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政治
政治有三個品級:王道的政治感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威服人民,強橫的政治以武力脅迫人民。這三種都各有實行的方法,而重要的在於感化人民。如果感化人民無效,而後就威服他;威服他無效,而後就以武力脅迫他;脅迫他仍無效,而後就給予刑罰。至於刑罰,不是一般帝王所樂意做的。所以聖明的帝王都是先施行德教才講求刑罰,定下一個榮辱的標準,明示哪些是不能做的;注重禮義的標準,用來昭告他們,不要太看重名利,以改變人民的素質;整飭內政後宮之禮,對後妃之間的等級、禮儀要劃清;那麼就沒有人不喜歡禮義,而厭惡貪亂了。所以會有這種結果,正是以德教化人民的原因。
君子之德風
季孫問孔子說:“如果殺掉無道的壞人,來成全有道的好人,你看怎樣?”孔子說:“你是一個主政的人,何必要用殺戮的辦法呢?你自己向善,老百姓也就自然跟著你的方向走。在位者的德性好比風,老百姓的德性好比草,風吹在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的。”這不過是說明主政要德化罷了。
刑與德
治理國家有兩個關鍵,就是刑罰和德化;做國君的人先重德化然後才施行刑罰;霸天下的人,刑和德都集中一起用。要國家強盛,要重刑罰,然後才重德化。至於刑和德,是教化的由來。德是培養好人而加以任用;刑是懲罰壞人,而禁絕後來;所以德化的關鍵在於獎賞,而刑罰的標誌就在於處死。至於處死和獎賞,是用來分別賢和不賢,有功勞與無功勞的。所以獎賞和處死不能有錯誤,獎賞和處死一發生錯誤,那麼善惡就分不清了。有功勞的而不給予獎賞,好人也就得不到勸勉;有過失的人而不處死,壞人也就無所畏懼;好人得不到勸勉,壞人無所畏懼,如此來拿善行感化天下,我從沒聽說有這種事。
《詩經》上說:“要完全合乎賞罰的標準。”就是這個意思。
無聲之聲更遠
水太混濁,魚類就難生存;政令太苛擾,人民就難免要叛亂;城牆太陡峭,一定容易倒下來;河岸太聳立,也一定容易崩塌下來。所以治理國家,就好像張琴一樣,大弦太急,小弦就容易斷。所以說急於駕馭馬的人,並不是一個走千裏的好騎士。聽得到的聲音,不過一百裏,聽不到的聲音,可以擴展到四海;所以待遇超過功勞是有害的,名聲超過實際也是有害的。名實相符合,老百姓才會信仰你,禍福也就不會平白地來了。
《詩經》上說:“為什麼能那樣安居,一定要有所幫助;為什麼能得到長久的安樂,一定也有所憑借。”就是這個意思。
在上者不能太嚴
公叔文子做楚國令尹做了三年,人民沒有一個敢到衙門裏去。公叔文子看到就說:“太嚴了。”文子說:“朝廷嚴厲一點,怎能就說是妨礙治理國家呢?”公叔文子說:“太嚴厲了,下情不能上達。下麵人默而不言,在上位的人就變成聾子,聾子和啞子是不能互相通話的,還談什麼把國家治好呢?順著針縷織下去,就可織成帳幕,一升一鬥的累積,就可把倉庫塞滿,彙合小的河流就能變成江海;英明的人主接受意見,不一定就能做到,但卻從來就沒有不接受意見的。”
愛人者人愛之
衛靈公告訴孔子說:“有人告訴我,治理國家隻要在朝廷裏謹言慎行,就能把國家治好,這樣可能嗎?”孔子回答說:“可以的。你愛護別人,別人也會愛護你;你厭惡別人,別人也會厭惡你;你曉得怎樣待自己,也應該曉得怎樣去待人;所謂不離開自己小小的住所,而能知道天下大事,就是知道反省自己的結果。”
為政須畏懼
子貢問孔子有關治理人民的方法。孔子說:“好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奔跑的馬那樣地小心謹慎。”子貢說:“那是多麼地令人感到畏懼!”孔子說:“像那些四通八達的國家,到處都是人,拿正確的道理來領導他們,他們都等於為我所有;如果不拿正確的道理來領導他們,他們都成了我的仇人,又怎能不令人畏懼?”
治民之法
齊桓公對管仲說:“我想在國內如日月一般正大光明地辦事,無論愚夫愚婦都說好,你看可以不可以?”管仲回答說:“可以。但不是聖人的意思。”桓公說:“為什麼?”答道:“水桶上的繩子短,所以不能到深井裏取水;知識淺薄的人,不能夠和聖人談話。聰慧的人可以同他辨別具體事物,明智的人可以和他辨別一切事物,聖人可以和他辨別神明。而聖人的所做所為,又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趕上的。如果人民的知識超過你十倍,他就同你爭論,說你不如他們;人民知識超過你一百倍,就會批評你的過失;人民知識超過你千倍,就誰也不信了。所以人民不可以捧在手上,可以合並起來管理;不可以殘暴地殺他,但可以指使他,召喚他;老百姓不可以一個個勸說,但可以集中起來告示。”
教化為上
衛靈公問史:“就國家大事來說,哪樣最重要?”答道:“司法應是最重要的了。如果判決不正確,處死的人不能再複生,殘廢的人也不能恢複原狀了,所以說:司法最重要。”過了一會,子路去見衛靈公,靈公把史的話告訴子路,子路說:“主管國防的司馬最重要,當兩國有戰亂的時候,兩軍交戰,司馬擊鼓來發布命令,如一戰敗北,犧牲幾萬士兵,這樣因指揮不當而殺人是不對的,但像這樣誤殺的人也太多了,所以說:主管國防的司馬最重要。”過了一會,子貢又來晉見,靈公把史和子路的話告訴他,子貢說:“多麼沒有見識!以前夏禹和有扈氏作戰,打了三場仗還不歸順,夏禹於是修養教化一年,而有扈氏就來歸順了。所以說:消除了人民之間的紛爭,還有什麼官司要判決呢?兵車武器統統都不用,還要鳴鼓做什麼?所以說:教化最重要。”
智者與愚人
齊桓公出去打獵,由於追逐一頭野鹿而走入山穀之中,看見一個老翁就問他說:“這叫什麼穀?”答道:“這叫愚公穀。”桓公說:“為什麼叫愚公穀?”答道:“由我而得名。”桓公說:“現在看你的樣子,並不是愚人,為什麼說是由你而得名?”答道:“現在讓我說出理由。我過去養母牛生出小牛,已經長大了,把它賣掉去買了匹小馬,一個少年說:‘牛不能生馬’,於是就把小馬牽走。鄰居們聽到了,就認為我是愚人,所以把這個山穀取名叫愚公之穀。”桓公說:“你實在是愚人。但你為什麼要給他呢?”桓公於是就回去。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把這件事告訴管仲,管仲整理一下衣服再拜說:“這是我的過錯,如果讓堯在上領導,咎繇主管司法,怎會有人敢去把小馬牽走?這位老人,如果是在好的獄政之下,必定不會讓少年牽走他的小馬,正因為他知道司法不公正,所以才會給他牽走,我們還是要認真地反省修明政治。”
孔子說:“弟子們記住:桓公,是一位稱霸天下的人主,管仲是一位賢明的輔臣;他們還把智者當愚人,何況那些不如桓公、管仲的人呢。”
不教而誅
魯國有父子兩人打官司,康子說:“殺了他們。”孔子說:“不可以殺。老百姓不曉得父子之間打官司的壞處已經很久了,這是在上位的人的過失;在上位的人如果領導有方,父子早就不會打官司了。”康子說:“治理人民應該以孝為最重要,現在殺一個不孝的人,有什麼不可以嗎?”孔子說:“事先沒有教育人孝順而殺不孝的人,就是殘殺無罪的人。三軍大敗,不能都殺;打官司的太多,不能施以刑罰;在上位的人先以教化去要求自己,那麼老百姓就會跟著去做。如果自己做到了而老百姓還沒有跟著去做,然後就可以施以刑罰,那麼老百姓也就知道自己的過錯了;就像一座八尺高的牆老百姓不能越過,而八丈高山,兒童都可以爬上去遊玩,因為它是慢慢矮下來的緣故啊!現在仁義也越來越沒落了,怎能怪老百姓犯法呢?《詩經》上說:‘使老百姓不致迷惑’,以前君子教導老百姓使他不致於迷惑,所以不用威厲,不用刑罰。”打官司的人聽到了,都不去打官司。
使民富且壽
魯哀公向孔子問政,孔子答道:“為政之道,在於使老百姓既有錢而又長壽。”哀公問:“怎樣才能做到?”孔子說:“少征稅,使人民富有;不要擾民,人民就少犯罪;少犯罪自然就長壽。”哀公說:“如果像這樣,那我就貧窮了。”孔子說:“《詩經》上說:‘平易的領導,是人民的父母’,從沒有見過兒子富有而父母貧窮的事。”
王國富民
文王問薑太公:“要怎樣去治國?”答道:“王道之國使人民富有,霸道使軍人富有;勉強存在的國家,使大夫富有;無道的國家,隻讓自己的倉庫積滿。這就叫做上溢下漏:君王的財富多得溢出來,而百姓們窮得像竹籃裏的水漏得幹幹淨淨。”文王說:“好的。”太公又說:“好事做晚了不吉祥。”這一天,文王命人打開倉庫,拿糧食去救濟無夫、無妻、無子、無父的人。
愛民如子
武王問薑太公說:“治國的方法是什麼?”太公答道:“治國的方法,不過愛民罷了。”又問:“怎樣愛民呢?”答道:“對他有利而不要對他有害,幫助他成功而不要讓他失敗,使他活下去而不要殺害他,給他東西而不去掠奪他,讓他快樂而不使他受苦,讓他喜歡,而不使他生氣,這是治國的方法。使用人民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愛他罷了。老百姓失去他的本務,是你害他的;農民失去耕種的時間,是你妨礙他的;有罪的加重其懲罰,就是殺害他;搜刮人民的財富,就是奪取他;多征稅,多抽壯丁,來使人民感到疲憊不堪,就是勞苦他;勞苦而又擾亂他,就使他生氣。所以會治理國家的人對待人民像父母愛護子女,哥哥愛護弟弟,聽到他吃不飽,穿不暖,就替他可憐,看到他勞苦,就替他悲哀。”
賢君治國
武王問薑太公:“賢明的君主怎樣治理國家?”答道:“賢明的人主治理國家,他的政治平和,官吏也不苛刻,賦稅收得少自己也很節儉。不因為自己的好惡而妨害到國法,決不賞賜對國家沒有貢獻的人,決不懲罰無罪的人。也不因為高興,就賞賜某人,也不因為生氣,就殺掉某人。殘害人民的就是有罪的人,推薦賢人,檢舉過錯,就應該獎賞。後宮裏不荒淫,那些寵幸的女人講的話不采納。在上位的人不淫逸凶惡,而下階層也不暗中勾心鬥角。不寵幸後宮,以免浪費金錢。不多設遊玩台池,以免拖累人民。不雕刻花紋圖案,來娛悅感官。在國庫裏沒有久藏生蟲的東西,國家沒有流浪饑餓的人,這就是英明的人主治理國家的情形。”武王說:“好極啦!”
法令太多
武王問薑太公說:“治理國家而常常改變法令,為什麼?”太公說:“治理國家而常常改變法令,就是不守法,他所喜歡的就是法令;所以命令一頒布就更加混亂,亂了再頒布,因此就常常改變法令。”
如臨深淵
成王向尹逸請教有關治國之道,說:“我應該具備怎樣的德行,老百姓才會親近我?”答道:“使用老百姓要在農閑時,尊重他們,順著他們的意思。並且還要對他們誠實,愛護他們。發布出去的命令要做到,不要自己說話不算話。”武王又問:“怎樣做才能達到你的目標?”答道:“好像臨近深淵一樣地小心,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樣地謹慎。”武王說:“畏懼啊!”答道:“天地中間,四海之內,君王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臣民;不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仇敵。夏、殷的臣子,反而把桀紂看做仇敵,而臣服湯武,夙沙國的老百姓,自己攻擊自己的國君,而後來歸順於神農氏。這些都是你所知道的,你又怎能不小心謹慎呢?”
長治久安之法
孔子見梁君,梁君問他道:“我想使國家興盛不衰,我想獲得很多大都市,我想使人民安居而不亂,我想使士人能夠賣力,我想使日月正當其時,我想使聖人能夠自己來,我想使政府能夠治理得很好,應該怎樣做才好呢?”
孔子答道:“諸侯和天子,問我這個問題已經問得很多了,但從沒有像你問我的這麼具體,可是這些都可以做到。我聽說,兩國國君相親近,就能使國家長久;君給臣以恩惠,臣對君盡忠,就能永保都城;不要殺沒有罪的人,不要放走有罪的人,那麼人民就不會亂;對有用的士人賞以俸祿,他們就能為你賣力;尊天神,敬鬼神,日月就能當時;刑罰運用恰當,那麼聖人就能自來;尊敬賢人,使用能幹的人,那麼政府就能治理得好。”
梁君說:“哪有不這樣的呢!”
為政之道各不相同
子貢說:“葉公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為政的道理,在於使附近的人歡悅,遠方的人來歸附。’魯哀公又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為政的道理在於了解臣下。’齊景公又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為政的道理在於節儉。’這三個人向夫子問為政的道理,夫子答的各不相同,這樣說來,是不是為政就有不同呢?”
夫子說:“荊這個地方土地廣闊,而都市狹小,老百姓缺乏向心力,所以治國就要讓附近的人歡悅,遠方的人來歸附。哀公有臣子三個,他們對內結成黨羽,而迷惑他的人主,對外拒絕諸侯賓客,而欺騙君王,所以說為政在於了解臣下。齊景公花錢去建築台榭,縱欲於苑囿,讓自己的五官不停地得到快樂,在頃刻之間,一口氣把三個百乘之家賞賜給別人,所以說為政的道理在於節儉。這三點都是為政的道理。《詩經》上說:‘離散帶給人們痛苦,應該讓他們各安其所才對。’這是哀傷離散所造成的禍亂。‘這些讒人不能盡職,隻是找君王的缺點來迎合。’這是哀傷奸臣蒙蔽人主所造成的禍亂。‘老百姓正愁苦呻吟,國庫空虛,沒有東西撫恤百姓。’這是哀傷浪費不知節省所造成的禍亂。細察以上這三種情況,為政之道怎能相同呢!”
心已關閉
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魯國的人君死了,左右的人請求把門關起來。公儀休說:“不要關吧!池淵我不納稅,蒙山我也不征賦,我也不頒布不近情理的法令,我的心已經關閉起來,還要關什麼門呢?”
子產治國
子產做鄭國宰相,簡公對子產說:“宮裏的事不用你管。宮外的朝政我不幹涉。衣服穿的不美觀,車馬不修飾,子女不整潔,是我的羞恥;國家政治不清明,封疆的諸侯不守正道,是你的羞恥。”子產做鄭國宰相,一直到簡公死去,國內太平,國外諸侯也相安無事。
子產治理國政,選擇能幹的人擔任適合他的工作;馮簡子長於決斷,子太叔秀美,而又有才華;公孫揮知道四鄰諸侯的情況,而又能辨明大夫的族姓、官職爵位,又善於辭令;裨諶善於出謀劃策,但在野外謀劃往往就正確,而在吵雜的都市裏麵就辦不到。所以鄭國隻要一有事的時候,子產就載著裨諶一同到野外去,讓他去想出辦法,而讓馮簡子來決斷,又讓公孫揮來負責言語上的應對,然後交給子太叔去做,藉以應對賓客,所以就很少把事情辦壞。
忠、信、敢
董安於治理晉陽,向一位跛腿的老人請教為政之道。那位老人說:“要忠、要信、要敢。”董安於問:“要怎樣忠?”答道:“忠於人主。”又問:“要怎樣守信?”答道:“對於人主的命令要信守不渝。”又問:“要怎樣勇敢?”答道:“對於不忠不信的人敢去鏟除。”董安於說:“有了這三樣就夠了。”
親力親為
魏文侯派西門豹去治理鄴縣,並且指示他:“一定要成功、成名、施行仁義。”
西門豹問:“請問要怎樣才能成功、成名、施行仁義?”
文侯說:“你去吧!沒有哪一個城邑沒有賢明的人,也沒有哪一個城邑沒有不喜歡宣揚別人的缺點,隱蔽別人優點的人。對於賢士,要多多去親近他;對長於辨駁的人,要學習他;喜歡揭露別人的缺點,隱蔽別人優點的人,要接近並觀察他。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還不如親自去實踐,親自去實踐,還不如用手細加辨別。一個人剛開始做官,就好像走進晦暗的房子裏一樣,時間越久才越明亮,明亮才能治理,治理了才能成功。”
宓子賤會用人
宓子賤治理單父,他隻管彈琴而不親自操勞,就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巫馬期也治理過單父,他早出晚歸,日夜都不休息,親自去處理政務,而單父也被治理得很好。
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他治理單父如此輕鬆是什麼原故。宓子賤說:“我是注重用人,你是注重自己去操勞;親自操勞,當然辛苦,善於用人,當然就輕鬆。”
人家說宓子賤是個君子,四肢輕鬆,耳聰目明,平心靜氣,而百官各盡所能,各安其位,順其自然罷了。巫馬期就不是這樣。為應付事情而勞心勞力,為推行命令而事必躬親,雖然治理了單父,但是還沒有達到最好的境界。
求賢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而大家都很高興,你告訴我,你怎樣治理的。”答道:“我對他們的父親像自己的父親,兒子像自己的兒子,同情孤寡而哀憫喪家。”
孔子說:“這是好的小行為,小民會歸附你,但是還不夠。”又答道:“把他們當作父親看待的有三人,把他們當長兄看待的有五人,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的有十一人。”
孔子說:“把他們當作父親看待的三個人,可以拿孝道教老百姓了;把他們當作長兄看待的五個人,可以拿友愛教老百姓了;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的十一個人,可以拿學問勸勉老百姓了。這是中等的好行為,人民會歸附他,然而這還不夠。”
又答道:“這裏老百姓比我賢能的有五個人,我尊敬他們,他們都教我治理單父的方法。”
孔子說:“想要做大事,道理就在這裏。以前堯舜平易近人,卑微謙躬,來探聽和觀察天下,一定要訪求賢人,能夠為國家推薦賢能,百姓都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奉你為主。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可以說是繼承了堯、舜啊。”
做官如高山深淵
宓子賤做單父邑宰,向孔子辭行。孔子說:“做官不要輕易表明態度,不要一望見他就答應他;輕易地答應他,就失去自己的立場,輕易地拒絕他又使自己陷於閉塞的境地。要像高山深淵,抬頭看不到頂,測量它也測量不到底。”
子賤說:“是的,怎敢不接受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