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民如釣魚
宓子賤做單父宰,經過陽晝那裏對他說:“你也有什麼高見要送給我嗎?”
陽晝說:“我年紀小的時候很貧賤,不懂得治理人民的方法。現在,有兩個釣魚的方法要告訴你。”
子賤說:“你釣魚的方法是什麼?”陽晝說:“如投下綸絲,不放魚鉺而隻有魚鉤,前來上鉤的,釣到的是陽橋。這個魚很單薄而肉也不好吃;又像有又像沒有,又像吃又像不吃,而放下裝餌的魚鉤釣到的這就是魴魚;這個魚肉多而味道也好。”宓子賤說:“好。”
他還沒有到單父,那些達官貴人都來到大路上迎接他。子賤說:“趕快駕車,趕快駕車。陽晝所說的陽橋到了。”到了單父後,他就請那裏的地方父老賢達來共同治理單父。
做官的得失
孔子的哥哥有個兒子叫孔蔑,和宓子賤同時作官。孔子經過孔蔑那裏,就問孔蔑道:“你做官以後,你得了些什麼,又失掉些什麼?”孔蔑回答說:“自從我做官以來,沒有得到什麼,卻失掉三樣東西:公務太繁重,哪有時間研習學問,因此我的學問有很多不明白,這是我第一件損失;待遇太少,連粥也吃不飽,粥都吃不飽,當然就無法照顧親戚,親戚就因此更加疏遠了我,這是我第二件損失;公事多半都是很急迫的,沒有時間吊孝,也沒有時間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也就更加疏遠了,這是我第三件損失。”
孔子聽到不高興,又去見子賤,說:“自從你做官以後,你有什麼損失?”子賤說:“自從我做官以後,沒有損失反而還有三點收獲:當初所讀的書,現在都實踐了,所以我的學問更加明白,這是我第一件收獲;待遇雖然不好,但是讓親戚都能有一口稀飯吃,所以親戚就更加親近,這是我第二件收獲;公務雖然日夜都很急迫,吊孝探病還是照常,所以朋友更加親近,這是我第三件收獲。”
孔子對子賤說:“子賤,你這樣的人真是君子啊!真是君子啊!魯國如果沒有許多君子,你到哪裏去學得這樣做人的道理呢?”
晏子治政
晏子治理東阿三年,景公把晏子叫來,責備他:“我原以為你行,才叫你治理東阿,現在你並沒有把東阿治理好,你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將要懲罰你。”晏子答道:“我請你允許我另外改變一個方式來治理東阿,如果三年還是治不好,我請求處死。”景公同意了。
第二年,晏子就獻上收入的帳本,景公歡迎他,並向他道賀說:“你治理東阿治理得很好。”晏子答道:“以前我治理東阿,沒有人情拜托,也沒有賄賂,魚池裏養的魚,用來造福窮百姓。在這個時候,老百姓沒有一個挨餓的,但是君王反而責備我;現在我治理東阿,人情拜托和賄賂都來了,並且碰到搜刮人民的事就做,國庫收入少,又侍奉左右,魚池裏養的魚,都被權勢人家占有。而老百姓們有一大半人都沒有飯吃,你反而歡迎我,恭賀我。我不能再治理東阿了,請求你保全我的骸骨讓我回去,不致於擋住賢能的人為你效忠的機會。”景公於是下席謝罪說:“請你勉強再治理東阿,東阿是你的東阿,我不再幹涉你。”
寬以正
子路治理蒲,去見孔子,說:“我願意接受您的指教。”孔子說:“蒲地多壯士,又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隻有謙恭而又客氣,才可以使勇者畏懼;隻有寬大而又正直,才可以容納別人;隻有謙恭而又廉潔,才可以親近尊長。”
君子慎言語
子貢做信陽縣令,臨上任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要努力去做,要順從民意,要把握他們的時間,不要強取,也不要攻伐,不要施暴,也不要劫奪。”
子貢說:“我在年輕時侍奉君子,君子是否也有劫奪行為呢?”
孔子說:沒有才德的人攻伐有才德的人,這就叫做劫奪;賢能的人攻伐沒有才德的人,這就叫做伐;命令鬆弛,而誅殺緊急,這就叫做暴;拿人家的長處當作自己的,這就叫做盜。君子的劫奪,難道一定是金錢嗎?
我聽說,懂得做官的人,一定奉行法令,做對人民有益的事。不懂得做官的人,一定是違法而又侵害人民的權益,這都是怨恨產生的由來。做官要平實,在金錢麵前要廉潔,廉潔平實的操守不可破壞。
“埋沒別人的長處,這就叫做蔽賢;宣揚人家的缺點,這就叫做小人;對內不相規勸,而在外卻互相誹謗,這就叫做不足親;稱讚別人的長處,對別人有勉勵作用,而對自己也沒有損失;說人家的缺點,對別人沒有好處,反而對自己有害處。所以一個君子說話要小心,不要搶著說,選擇該講的話講,讓口耳一致。”
成大功者不小苛
楊朱去見梁王,說治理天下就像運轉手掌那樣容易。梁王說:“先生你有一妻一妾還管理不好,三畝的田地還不能把草除盡,為什麼說治天下就像運轉手掌那樣容易?”
楊朱說:“我說這話是有理由的。你不看看那些羊嘛,那一百隻的一個羊群,叫一個小孩子帶著棍子去跟著它,想到東邊就到東邊去,想到西邊就到西邊去;你如要讓唐堯牽著一隻羊,虞舜拿著棍子跟在後麵,這樣,馬上就有禍亂。我聽說,一條能夠吞舟的大魚,不會在淺灘裏遊,鴻鵠高飛,不會停在汙池裏,為什麼?由於它們的誌氣遠大。黃鍾大呂,不能伴奏複雜的舞,因為它的音節疏闊。辦大事的人,不要過問小事,成大功的人,不要在小處苛刻,就是這種說法。”
景差做宰相
景差做鄭國宰相。鄭國有個冬天涉水過河的人,小腿部分受了寒。後來景差經過那裏,請那人上車,並且拿衣服給他蓋好。
晉國叔向聽到了就說:“景差做一國的宰相,治國能力也太差了點!我聽說一個能幹的好官吏來了三個月,就把溝渠修好,橋梁也造好了,六畜都不必涉水濕足而何況是人呢?”
食有勞而祿有功
魏文侯問李克:“要怎樣治國?”
答道:“我聽說治國的方法,吃公家飯的人要貢獻其勞力,祿位要給與有功的人,要任使有能力的人,賞罰要嚴格執行。”
文侯說:“我賞罰都很妥當,可是老百姓仍然不歸附我,是什麼緣故?”
答道:“國內是否有放縱遊樂的人呢?我聽說,奪去那些遊蕩之民的俸祿,以分給來自四方的人士。他的父親因有功而受俸祿,他的兒子卻無功而享受,出門乘著車馬,穿著華麗的狐裘,以此為榮耀,回來就演奏竽琴等樂器,過著奢侈的生活,而擾亂了鄉裏的教化。如果是這樣,就要奪他的俸祿,來給四方的士人,這就叫做剝奪放縱遊樂的人的權利。”
社鼠與猛狗
齊桓公問管仲:“國家最可怕的是什麼?”
管仲答道:“最可怕的就是那不容易消滅的社鼠。”
桓公問:“這是什麼意思?”
管仲答道:“社是用很多樹木紮起來,上麵塗以泥巴,鼠就因此寄生在裏麵,如果用煙火去熏它,又恐怕把樹木給燒掉。如果灌水,又恐怕把塗上去的泥巴衝壞,這就是因為有所顧忌的緣故,而無法把鼠捕殺掉。國家也有社鼠,人主的左右就是社鼠。對內來說,遮蔽人主的耳目,讓他分辨不出善惡;對外來說,向老百姓賣弄自己的權力,如果不殺他,又敗壞國家政治。要殺他,又怕被人主庇護,這也就是國家的社鼠。有賣酒的人,把酒器弄得很幹淨,掛在外麵的酒幌子也很大很大,但是很久過去了酒都賣不出去,也就變酸了。問他的左右鄰居為什麼會如此,鄰居們說:‘你的狗太凶猛,人家提著酒器來了,並且要買你的酒,狗迎過來要咬他,這就是酒酸了也賣不出的原因。’國家也有猛狗,那些當權的人就是。有本領的人,想要為主上效忠,而那些當權的人就迎上去阻止他,這也就是國家的猛狗。左右的人是社鼠,當權的人是猛狗,那些有本領的人就永遠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這是治理國家最擔憂的事。”
為政何患
齊侯問晏子:“治理國家最可擔憂的是什麼?”晏子答道:“最擔憂的是怕善惡不分。”齊侯又問:“怎樣去明察?”答道:“要謹慎地去選擇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是好人,那麼文武百官都能各盡所能,而善惡分明。”
孔子聽到了就說:“這話很正確。能貢獻忠言,那麼虛偽的話就不會聽到;不貢獻忠言,那麼虛偽的話就要進來了。”
與民共甘苦
複槁的國君到齊國去朝見桓公。桓公問他治理人民的情形,複槁的國君不答,隻有來回摸著自己的嘴,捏住衣衿,按住心口。桓公說:“這是表示和人民共甘苦同饑寒啊!你都把我當作聖人,所以不用多說就知道了。”因此桓公送給他千金之禮。
為政要公平
晉文公的時候,翟人獻上大狐和文豹的皮。文公就歎息地說:“大狐、文豹有什麼罪?你要它們的皮?”大夫欒枝說:“地廣而不平,財物聚集而不分散給人民,難道不就是大狐和文豹遭難的原因嗎?”文公說:“真會說話啊!”欒枝說:“地廣而不平,別人將要來平分它;財物聚集而不分散給人民,人民將要來爭搶它。”於是晉文公就把土地分配給人民,發散財物去救濟窮人。
分地予民
晉文侯問舅犯為政之道,舅犯答道:“分熟的東西給人民就不如分生的,分生的又不如分地;把土地劃開分給人民而增加他們的爵祿。所以,君王擁有土地而人民就會富有,君王失掉了土地,人民就會貧窮。古時所謂招集軍隊去作戰,就是用的這個方法。”
為政不可不慎
晉侯問士文伯:“三月初一有日蝕,我不明白其道理。《詩經》上所謂:‘那天有日蝕,會有不吉的事。’這是什麼意思?”
答道:“這是指國家治理得不好;國家政治不清明,自己將遭到日月的譴責,所以不能不謹慎。為政之道有三點:一要按照人民的需要去做;二要選擇賢能的人;三要順從時勢。”
暴政當道
延陵季子到晉國去,剛一入境就說:“唉,是一個暴政當道的國家!”走進它的都城就說:“唉,是一個耗盡民力的國家!”站在它的朝廷上就說:“唉!是一個混亂的國家!”
跟隨他的人說:“你到晉國時間還不長,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而一點也不遲疑?”
廷陵季子說:“是的,我走進他們的國家,看到田地荒蕪,雜草長得很深,我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國家正陷入暴亂。我又走進他們的都城,看到新建的房子反而沒有舊房子美觀,新牆反而不及舊牆高大,我由此可以知道他們的民力已經耗盡。我站在朝廷上,看到皇上隻看而不問,那些大臣們都自誇自己的能力,而不對皇上諫諍,我由此也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國家是混亂的。”
王者遺風
齊國所以不如魯國是因為薑太公的賢能不及伯禽。伯禽和薑太公都接受周天子的分封,各人都到自己的封國去了。
三年之後,薑太公返回述職,周公問道:“你為什麼治理得這樣快?”答道:“尊重賢人,先由較遠的做起,然後再到親近的;先從義做起,然後再行仁。這是稱霸天下的做法。”周公說:“太公之恩澤可以延續五代。”
五年之後伯禽回來述職,周公問道:“你為什麼治理得這樣難?”答道:“先尊敬自己的親人,由內而外,先行仁,然後再行義。這是王者的做法。”周公說:“魯國的惠澤可以綿延十代。”
所以魯國有王者的遺風,就是仁厚;齊國有霸者的遺風,就是武政;齊國所以不如魯國,是由於薑太公的賢能不及伯禽的緣故。
掛牛頭賣馬肉
齊景公喜歡婦人作男人的打扮,於是全國的人都照著去做。景公就派人去禁止:“凡是婦女作男人打扮的,把她的衣服撕破,把她的帶子扯斷。”可是衣服撕破,帶子扯斷,大家彼此相望一番仍不能禁止。
晏子來見景公,景公就說:“我派人去禁止女扮男裝,凡有此現象,撕破她的衣,扯斷她的帶,結果大家彼此相看一番而並沒有就此停止,這是為什麼?”
答道:“你叫她們在內宮裏穿,而在外麵又加以禁止,這就好像在門口掛著牛頭而偏要賣馬肉一樣;你為什麼不叫她們在內宮裏也不要穿,那麼在外邊她就不敢穿了。”景公說:“好極了!”於是就禁止在宮廷裏女扮男裝,不多久全國也就沒有人敢如此打扮了。
晏子以身做則
齊國人很喜歡讓車轂互相碰擊來取樂,禁也禁止不住。晏子很擔憂,就造了很多新車配上良馬同別人車子相碰擊。並且說:“車轂互相碰擊是不好的,是我祭祀不小心,日常起居不夠莊重嗎?”於是下車,丟掉車子就走了。這以後齊國人才不以此為樂。
所以,下令禁止一件事,而自己不先做,老百姓也不會聽從。所以要感化人民,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則。
小中見大
魯國的法律規定,魯人有向諸侯贖回臣妾的,可以向府庫裏拿錢。子貢向諸侯贖人卻退還了應得的錢。孔子聽到了就說:“你錯了。聖人行事,可以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他的做人處事的原則,不僅可以適用於他自己,而且也可以教化老百姓。現在魯國有錢的人少,而貧窮的人多,把人家贖回而接受人家的錢,就是不廉潔;不接受,那麼以後就不要再贖。從現在開始,魯國人就不再贖人了。”孔子可以說是最善於教育人民的了。
所以老子說:“能觀察到小的方麵,就是明。”
孔子作司寇
孔子見季康子,康子沒有說話,孔子又去見他。宰予說:“我聽到夫子說:‘王公不聘請,我不出來。’現在我的老師任魯國司寇時間不長,但拜見王侯好幾次了。”孔子說:“魯國因為人民互相欺壓,以兵力相侵犯的時間很久了,而有關官吏不加過問,現在請我去治理,什麼事該比這件事更重要呢?”於是魯人聽到就說:“聖人將要治理國家,我們為什麼不先來自我檢討一番?”從這以後,國家就沒有什麼好爭鬥的人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離開山頭十裏,蟪蛄的聲音還在耳邊,國家大事不能忘懷,也正和此相同。”
魯風
古時魯國的習俗,塗裏的守門,羅門的打獵,妝門的捕魚,隻有這三者合乎禮,所以孔子讚美它。在塗裏之間,富家替貧家出錢。羅門的獵物,家裏有父母的就多拿一點,沒有父母的就少拿一點。妝門之漁,家有親人的就拿大的,沒有親人的就拿小的。
四民
《春秋》上說:“四民均等,王道就能興盛,而老百姓各安其份;所謂四民,就是士農工商。”
淫風之興
婚姻的製度破壞了,男女的關係也就亂了,**的風氣也隨之興起。
用人決定成敗
成敗在於人才
人主想要平治天下,留名後代,必定要尊重賢人,禮遇士人。《易經》上說:“在上位的人,禮遇在下位的人,施恩德於天下,而又禮遇在下的人,這樣將使遠方的人懷德,而又可吸納跟前的人。”
如果朝廷裏沒有賢能的大臣,就好像鴻鵠沒有翅膀一樣,雖有飛行千裏的願望,卻不能達到自己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遊江海要憑借船隻,走遠路要憑借車子,要想稱霸於世,就要借重賢能的人。伊尹、呂尚、管夷吾、百裏奚都是霸王的船和車。離開自己的父兄和子孫,並不是故意疏遠他;任用廚司、漁夫、屠夫和仇人、仆人等,也並非是迎合他們;而是因為他們能為國家立功立名,不得不任用他們。這就好像匠人蓋房子,看房子的大小,而決定木材的使用;看效率的高低,而決定人數的多少。所以由呂尚的任用,天下人就可知道商朝將亡,而周朝將興;由於管夷吾、百裏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齊、秦必將稱霸,他們哪裏隻是船和車!
要稱王稱霸固然要有人才,而亡國破家也與人有關;夏桀任用幹莘,商紂任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天下人就可知道他們將要亡國。不是立功的人而想要立功,就好像在夏至這一天希望夜長,對著天射魚,而想要把魚射中一樣,即使像舜禹般賢能,也是不容易辦到的,而又何況一般平庸的人主呢!
不用賢者敗
春秋的時候,天子的權力很小,諸侯的勢力強大,所以都背叛天子;人多的威脅人少的,勢力強的劫持勢力弱的,南夷和北狄交互侵略,中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齊桓公於是任用管仲、鮑叔牙、隰朋、賓胥無、寧戚等人,三次保存了快要滅亡的國家,一次延續了行將滅絕的朝代,挽救了中國,趕走了戎狄,最後製服了荊蠻,尊奉周天子,稱霸諸侯。晉文公用咎犯、先軫、陽處父等人,使中國走向強大,擊敗了楚國,聯合諸侯,朝奉周天子,使周朝顯威一時。楚莊王任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等人,征討陳國,降服鄭國,擊敗晉國,使天下沒有對手。秦穆公任用百裏子、蹇叔子、王子廖和由餘等人,占據雍州,擊敗西戎。吳國任用延州、來季子,並吞了冀州,在雞父戰役中揚威。
鄭僖公擁有兵車千輛,貴為諸侯,治事不順從民心,而被臣下所殺,是因為不先任用賢人的緣故。到了簡公的時候,任用子產、裨諶、世叔、子羽等人,奸臣賊子清除掉了,正直的臣子因而被任用,擊敗了楚國,統一中國,國家得以安寧,二十多年沒有被楚國侵犯。所以虞國有宮之奇,晉獻公就感到終夜不能安眠,楚國有子玉、得臣,晉文公就感到坐立不安。疏遠了可敬畏的賢人,就很難去抵禦敵人。宋襄公不采納公子目夷的話,就被楚國所侮辱,曹國不聽僖負羈的忠告,最後戰敗於戎,所以大家應該體會到開始的要領和治亂的關鍵,就在於會審察自己而能用賢。國家能任用賢能就長久,任用不賢就危險。考察過去的曆史,再看看自己的行事,按照正確的去做,這是做人君的人不能不謹慎的地方。
每當國家混亂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忠臣來。魯國大亂,才看出季友的賢能,僖公就任以後而任用季子,魯國太平,內外都無憂患,這樣維持了二十一年。等到季子死後,邾國攻擊它的南方,齊國進攻它的北方,魯國受不了這種禍患,想要向楚國求援來保全自己,所以《公羊傳》上說:禍患必將從這時開始。公子買不能派去保衛衛國,公子遂不聽從人主的命令而擅自跑到晉國去,內部被臣下所欺壓,外部被兵亂所圍困,這是勢力弱小所帶來的患難。僖公的本性,並不是前二十一年是賢能,以後就漸漸變為不肖,這是季子活著的時候所給他帶來益處,死亡所帶來的損失。一個人主的得賢能或失去賢能它的利弊得失往往就像這樣的靈驗,而人主往往忽略任用賢能,實在令人感到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