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智力不足以辨別賢能,是無可奈何的事。假若有能力認識賢能,而不能下決心去用他,就大的方麵說,足以亡國喪身,小的方麵說,足以造成不安,這些都是很悲哀的事。像宋殤公難道不知道孔父的賢能嗎?他知道孔父死,他也一定跟著死,所以趕快去挽救他,這證明殤公是知道孔父的賢能!魯莊公豈不知道季子的賢能?否則他怎會在自己臨死前,把季子叫來而授予他以國家大權呢?把政權交給他,證明是知道他的賢能。這兩位人主智力都足以認識賢能,可惜都不能用賢,所以宋殤公被人殺死,魯莊公用賊子繼位。假如宋殤公早任用孔父,魯莊公也早任用季子,就可以平定鄰國,何況是自保呢!
士人如葛
鄒子對梁王說:“伊尹本來是有莘氏陪嫁的男臣,商湯把他立為三公,天下經他治理就太平了。管仲本來是成陰的狗盜,天下的一名凡夫俗子,齊桓公得到他以後就尊奉他為仲父。百裏奚在路旁販賣五羖羊的皮,被秦穆公發現就把國家大事交給他。寧戚本是替人家趕車子的,在大路上一麵敲擊轅木,一麵唱歌,齊桓公發現了他的才能便任用他做國相。司馬喜在宋國遭受到斷足的刑罰,而最後做了中山的國相。範睢在魏國被人家打斷肋骨和牙齒,最後被封為應侯。薑太公本是一位老婦人的棄夫,朝歌的屠夫,棘荊迎接賓客的舍人,年紀七十歲做周朝的國相,九十歲被封擁有齊國。所以《詩經》上說:‘連綿不斷的葛,生在曠野裏,技術精良的工人得到它,就把它織成葛布和麻布,否則,它隻有枯死於曠野了。’以上所說的這七個人,如果不遇到英明的君主,差不多要討飯,甚至於也枯死於野外,就像那連綿不絕的葛一樣。”
識人看小節
從一個人眉眼的神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容顏。從一個人講話的聲調上,就可以了解他的心思。寧戚敲牛角而悲歌,齊桓公聽到了就舉用他;鮑龍跪在石上而吟誦,孔子聽到為他而下車;堯了解舜,桑陰都沒有移動;文王舉用太公,並不因為太公年紀大。所以賢聖相接觸,不必相處久就很要好;賢能的人互相遇見,不必等待測驗,就知道是人才。所以士人相接觸,不必一定要等分財分利,才知道他的廉潔;也不必一定要等到和他臨危犯難,才知道他勇敢。隻要舉事有決斷力,就知道他很勇敢;取舍之間有分寸,就知道他的廉潔。所以我們看見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要大;看到象的牙,就知道它比牛要大。看到一節就知道百節。由此看來,從所見到的,就可推測所未見到的;看到一個人的小節,就可以知道大體了。
興亡關鍵在人才
禹憑夏朝而得到天下,桀卻亡於夏朝。湯憑殷朝而得到天下,紂卻亡於殷朝。吳王闔閭憑吳國伐楚大勝,天下沒有他的對手,而吳王夫差也因為吳國被趙王勾踐所擒住。晉文公以晉國稱霸,而厲公卻被殺於華麗的宮庭裏。齊威王以齊國而稱霸於天下,而湣王由於被臣下所殺,死於宗廟的梁木上。穆公由於秦國而名氣大,權位高,而秦二世被殺於望夷。他們都同樣是君王可是功名事跡卻不一樣,這是由於所任用的人不同啊!
所以成王還在孩提時各國諸侯都來朝見,這是周公主政的功勞。趙武靈王五十歲而餓死在沙丘,這是任用李兌的結果。齊桓公任用管仲,九次聯合諸侯而匡正天下,失去管仲,就任用豎刁、易牙,結果死去都無人埋葬,被天下人所笑。一個人是榮是辱,就看自己所任用的人。所以魏國有公子魏無忌,失去土地又收回來;趙國用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鄢陵任用唐睢,國家獲得獨立;楚國有申包胥,而楚昭王得以回複帝位;齊國有田單,而襄王得以複國。從這些例子看來,國家沒有賢能之士,而能夠成功立名,轉危為安,延續朝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國家不在大,而在乎贏得民心;輔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乎得到賢才。得到民心,老百姓自然會來歸附;有了賢能的人的輔佐,而士人也自然歸附他。文王廢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來歸附他;商湯網開一麵,而夏民歸附他;越王不破壞舊的祖墳,而吳人歸附他。這是因為他們所做的順乎民心。
所以隻要聲相同,即使所在的地點不同,仍然能夠相呼應;道德的觀念一致,雖然不相見麵,而仍然彼此相仰慕;賢能的人在朝廷上,那麼天下的豪傑,都爭相來投奔他。為什麼會這樣呢?答道:管仲是齊桓公的仇人,鮑叔牙認為他比自己好,而推薦給桓公擔任宰相職務,說了七十次才被采納,才使桓公除去報仇的心理而把國家大事交給他。桓公拱著手無事可做,可各國諸侯都來朝見他,這是鮑叔牙的功勞。管仲所以能效忠桓公,而不必為自己安全擔心,這是因為和鮑叔牙同聲相應的結果。紂王殺死忠臣比幹,箕子披發假裝瘋狂;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離開陳國;從這以後,殷朝被周朝兼並,陳國被楚國滅亡,是因為他們殺比幹、泄冶,失去箕子和鄧元的緣故。燕昭王得到郭隗,而鄧衍、樂毅分別由齊、趙來到,蘇子、屈景分別由周、楚來到,於是發兵進攻齊國,把齊閔王幽禁在莒城。燕國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不能和齊國相比,然而它所以能照著自己的意圖做到如此地步,是由於得到人才的幫助。所以沒有長治久安的國家和人民,隻有得到賢能的人才能使人民安定、國家興盛。失去賢能的人,國家就要危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明鏡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形象,同樣地,由過去的事情可以了解現在,大家隻知道厭惡古人危亡的原因,卻不努力繼承前人安定昌盛的經驗,那就如同自己退著走卻想要追上前麵的人一樣。薑太公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薦舉微子的後代,修理比幹之墓。聖人對於死人還是這樣地厚待,何況對待現在還活著的人呢!所以不應失去古聖人的思想,也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了。
秦穆公稱霸的原因
齊景公問孔子:“秦穆公的國家小,又很偏僻卻能稱霸,是什麼緣故?”答道:“他的國家雖小,而他的誌向卻很大;雖然位置較偏僻,而其施政卻能掌握重心。他行動很果敢,他的謀略很周全,他的命令不隨便;親自舉用被拘囚的百裏奚,跟他談了三天的話,就把國家政權交給他。用這種方法來取得天下,稱霸都嫌太小,稱王才合適。”
齊桓公的榮辱與用人
有人說:“誰說齊桓公很重仁義,殺掉他的哥哥而自立為王,這就不夠仁義啊;誰又說齊桓公謙恭節儉,他同婦人坐一輛車子在都邑中奔馳,這也並不謙恭節儉啊;又有人說桓公純潔,可閨門之內,沒有處女,這也並不純潔啊!這三樣都是亡國之君的行為,可是桓公都有了。他得到管仲、隰朋,九次聯合諸侯,匡正天下,大家一同來朝奉周朝,他自己做為五霸的領袖,是因為他得到賢能的輔佐啊;失去管仲、隰朋,任用豎刁、易牙,結果桓公自己死了,停屍在家裏,屍體裏的蟲爬出屋外。在他身上,榮和辱都具備了,這是為什麼呢?就在於他所任用的人不同罷了。”這樣看來,任用賢能的人該是最重要的。
禮遇士人
周公旦出身王侯之家,他禮遇的貧賤之士有七十人,而天下的士人都聞風而至;和晏子同衣同食的有百餘人,而天下的士人也聞風來到;孔子修養德行,刪訂《詩》、《書》,而天下的士人也就跟著來到。
伯牙鼓琴
伯牙會彈琴,鍾子期會欣賞。開始伯牙彈琴誌在高山,鍾子期說:“是多麼的會彈琴啊!崇高得像泰山一樣。”片刻又彈琴的時候,誌在流水,鍾子期又說:“是多麼的會彈琴啊!好像流水的樣子。”鍾子期死了,伯牙把琴弄壞,把弦弄斷,從此以後一輩子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人夠資格讓他為其彈琴了。
不僅彈琴是這樣,賢能的人也跟這一樣。雖然有賢能的人,而不去接近他,賢能的人又到哪兒去效忠呢!千裏馬不能自行千裏,要等待會相馬的伯樂以後才能走千裏。
人主的榮辱在於人才
周威公問寧子說:“取錄士人有方法嗎?”
答道:“有的,窮困的人叫他顯達起來,遇到危險的人叫他活下去,懷才不遇的人去錄用他;這樣四方的士人,都將從四方八麵趕來。如窮困的人不使他顯達,遇到危險的人不讓他活下去,懷才不遇的人不再錄用他;那麼四方的士人都要背叛你了。城牆雖堅固,但也不能自守;武器雖鋒利,但也不能自保。得到士人而又失去他,一定是你有缺陷。有了士人,人主就被尊重;失去士人,人主自然也就卑下了。”
周威公說:“士人都如此重要嗎?”
答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楚平王有兩個士人叫楚傒胥、丘負客的嗎?楚平王將要殺他們,他們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了他們,這就發生了城濮之戰。又有一個士人叫苗賁皇,楚王將要殺他,他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了他,這就發生了鄢陵之戰。又有士人叫上解於,楚王將要殺他,他也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他,這就發生了兩棠之戰。又有士人叫伍子胥,楚王殺掉他的父親和哥哥,他逃到吳國去,闔閭用了他,他後來就發兵去攻擊楚都郢。所以楚國是大國,如不是得罪了梁、鄭、宋衛等國的人主,還不致忽然到如此地步。這四件事是君主得罪了他的士人,結果其中三個死了無人埋葬;一個亡了國。從這看來,有了士人就有了國家;沒有了士人,也就沒有國家。子胥一怒滅亡了楚國,申包胥一怒而保存了楚國;士人怎能說是不可貴呢!”
仁義勝於才幹
哀公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可取?”
孔子答道:“不要取好脅迫別人的人,不要取好勝之心太強的人,不要取言語銳利的人。”
哀公問:“為什麼?”
孔子答道:“好脅迫人的人,能得到大利,而不可盡用;勝人之心太強的人,他要一人做兩人事,這不足以效法;言辭銳利的人,多半好吹噓,而缺少信用,恐怕不能得用。就像弓箭調整好了,然後才能求其命中;馬先要善良溫順,然後才能求其負重致遠。人一定要忠信敦厚,然後才能求其有才幹,有學問;假如有人不忠信敦厚,而雖多才多藝,像這樣的人,就好像豺狼一樣,不可以去接近他。所以先選擇仁義的忠誠之士,然後再去接近他,再去任用他。所以說:接近仁義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這就是拔取人才的方法。先聽聽他講的話,再觀察他的行為,至於談話是發抒他胸中的情和意,能做到的人也一定能說到。所以先默察他的言語,然後再揣度他的行為,由言語來揣度一個人的行為。雖有想要做壞事的人,也無法掩飾他的表情。”
哀公說:“好極啦。”
周公得士
周公代理天子職務七年,平民之士拿著禮物來拜見他的有十二個人,居住窮巷茅屋的普通人來晉見他的有四十九人,隨時向他貢獻意見的有上百人,受教化的士人有千人,在館驛裏等待朝見的有萬人。這個時候,假使周公驕傲而又吝嗇,那麼天下的賢士來的就少了,縱然有來的,也一定是隻貪求名位而不辦事的臣子。貪求名位而不辦事的臣子,是不能保障人主安全的。
齊桓公求才
齊桓公為了讓士人來見他,特別在朝庭上點了大蠟燭,但一年下來並沒有士人來。於是東野有個鄉下人以九九算法來見桓公,桓公說:“憑九九算法怎麼夠資格來見我?”鄉下人答道:“我並不是僅僅憑九九算法來見你,我聽說人主在朝庭上點了大蠟燭來等待士人,一年下來並沒有士人來。而士人所以不來,是因為人主是天下最賢明的人主;天下的士人,都自己認為不如人主,所以才不來。至於九九算法,是一點小小的技能,而人主還對他客氣,何況超過這小技能呢!就像那泰山連一點小的土石也不辭讓,江海對於一點小小的水也不拒絕,所以才能成其大。《詩經》上說:‘古時的賢人曾經說過,要向打柴的樵夫去請教。’這是說要多方麵去采納意見。”
桓公說:“說得好。”於是給予他特別禮遇。一個月下來,四方的士人,互相拉手而來。《詩經》上說:“從廟堂到庭階之外,從羊祭品到牛祭品。”這就是說要由內而外,要由小而大啊!
水廣則魚大
齊景公去討伐宋國,走到岐堤上麵,登高而望,歎息說:“以前我的父親桓公,隻有戰車八百輛就稱霸諸侯,現在我有戰車三千輛,還不敢長久待在此地,可能是沒有管仲的關係吧!”弦章答道:“我聽說,水域廣闊,魚也長得特別大;人主英明,臣下也更加盡忠。以前因為有桓公,所以有管仲;現在如果桓公在這裏,那麼車下的大臣全是管仲了。”
人才不在多
趙簡子很快樂地在河中遊玩,忽然歎息說:“怎樣才能得到賢能的人而與他相處呢!”船夫古乘就跪下來回答說:“珠玉沒有腳,產地在幾千裏外,還可以來到這裏,是因為有人喜愛它啊;現在賢士雖有腳而不肯來,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人主不喜歡他們的關係吧!”
趙簡子說:“我門下左右門客有一千多人,早上飯不夠吃,晚上就到市上去征稅。晚上飯不夠吃,早上就到市上去征稅,我這樣做還能算是不喜歡士人嗎?”
船夫古乘又回答說:“鴻鵠高飛遠走,它所依賴的是翅膀上的六根大羽毛而已。背上的毛,腹部的毛,並沒有多厚,就算拔去一大把,也不會因此飛得更低;增加一大把,也不會因此飛得更高。不知道你門下左右門客一千多人,是有用的六根大羽毛,或盡是無關緊要的背毛和腹毛?”
王不好士
齊宣王坐著,淳於髡在一旁陪著。宣王說:“先生你說說我喜歡什麼?”
淳於髡說:“古人所喜歡的有四樣,而你所喜歡的有三樣。”
宣王說:“古人所喜歡的跟我所喜歡的怎麼樣?”淳於髡說:“古人喜歡馬,大王也喜歡馬;古人嗜好美味,大王也嗜好美味;古人喜愛美人,大王也喜愛美人;古人喜愛士人,大王卻不喜愛士人。”
宣王說:“國家沒有士人,如果有的話我也是很喜愛的。”
淳於髡說:“古時驊騮騏驥那些千裏馬,現在沒有,你卻在眾馬中挑選他們,說明你喜歡馬;古時有豹象的胎子那樣的美味,現在沒有,你卻在眾味當中尋覓,說明你嗜好美味;古時有毛西施等美人,現在沒有,你卻在眾人當中挑選,是你喜歡美色。你如果一定要等待像堯、舜、禹、湯的士人才喜歡,那麼像堯、舜、禹、湯的士人也就不會喜歡你了。”宣王默然無話可答。
求人不得法
衛君問田讓說:“我封賞的土地有一千裏之多,我盡禦府裏的絲織品賞給別人,而士人並未因此來到,是什麼緣故?”田讓答道:“你的賞賜以功勞得不到,你的誅殺懲罰有理由也不能逃避;就好像拿起棍子來呼狗,把弓張開來呼雞,雖有可口的食物來引誘,而仍不能使它們前來,這是因為一定有害的緣故啊。”
有人而不能用
宗衛做齊國宰相,被免職以後回到家裏,召集門尉田饒等二十七人,一個個地來詢問他們:“哪位士大夫能同我一起到諸侯各國去?”田饒等人都伏身在地不敢回答。
宗衛說:“士大夫是多麼地容易獲得,但卻很難去任用他!”
饒答道:“不是士大夫難任用,是你不能任用他們罷了。”
宗衛說:“為什麼我不能任用士大夫?”
田饒答道:“廚房裏有肉臭了,而沒有趁它還能吃時拿出來給士人吃,如此你門下怎會有肯為你犧牲的人?三升的糧食,並不能養活一個士人,而你所飼養的雁鶩卻有剩餘的糧食。紈素綺繡非常華麗,用在裝飾廟堂前的欄杆而被風雨弄得破損不堪,而士大夫仍不能得到一件衣服。果園出產的梨栗,後宮裏的婦人摘下來互相投擲,而士大夫仍不能因此嚐到一口。何況錢財是人主所不重視的,犧牲卻是士人所重視的。人主不能用他所輕視的錢財,而卻要士人為他犧牲,這不是太難了嗎?”
於是宗衛現出慚愧的表情,慢吞吞地離開自己的座位,表示謝罪,說:“這是我宗衛的過失。”
衛靈公之賢
魯哀公問孔子說:“現今哪位人主最賢能?”
孔子答道:“衛靈公。”
哀公說:“我聽說,他的閨門之內,姑姐妹沒有分別。”
答道:“我了解的是朝廷中的事,而不是後宮中堂階之間的情形。靈公的弟弟叫公子渠牟,他的才智足以治理諸侯之國,他的信義也足以守住他的國家,而靈公很喜歡他。又有士人叫做王林,隻要國家有賢能的人,他一定要推薦給人主,要人主任用他,因此這些人都能顯達;如果有不能被任用的,他就退回來和被推薦的人一起分享他自己的俸祿,而靈公也因此更加尊敬他。又有士人叫做慶足,隻要國家有大的事情,他一定前來共同治理,也沒有不成功的,而靈公也很高興用他。史離開衛國,靈公官邸裏三個月不奏樂,等到史回來,然後樂器才能入官邸。我由此知道他很賢能。”
介子推為相
介子推十五歲的時候就做荊相,孔子聽到了,派人去看。那人回來說:“廊下有二十五位俊士,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說:“廊下二十五個人的智慧加起來,勝過湯武;堂上二十五個人的生命力加起來,也超過彭祖。這樣來治理天下,它自能免於禍亂了!”
有道而能下士
孔子閑居無事,歎息說:“銅伯華不死的話,天下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來了。”
子路說:“我願意聽聽這個人做人怎麼樣?”
孔子說:“在他年紀小的時候,既聰明又用功;到他壯年的時候,勇敢不屈;到老年時他的道德高尚而又能禮賢下士。”
子路說:“他在小的時候,又聰明,又用功,是可以的;到他壯年的時候,勇敢不屈,也是可以的。至於晚年有道的人,又去尊敬誰呢?”
孔子說:“你不知道。我聽說,以多攻少,必將取勝;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客氣,沒有什麼得不到的。以前周公主持天下大政,被他尊重的有七十人,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原來是想要求得更多人才啊,既有道而又能禮賢下士,真是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