兒的生命就不能保全;沒有韓厥,那麼趙氏後代也就不會複興起來。韓厥可以說是不忘恩的人了。

木門子高

蘧伯玉得罪了衛君,逃到了晉國。晉國大夫有個人叫木門子高,蘧伯玉就住在他家中。

兩年後,衛君赦免蘧伯玉之罪,讓他回到衛國。木門子高派他兒子送蘧伯玉到邊境,蘧伯玉說:“你請回吧!”

木門子高後來得罪了晉君,就去了蘧伯玉家裏。伯玉對衛君說:“晉國的大夫木門子高得罪了晉君,來到這兒,希望大王以禮相待。”於是衛君親自到外麵迎接木門子高,並任命他做了上卿。

以死為晏子爭清白

北郭騷好幾次去看晏子,說:“我衷心欽佩你的高義,希望你能給我奉養母親的東西。”晏子派人把倉庫中的糧食和府庫裏的金子分送些給他,結果他辭謝了金子而接受糧食。過了不久,晏子被景公猜疑,他就離開了。北郭騷就召集他的朋友,並且告訴他們說:“我敬佩晏子的高義,曾經向他乞求奉養母親的東西。我聽說:供養過我雙親的人,我應該用自身去抵償他的災難;現在晏子被景公猜疑,我將以我的生命去為他辯白。”於是就跑到景公那裏,並要景公答複,說:“晏子是天下的賢人,現在他離開齊國,齊國必被侵略,與其將見到國家被侵略,還不如自己先絕頸而死,以向晏子表白自己的心意。”於是退回去,自殺了。

景公聽到消息,大為震驚,就自己跨上馬去追晏子,走到國界的時候,請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就回去了。聽到北郭子以死來為自己辯白,就歎息地說:“是我晏嬰不好,罪有應得。而士人以犧牲自己來表白心意,是多麼令人難過的啊!”

三百匹麻布

吳赤市出使到智氏,向衛國借路。寧文子準備了三百匹麻布將要送給他,大夫豹說:“吳雖然是大國,不損壞彼此來往的友誼,也算是客氣了,還要送什麼禮呢!”寧文子不聽他的話,就把準備好的麻布送給吳赤市。

吳赤市到了智氏,事情辦好了,吳赤市將要回去,智伯就叫人造條船當作橋梁讓他渡過,吳赤市說:“我聽說,天子渡河的時候,造條船作為橋梁;大夫要兩條船並起來行,把兩條船並起來,符合我的職位,但造船作橋梁對我來說太客氣,一定有原因。”派人去看看,原來後麵已經跟有軍隊,將要襲擊衛國。吳赤市說:“衛國借我們的路,還給我們很多東西,我見到衛國有災難而不告訴他,是和智伯同謀。”就說自己有病留下來,派人去告訴衛國,衛國就加強防備。智伯聽到了就停止了行動。

予者少,求者多

楚、魏兩國在晉陽相會,將要一同攻打齊國。齊王很擔憂,派人把淳於髡請來,說道:“楚、魏兩國想共同計劃攻打齊國,希望先生你和我同為此事操心。”淳於髡隻大笑而不回答。齊王過了一會又問他,還是隻大笑不回答。這樣問了三次都沒有回答,齊王顯出很生氣的樣子,說:“先生你是把我的國家當作兒戲嗎?”淳於髡答道:“我不敢把你的國家當作兒戲,我是笑我那附近祭田的人,準備了一盒飯、一條魚,祈告說:‘低凹的下等田,要收獲一百車的穀子,高的地方,適宜於多收稻米。’我是笑他們用的祭品少,而所祈求的多。”齊王說我明白了,就賞賜他千金,兵車一百輛,並封他為上卿。

擇人而樹之

陽虎得罪了衛國,離開衛國到北邊去見簡子,說道:“從現在起,我不再提拔人才了。”簡子問道:“為什麼?”陽虎答道:“在廟堂上的那些人,被我栽培的超過一半;在朝廷裏的官吏,被我栽培的也超過一半;駐守邊疆的將士,被我栽培的也有一半以上。可是現在廟堂上的那些人,親自在皇帝麵前離間我;朝廷裏的官吏,親自在眾人麵前傷害我;駐守邊疆的將士,親自利用軍隊脅迫我。”簡子說:“隻有賢能的人才懂得報恩,不賢能的人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栽種桃李,夏天有樹蔭可以休息;秋天有果實可吃。至於栽種蒺藜,夏天沒有樹蔭可以休息,秋天也隻能得到它的刺。現在你所栽培的,都是蒺藜。今後,你先要選擇好人加以栽培,不要栽培成功以後再來選擇。”

助人者助已

東閭子曾經富貴過,後來又做乞丐,人家問他:“你為什麼會這樣?”他回答說:“我自己曉得我曾經做了六七年宰相,卻沒有推薦過一個人;我也曾經有過三千萬的財富,但也沒有幫助過一個人;這應歸罪於我自己不了解士人應該奉獻的緣故。”孔子說:“萬物是難以了解的,大小多少都各有長短,這是命運的規律,人如要成就自己,必須學會利用外物。”

田子方

魏文侯和田子方談話,有兩名小孩子穿著青衣站在文侯麵前。子方說:“這是你的愛子嗎?”文侯說:“不是的,他們的父親在戰爭時陣亡了,這是他的遺孤,我把他們收留下來。”子方說:“我認為君王戕害仁心已經夠了,現在反而更厲害,你寵愛這些孩子,又將要去犧牲誰的父親?”文侯憂傷地說:“我接受你的指教。”此後就不再用兵打仗了。

士兵母親的哭泣

吳起做魏國將軍,進攻中山,士兵有患皮膚腫爛的,吳起親自吸吮他的爛膿。被吸吮的士兵的母親哭泣,旁邊的人說:“吳起將軍對你的兒子這樣好,還有什麼好哭泣的?”她答道:“吳將軍吸吮這個孩子父親的創傷,並要他參加涇水之戰,後來不久就犧牲了,現在又吸吮他的孩子的爛膿,可知這個孩子將來又要死於那場戰爭,所以我才痛哭!”

懿王做惡

齊懿王做公子的時候和邴歜的父親爭田,失敗了。等到他做了國君的時候,就挖邴歜父親的田,並割去他的雙腳,而叫邴歜當仆人;又奪庸織的妻子,而叫庸織當陪乘的奴仆。懿王到申池去遊玩,邴歜和庸織兩個人,就順便到申池洗澡,邴歜拿鞭子打庸織,庸織發怒,邴歜就說:“人家奪走你的妻子你不敢發怒,我用鞭子打你一下,又有什麼了不得!”庸織說:“這跟割斷他父親的腳而不恨他,比起來怎樣?”於是,二人就殺了懿公,並把屍首拋進竹林裏。

靈公被殺

楚人獻黿給鄭靈公,公子家看見公子宋的食指動了。公子宋對公子家說:“以往我這樣,一定會嚐到特別美味的食物。”等到靈公召集大夫來吃黿的時候,去叫公子宋,卻沒有給他吃黿;公子宋很生氣,就伸出手指在鼎裏攪了一下,嚐了一下走出來。鄭靈公生氣想要殺他。公子宋和公子家於是就先殺了靈公。

子夏說:“《春秋》這部書是記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事;這不是一天的事,實在是慢慢演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