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權謀之術(2 / 3)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麵製造兵器,一麵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複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跟隨他一起北伐,對不聽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劉琨在北方聽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興,說:“我夜間枕著兵器睡覺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滅敵人。現在祖逖跑到我前麵去了。”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後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萬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接著,後趙的將領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韓潛又爭奪蓬陂(在河南開封市附近)城。戰鬥了四十天,相持不下,雙方的軍糧都發生了困難。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裝滿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著,運到了晉營,裝作運糧的樣子。最後又派了幾個兵士扛著幾袋米,運到半路上,故意停下來休息。

桃豹在趙營內看到晉兵運來那麼多的米,自然眼紅,就趁晉兵休息的時候,派了大批兵士來搶。晉兵丟下米袋就逃。趙營裏早已斷了糧,搶到了一點米,隻能夠勉強維持幾天,但是大家看到晉營裏軍糧那麼充足,軍心就動搖起來了。桃豹趕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過了幾天,石勒派了一千頭驢子裝運了糧食接濟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報,在路上設下伏兵,把後趙的糧食全部截奪下來。這樣一來,桃豹再也支持不住,連夜放棄陣地逃跑了。

祖逖領導晉兵艱苦鬥爭,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後趙的兵士陸續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晉元帝即位後,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祖逖在戰鬥的艱苦環境中,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節約,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係疏遠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有一次,祖逖舉行宴會招待當地父老。人們高興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們都老了,今天能夠在活著的日子裏看到親人,死了也可以閉上眼睛了。”

祖逖一麵操練士兵,一麵擴大兵馬,預備繼續北伐,收複黃河以北的國土。哪兒想到昏庸的晉元帝對祖逖竟放心不過,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製,派了一個戴淵來當征西將軍,統管北方六州的軍事,叫祖逖歸他指揮。祖逖辛辛苦苦收複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牽製,心裏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聽說他的好友劉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聽說晉元帝跟王敦正在明爭暗鬥,心裏又是憂慮,又是氣憤,終於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聽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傷心。

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複中原的事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一直被後代的人所傳誦。

周處勇於改過除三害

這個故事發生在西晉時期。周處,是個勇於改過,膽量過人的人。他身高力氣大,從小死了父親,因無人嚴格管教他,長大後,很任性,性格暴躁,好打抱不平。但有時他又蠻不講理,經常跟人爭鬥,將人打傷,遠近鄉鄰都怕他,因無人打得過他,這更助長了他的蠻橫,甚至在鄉裏為所欲為。久而久之,他的壞名聲就傳出去了,這樣,村裏人既懼怕他,又討厭他,就將他與猛虎、蛟龍一起,合稱“三害”。

西晉時期,天下爭戰較少,也算較太平,人民生活較安定。但是,周處常見人們愁眉苦臉,經常在一起議論、歎息。一日,他外出回來,又見村中父老坐在一起,唉聲歎氣,還在議論什麼。他不由走上前詢問:“如今天下太平,我們日子安定,為什麼你們還是不高興呢?”

開始,人們誰也不語,周處態度誠懇,再三追問。一位花白胡子的老大爺抬頭看了看周處,深深歎了口氣,而後不慌不忙地說道:“你不知道啊,人們生活雖安定了,可村裏的三害還沒除去,誰高興得起來呢?”周處又問:“您說說,有哪三害呀?”這位大爺見他又問,就索性給他說開了。“南山上有吃人又糟害牲畜的白額大猛虎,常到村裏來,你不知道嗎?這是一害;咱村外大河裏有興風作浪的蛟龍,它一鬧騰,就發大水,淹了咱的莊稼,另外,這蛟龍經常出沒咱這河段,誰敢去劃船打魚?這是第二害。”說到這兒,這位大爺頭一低不說了。

周圍的人心裏明白怎麼回事,也紛紛低下頭,不作聲。隻有周處,不知怎麼回事,就急著追問:“您剛說了兩害,不是還有第三害嗎?您接著說呀。”這位老大爺見他急著追問,又知他性情暴躁,不敢不說,所以隻好支支吾吾地低聲說道:“你問那第三害呀,村裏大人小孩全知道。咱村有個欺壓鄉鄰的人,他常常跟人爭鬥,無理攪三分,弄得人們不得安寧,大人小孩都怕他。你說這不算一害嗎?”又一位老大爺接著說:“是啊,村裏人背後都議論他哩,暗暗咒罵他。人們都說,這三害不除,村裏百姓不得安寧。”

周處聽到這裏,勁頭來了,他跺著腳,揮著手,然後又拍拍胸脯對周圍的人說:“這算得了什麼,不就這三害嗎,我保證除掉它們!”在座的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你能除掉這三害,是村裏天大的喜事,全村要好好感謝你的!”

周處要除三害的消息,不脛而走,遠近鄉鄰都傳開了。不少人見到周處都朝他伸出大拇指。周處見了,心裏高興,勁頭更足了,信心更大了。為除掉三害,周處開始認真作準備。他磨快了鋼刀,準備好利箭,就買了張更大的弓,就像要赴戰場一樣。

一天,他早早起來,帶著刀,背著弓箭,雄糾糾向南山進發,去尋找那隻吃人的白額猛虎。他到了南山,在樹林裏轉來轉去,沒見白額猛虎的蹤影,正待坐下休息,隱隱聽得有響動,他警覺地站起身,張耳靜聽。說時遲那時快,站起身未聽到什麼,隻覺一陣冷風吹來,緊接著一聲響徹山穀的虎嘯傳來。小動物嚇得亂竄,樹葉被震得籟籟往下落。他轉過身,定睛一看,一隻凶惡的白額猛虎張著血盆大口向他撲來。周處急速一閃身,老虎撲個空。周處拈弓搭箭,當老虎再騰身撲向他時,對準老虎喉嚨,猛射一箭。老虎疼得翻滾,他對準老虎胸脯又狠狠一箭,這隻害人猛虎再也動不了了。

猛虎被除,村人皆喜。周處又去除蛟龍。一天,周處正在家中休息,村人來告,蛟龍來到了長橋下。他帶好刀、箭,來不及吃飯,隻帶點幹糧就出發了。他到了長橋,看準蛟龍的去向,縱身跳下水,追趕蛟龍。隻見他在水中翻上鑽下,與蛟龍搏鬥,浪花四濺。時而,蛟龍浮出水麵,時而又沉下水底。就這樣,打出好幾十裏外,周處緊追不舍,三天三夜沒有上岸回家。村裏人以為他被蛟龍吃掉了,奔走相告,有人提議要慶賀一番。

周處憑著他的勇敢與過人的力氣,最後將蛟龍殺死了。幾天後,他帶著勝利的喜悅,興致勃勃回到村裏。進村後,見村人都在慶賀,因為都以為他也死了。這時,他才明白,人們是將他與猛虎、蛟龍一樣看待,是人們說的三害之一。這令他痛心不已。經過反複思考,他痛下決心,改正自己的惡習,要重新做個人們喜歡的人。

據說,他為徹底改過自新,還特意求師訪友,學習做個百姓歡迎的人。當時的名士陸機、陸雲兄弟,就是周處拜過的老師。他虛心學習,勇於改過,後來還被官府任命為無難督(當時官名)。多少年來,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讚揚他膽量過人,尤其勇於改過。

囊螢映雪發憤讀書

人們常說的“囊螢映雪”,是兩個曆史故事,並且都發生在晉代。“囊螢”,講的是晉代南平人車胤的故事,故稱“車胤囊螢”。

車胤的曾祖父車浚,在三國時期,曾當過吳國會稽(現浙江省紹興市)的太守,車浚為官清正,同情百姓。一年,江浙一帶鬧災荒,車浚便上書,要求國君開倉救濟老百姓。當時吳王是孫皓,孫皓不問青紅皂白,下令將車浚處死。其原因是,吳王認為車浚別有用心,想借機在百姓中樹立自己的恩威。於是,車胤家裏禍從天降,一下子,家裏變得一無所有,以後,他們便過著清貧如洗的生活。

車胤從小聰明喜讀書,這次家裏遭受重大災難,給他的學習帶來很大困難。年少的車胤,沒被困難嚇倒,從此,他讀書更加專心致誌,孜孜不倦,常常是廢寢忘食。來他家的親戚朋友,都稱讚車胤年少有誌向,將來一定有出息。其中他父親的一位好朋友對他父親誠懇地說:車胤這孩子,年小誌大啊,又聰明好學,以後一定能使車家再振興,你要好好培養他啊。

家人聽了都很高興,但家境貧寒,無法為他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隻能靠他自己。白天,車胤從不敢浪費一分一秒,對他來說,真是分秒必爭啊!

他家的日子越來越困苦,有時連點燈用的油都買不起了。這樣,天黑下來,車胤就無法讀書了。為這,他很苦惱。但這也沒把他難倒。晚上不能讀書,他就記憶白天學的內容,他常常是晚上背誦白天看的詩文。這年的夏天,他和往常一樣,因無燈,就在小院子裏背誦詩文,忽然,他抬頭看見許多螢火蟲在頭上飛。一閃一閃的有亮光,周圍漆黑一片,可螢火蟲的亮光顯得很亮。這時他很高興,他想:“若是能把這些螢火蟲捕到放在一起,不就能像燈一樣亮了嗎?”

第二天,他做了一隻囊(相當於現在的袋子)晚上就去抓螢火蟲,放在這囊裏,這樣,晚上就能讀書了。這以後,他就一批一批地抓螢火蟲,借囊中螢火蟲的光又能夜以繼日地讀書了。功夫不負苦心人。車胤的刻苦攻讀,終於得到了回報。他成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當過太守、將軍、吏部尚書等重要官職。

“映雪”是“孫康映雪”。說的是晉代名叫孫康的少年酷愛讀書的故事。

孫康,小時家裏很窮,他白天要幫家裏幹活。有時下地種田有時要上山砍柴,總之,白天很少有時間讀書,這樣,他隻能利用早晚多讀些書。

每天,他早早起床,一直讀到吃早飯去幹活。晚上讀書是個好機會,安靜,時間長。但是,孫康家裏很窮,買不起油來點燈。他躺在床上,反反複複地考慮著白天早上看過的內容。但是,這對孫康來說,是很可惜的事。經常是睡了又醒。

一天晚上醒來,他將頭側向窗外一邊,突然,他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絲亮光。他以為天要亮了,就同往常一樣,起來早讀。他讀著讀著,跳下床,走到窗前,推開窗子,隻覺一股寒氣撲麵而來,他伸頭向外看,隻見茫茫大雪,外麵成了銀色的世界,處處是白色的,有微微的光亮。這時,他才恍然大悟,並不是天亮了,原來是大雪放出的光亮啊!他關上窗子,揉揉眼睛,借著月光,繼續看起書來。看著,看著,他想,我要到外邊去讀,不是更好嗎?

他不顧夜深天寒,帶了書,拿了板凳,走到屋外,映著雪光,專心讀起書來。因他衣衫單薄,有時凍得難以忍受時,他就起身跳一跳,跑一跑。這以後,每逢下大雪,孫康都很高興,因為他能利用大雪映出的光來讀書。他的苦學精神,終於使他學有所成,成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官至禦史大夫。

不為五鬥米折腰

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潛是個喜歡讀書的人,他讀書的辦法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也就是讀得多而不過分地憑自己的主觀想象去臆測書籍的內容。可是每當他自己真的有些體會的時候,他會高興得像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甚至連飯也忘記吃。就在這時,往往他也欣然命筆,寫詩作文來表達自己的誌趣。

陶潛家裏很窮,他身上穿的是破舊的短衣,還打著補釘。他為人正直、樂觀,雖窮但從不向人叫苦。他喜歡喝酒,但常常買不起。因為他為人直爽樸實,朋友很多,親朋好友知道他喜歡喝酒,又愛慕他的才學,就常買酒請他喝,陶潛很實在,別人請他喝酒,從不客氣,有請必到,到了就喝,喝醉了告辭回家,回家後提筆寫詩作文。

一次,他又到朋友家喝酒。這位朋友見他家裏實在太窮了,他本人又很有才學,就推薦他去官府做個小官吏。開始陶潛很高興,可去了沒幾天就回家不幹了。因為,他看不慣官場上那一套惡劣的作風。他對人說,我寧願回家挨餓,也不與他們同流合汙。

後來,他又被朋友推薦去做彭澤縣(現在江西省湖口縣)的縣令。到任以後,他很想幹一番大事業。這年,他年僅歲,風華正茂,血氣方剛。

陶潛為官,對上司從不阿諛逢迎。東晉義熙元年(年)的冬天,上邊的官府派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這種官雖然職位低,卻很有權勢,是縣令的直接上司的爪牙,在太守麵前說好說歹全憑他的那張嘴了。一般的縣令,對他們是畢恭畢敬,百般殷勤。這次郡太守派來的督郵是個很粗俗傲慢而又無知的人,剛到彭澤的旅舍,就叫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縣吏哪裏敢怠慢,趕緊回報陶潛。陶潛到彭澤以前,曾做過幾任小官,都因不肯趨炎附勢而告退回鄉。這次,這個無德無才依附權勢的督郵到這裏對陶潛發號施令,他怎麼看得起!但是,因上下級關係,他又不得不去見一見,縣吏說完,他就轉身拔腿要去。縣吏急忙上前拉住陶潛,並對他說:“大人,且慢,按常禮,參見督郵要穿戴整齊,著朝服,束大帶,您要恭恭敬敬地去參見。不然,對您會不利啊!”陶潛聽了,長長歎了口氣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這等小人折腰!”

說完,他索性回府取出官印,並且寫了辭職信,隨即離職回家。這次,他隻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

“五鬥米”,是當時縣令的俸祿,可謂是微薄的收入啊!“折腰”,即彎腰,這裏指下拜行禮。陶潛多次辭官回鄉,他不願依附權勢,更不願卑躬屈膝地為人為官,這是很有骨氣的。他雖窮,但不慕榮華;雖職位低,但不巴結上司。這種高潔的品格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陶潛這次回家以後,在自己家門前種了五棵柳樹,自稱“五柳先生”。在房後,又開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蔬菜、花草,決定靠自己的勞動來過活。他一邊耕種,一邊寫詩。因此,他成了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純樸、清新,讀了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他最出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記》。

機智的吐蕃求婚使團

貞觀八年(公元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鬆讚幹布聽說突厥、吐穀渾娶了唐朝的公主,心生羨慕,於是也派人求婚。唐太宗沒同意。後來鬆讚幹布再次求婚,並派其相祿東讚獻黃金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鬆讚幹布的執著和人品終於打動了唐太宗,答應把文化素養很高的文成公主嫁給他。但給求婚使團出了五大難題,要求全部答出才能最後允婚,使團首領祿東讚在解答難題時,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第一道題一根木頭,兩頭一樣粗細,哪頭為根部,哪一頭為尾部。聰明的祿東讚將木頭放入水中,因為根部密度大,略重,所以向水裏傾斜,此題被破解了。

第二道題一塊玉,中間有一曲折眼孔,用細線從孔的這頭穿到那頭。祿東讚將孔的那頭塗上蜂蜜,然後將柔軟的細線拴到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在孔的這頭,螞蟻聞到氣味開始向孔裏爬,再加上祿東讚不斷的吹氣,螞蟻把線帶到了孔的那頭。

第三道題一百匹馬駒和一百匹母馬混在一起,哪匹馬駒是哪匹母馬生的。有些使者以毛**分,結果都分錯了,祿東讚將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起來,隔了一夜,才把母馬一匹匹放出來,馬駒一看自己的媽媽出來了,忙去吃奶,不一會兒全分出來了。

第四道題一百隻小雞,一百隻母雞,哪隻小雞是哪隻母雞孵的?祿東讚曉得,小雞吃食物時,常跟母雞在一起。於是先把雞和母雞分開,到喂雞食的時候,把母雞一隻隻叫到雞群中,小雞一見母雞就跟著啄食去了。然而,還有一些小雞不肯跟母雞去,祿東讚就學老鷹和鷂子的叫聲,結果,這些不聽話的小雞也嚇得跑到自己的母親跟前去了。

第五道題每個使臣一天之內吃完一隻羊,喝完一壇酒,還要回到自己的住處去。別的使臣有的吃到一半,喝到一半就醉得省人事,祿東讚雖然也有些醉了,但他來之前,就已經在自己的住處拴了一根線牽到喝酒的地方,這樣祿東讚,帶著醉意,順著線回到了住處。

第六道題這是最後一道題,有五百宮女,麵遮蓋頭,其中有文成公主,讓使臣辯認。使臣們誰也沒見過文成公主,這題太難了。聰明的祿東讚是個有心人,他的鄰居是一個老媽媽,女兒在宮裏當文成公主的侍女,於是他通過老媽媽,了解到有關文成公主的一些生活情況。文成公主喜歡用一種香,香味獨特,蜜蜂喜歡這種香味。在辯認那天,祿東讚手裏抓了一隻蜜蜂,手一鬆開蜜蜂就飛到文成公主頭上。

至此,六個問題全部被祿東讚解答出來,唐太宗心想,吐蕃大臣尚且如此聰明,國王也絕不呆笨,於是將文成公主許配與鬆讚幹布,從此演出了一部藏漢兩族人民千年友好史。這個故事被生動的描繪在西藏很多地方的壁畫上。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年)本來是唐太宗宮裏的一個才人(一種妃嬪的稱號),歲那年,就服侍太宗。唐太宗死後,按照當時宮廷的規矩,武則天被送進尼姑庵。唐太宗的兒子高宗是個庸碌無能的人。唐高宗當太子的時候,就看中了武則天。即位兩年後,他把武則天從尼姑庵裏接出來,封她為昭儀(妃嬪的稱號),後來,又廢了原來的王皇後,立武則天做皇後。

武則天當了皇後以後,就使出果敢潑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對她的老臣一個個降職、流放或者殺掉。唐高宗體弱多病,他看武則天能幹,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給她管了。武則天掌了權,漸漸不把高宗放在眼裏,唐高宗心裏氣惱,但武則天權勢越來越大,高宗想廢掉她,也沒有機會了。

年,高宗死了。武則天先後把高宗的兩個兒子立為皇帝——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廢了,把睿宗軟禁起來,自己以太後名義臨朝執政。當時,大臣徐敬業、兩個唐朝宗室——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衝先後起兵反對武則天,也被武則天派兵鎮壓了。經過這兩場兵變,全國恢複了安寧,沒有人再敢反對武則天了。

武則天鞏固了她的統治,就不滿足太後執政的地位了。當時有不少文武官員、王公貴族、遠近百姓、各族首領、和尚道士上書勸她做皇帝。年,武則天接受大家的請求,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就成了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對於反對她掌權的人,進行無情鎮壓;但她又十分重視任用賢才。在她的手下,湧現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傑。狄仁傑當豫州刺史的時候,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武則天聽說他有才能,把他調到京城當宰相。狄仁傑還向朝廷推薦了幾十個有才能的人,後來他們都成為當時有名的大臣。武則天很敬重狄仁傑,把他稱作“國老”。他死去後,武則天常常歎息說:“老天為什麼這樣早奪走我的國老啊!”

武則天對有才能的人也不存偏見。徐敬業在揚州起兵的時候,請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駱賓王替他寫了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討武曌檄》。武則天叫人把這篇文章拿來念給她聽。當她聽到“一杯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兩句的時侯,反而連連稱讚寫得好。後來聽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兩句,更加讚不絕口,問道;“這篇檄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有人回答說是駱賓王寫的。武則天十分惋惜地說:“有這樣的人才,讓他流落民間,得不到重用,這是宰相的過錯呀!”由此可見,武則天是非常重視人才的。

武則天還有個優點是忠奸分明,不信讒言,下麵是一個武則天戲耍黑狀的故事:

年月,朝廷下詔禁止天下屠殺牲畜及捕撈魚蝦。為此,即使王公大臣宴請賓客也都是素席,從無葷腥。

卻說這一日,朝中有個叫張德的,官為左拾遺,一貫受到武皇的信任,他的兒子出生三天時,親友、同僚紛紛前來祝賀。張德覺得席上都是素菜,心中實在過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殺了一頭羊,做了一些帶肉的菜,並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讓大家吃。也是這些親朋好友與同僚好久沒有吃到腥味了,今日見席上有肉,便來了興致,把酒臨風,壓指猜拳,好不熱鬧。三個時辰過去,大家酒足飯飽,各自回去,張德心中也是十分高興。不料,諸同僚中有個叫杜肅的,官拜補闕,見席上有肉,以為違犯了皇帝的詔旨,頓生惡意,故臨散席時,悄悄將兩個肉包子揣在懷中,散席之後,便去武皇那裏告了黑狀。

第二天早朝,武皇處理完政事之後,突然對左拾遺張德說:“聽說你生了個兒子,我表示祝賀。”張德叩頭拜謝。武皇又道:“你那席上的肉是從哪裏來的?”張德一聽,嚇得渾身哆嗦。他知道,違詔殺生,是要犯死罪的,故連連否認道:“為臣不敢!為臣不敢!”武則天見狀,微微笑道,“你說不敢,看看這是什麼?”說著,便命人將杜肅寫的告狀奏章和兩個肉包子遞給了張德。張德一見,麵如蠟紙,叩頭點地道:“臣下該死!臣下該死!”此時告狀的杜肅,站在一旁洋洋得意,專等獎封。武則天對這一切,早以看到眼中,稍稍一停,便對張德道:“張德聽旨,朕下詔禁止屠殺牲畜,紅白喜事皆不準腥葷。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罪於你。”張德聽後道:“謝主隆恩!謝主隆恩!”而杜肅卻驚得瞪大了眼睛,隻聽武皇又道:“不過,張德你要接受教訓,今後如再請客,可要選擇好客人;像杜肅這種好告黑狀的人,可不要再請了!”一時間,張德感激得痛哭失聲,諸大臣見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讒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我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那個告狀的杜肅,在眾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無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剛一落音,這小子便趕緊溜掉了。

武則天去世前自願除去帝號,將皇位傳給兒子中宗李顯,又恢複了唐朝的統治。

楊時虛心求學

楊時是宋朝著名學者,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楊時青少年時,學習不僅勤奮刻苦,而且虛心好學。他虛心求學的美德被人們傳為佳話。

宋朝有兩位著名的理學大師和教育家,即程顥和程頤弟兄倆,他們名震四海。楊時對這兩位理學大師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進士並被授予官職,但他沒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潁昌(現河南許昌縣)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幾年過去了,楊時學成回家,臨別時,對老師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顥望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說道:“我的理學思想由他帶往南方去了!”

又過了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還設了靈位悼念他的老師。不久,他約自己的學友親自到洛陽去拜見程頤老先生。楊時這年已將近不惑之年了。

他們不辭辛苦,風雨無阻地趕路。一天,天上飄著鵝毛大雪,他與學友遊酢一起來到程府,聽家人說程老先生正坐著打瞌睡呢。楊時和遊酢不願打擾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門外,在程府門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靜候。等到程頤醒來,門外的積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幾乎沒過他們的雙膝。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楊時虛心好學,孜孜以求,終於學有所成。他曆任瀏陽、餘杭等地知縣,還任過荊州教授等職。後來,官至右諫議大夫兼國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時,他擔任過工部侍郎和龍圖閣直學士等要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西夏和北宋打了幾年仗,沒得到什麼好處。到了年,西夏國主元昊願意稱臣求和,宋朝答應每年送給西夏一批銀絹、茶葉,北宋的邊境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

範仲淹不但是個軍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是蘇州吳縣人,從小死了父親,因為家裏貧窮,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另嫁到一個姓朱的人家。範仲淹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成長,他住在一個廟宇裏讀書,窮得連三餐飯都吃不上,天天隻得熬點薄粥充饑,但是他仍舊刻苦自學。有時候,讀書到深更半夜,實在倦得張不開眼,就用冷水潑在臉上,等倦意消失了,繼續攻讀。這樣苦讀了五六年,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範仲淹原來在朝廷當諫官,因為看到宰相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膽揭發。這件事觸犯了呂夷簡,呂夷簡反咬一口,說範仲淹交結朋黨,挑撥君臣關係。宋仁宗聽信呂夷簡的話,把範仲淹貶謫到南方,直到西夏戰爭發生以後,才把他調到陝西去。

範仲淹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覺得他的確是個人才。這時候,宋王朝因為內政腐敗,加上在跟遼朝和西夏戰爭中軍費和賠款支出浩大,財政發生恐慌。宋仁宗就把範仲淹從陝西調回京城,派他擔任副宰相。

範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馬上召見,要他提出治國的方案。範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準備一步一步來。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條改革措施,宋仁宗正在改革的興頭上,看了範仲淹的方案,立刻批準在全國推行這十條改革措施。曆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曆新政”。

範仲淹為了推行新政,先跟韓琦、富弼等大臣審查分派到各路擔任監司的人選。有一次,範仲淹在官署裏審查一份監司的名單,發現有貪贓枉法行為的人員,就提起筆來把名字勾去,準備撤換。在他旁邊的富弼看了心裏不忍,就對範仲淹說:“範公呀,你這筆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範仲淹嚴肅地說:“要不讓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富弼聽了這話,心裏頓時亮堂了,佩服範仲淹的見識高明。

範仲淹的新政剛一推行,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汙吏,紛紛鬧了起來,散布謠言,攻擊新政。有些原來就對範仲淹不滿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麵前說壞話,說範仲淹一些人交結朋黨,濫用職權。

宋仁宗看到反對的人多,就動搖起來。範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動要求回到陝西防守邊境,宋仁宗就把他打發走了。範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廢止。

範仲淹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擊,但是他並不因為個人的遭遇感到懊惱。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嶽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諒,修建當地的名勝嶽陽樓,請範仲淹寫篇紀念文章。範仲淹揮筆寫下了《嶽陽樓記》。在那篇著名的文章裏,範仲淹提到,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思想感情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名言一直被後來的人傳誦,而嶽陽樓也由於範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王安石變法“三不怕”

宋仁宗做了年皇帝,雖然也用過像範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並沒有改革的決心,國家越來越衰弱了。他沒有兒子,死後由一個皇族子弟做他的繼承人,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趙頊即位,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時候才歲,是個比較有作為的青年。他看到國家的不景氣情況,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仁宗時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這樣支持過新政的人,也變得暮氣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現狀,一定得找個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邊有個官員叫韓維,常常在神宗麵前談一些很好的見解。神宗稱讚他,他說:“這些意見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說的。”宋神宗雖然沒見過王安石,但是對王安石已經有了一個好印象。現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調到京城來。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讚賞。王安石歲中進士,就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今浙江都縣)當縣官的時候,正逢到那裏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條。每逢青黃不接的季節,窮人的口糧接不上,他就打開官倉,把糧食借給農民,到秋收以後,要他們加上官定的利息償還。這樣做,農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強的重利盤剝,日子比較好過一些。

王安石做了年地方官,名聲越來越大。後來,宋仁宗調他到京城當管理財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萬言書,提出他對改革財政的主張。宋仁宗剛剛廢除範仲淹的新政,一聽到要改革就頭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擱在一邊。王安石知道朝廷沒有改革的決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來,他就趁母親去世的時機,辭職回家。

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見的命令,又聽說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興興應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單獨進宮談話。神宗一見麵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著手?”

王安石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製,建立新的法製開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寫個詳細的改革意見。王安石回家以後,當天晚上就寫了一份意見書,第二天送給神宗。宋神宗認為王安石提出的意見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那時候,朝廷裏名義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雖然不病不老,但是一聽見改革就叫苦連天。王安石知道,跟這批人一起辦不了大事,經過宋神宗批準,任用了一批年輕的官員,並且設立了一個專門製定新法的機構,把變法的權抓了來。這樣一來,他就放開手腳進行改革了。

王安石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問他說:“外麵人都在議論,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人們的輿論,不守祖宗的規矩,你看怎麼辦?”

王安石坦然回答說:“陛下認真處理政事,這就可說是防止天變了。陛下征詢下麵的意見,這就是照顧到輿論了;再說,人們的話也有錯誤的,隻要我們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議論。至於祖宗老規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

王安石堅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並不像他那麼堅決,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年,河北鬧了一次大旱災,一連十個月沒下雨,農民斷了糧食,到處逃荒。宋神宗正為這個發愁,有一個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宋神宗,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職。

宋神宗看了這幅流民圖,隻是長籲短歎,晚上睡不著覺。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也在神宗麵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宋神宗也隻好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東京,到江寧府去休養。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了慧星。這本來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在當時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對朝政提意見。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

王安石沒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到第三年(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回江寧府去了。

韓世忠退金兵

金兵南下,一直趕到明州海邊,一路上不斷遭到百姓組織起來的義軍的襲擊。金將兀術想到長江沿岸還留著宋軍的大批人馬,不敢多留,帶領金兵搶掠了一陣以後,向北方退兵。

年月,兀術帶了萬金兵北撤,到了鎮江附近,就遇到宋軍大將韓世忠的攔擊。韓世忠是主張抗金的將領,他對金兵的侵略暴行,十分氣憤,決心趁金兵北撤的時候,狠狠阻擊。

兀術到了江邊,打聽到韓世忠不放他們過江,就派個使者到宋營下了戰書,要求跟宋軍決戰。韓世忠答應了他們,還跟兀術約定了決戰的日期。那時候,金兵有萬人,但是韓世忠手下宋軍總共才人,雙方兵力相差很大。韓世忠明白,要打贏這個仗,隻有依靠士氣。他跟妻子梁紅玉商量。梁紅玉是個很有見識、又懂武藝的女將。她支持丈夫的計劃,並且要求一起參加戰鬥。韓世忠又召集部將商量,說:“這一帶地勢,要數金山(在鎮江西北)上的龍王廟最險要。估計金人一定會到那兒去偵察。”他派出一名部將帶領兵士到龍王廟設下埋伏。果然不出韓世忠所料,過了一天,就有名金軍將士騎馬上了金山,到龍王廟前察看宋軍動靜。廟裏埋伏的宋兵等到金人靠近,擂響戰鼓,衝殺出來。名金軍將士一見中了埋伏,撥轉馬頭就逃。宋兵追趕上去,抓住了兩名金兵。另外三名伏在馬背上沒命地逃奔,其中一個身穿紅色戰袍、係著玉腰帶的金將,慌裏慌張從馬上摔了下來,又急忙跳上馬背逃走。宋軍審問了俘虜,才知道那個穿紅袍的,就是金軍主帥兀術。

決戰的時刻來到了。雙方在江邊擺開陣勢,展開了一場血戰。韓世忠披掛上陣,他的夫人梁紅玉身穿戎裝,在江心的一艘戰船上擂響戰鼓。將士們見主帥夫人上陣助戰,士氣高漲,紛紛衝殺過去。金兵雖然人馬多,但是,一來軍紀渙散,二來長途行軍,十分疲勞,哪兒敵得過韓世忠手下精兵的襲擊。一場戰鬥下來,金兵被殺傷的多得數不清,連兀術的女婿龍虎大王也被活捉。兀術又派出使者到宋營,情願把從江南搶來的財物全還給宋軍,隻求讓他們渡江,韓世忠不答應。兀術又提出把他帶來的一匹名馬獻給韓世忠,也被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