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術沒法過江,隻好帶著金兵乘船退到黃天蕩(今江蘇南京市東北)。哪裏知道黃天蕩是一條死港,船駛進那裏,找不到出路。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有人獻計說:“這裏原來有一條河道,可以直達建康,隻是現在堵塞不通,如果叫兵士開鑿出來,就可以逃過宋軍的追擊了。”兀術立刻命令金兵開挖河道。金兵人多,挖了一個通宵,就開鑿了一條裏長的水道。兀術趕忙指揮金兵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宋將嶽飛的堵擊,隻好退回到黃天蕩。金兵在黃天蕩被宋軍圍困了天,將士們叫苦連天。這時候,江北的金軍也派兵來接應。兀術想用小船渡江,韓世忠早有準備,他在大船上備好大批帶著鐵索的撓鉤,等金兵的船隻渡江的時候,大船上的宋兵用長鉤把小船鉤住,再用鐵索用力一拉。小船翻了,金兵連人帶船一起沉在江心裏。兀術十分焦急,請求韓世忠上陣對話,苦苦要求韓世忠讓他們渡江。韓世忠說:“你們要過江不難,隻要你們歸還占領的地方,我就放你過江。”
兀術回到金營,跟金將商量對付宋軍的辦法,他愁眉苦臉地說:“宋軍行船好像我們騎馬,來去像飛一樣快,我們怎麼渡得了江?”部下有人說:“現在形勢緊急,隻要懸賞叫人獻計,也許還有希望。”兀術下命令掛出懸賞牌,果然有一個漢奸跑來獻計說:“宋軍的大海船,是靠風帆行駛的,隻要挑個沒風的日子出江,大船就駛不動了。”他還教兀術用火攻的辦法攻擊宋軍。
過了幾天,正遇到個大晴天,江麵上風平浪靜。金兵偷偷登上小船,分批渡江。韓世忠想用大船趕上去攔擊,但是因為沒有風,大船行駛慢,趕不上小船。正在著急的時候,金兵的火箭紛紛射來,射中了宋船的風帆。風帆起了火,整個船隻都燃燒起來,船上的宋軍紛紛落水。韓世忠隻好放棄船隻,乘小船返回鎮江。
兀術擺脫韓世忠的阻擊,帶兵回到建康,搶掠了一陣,準備撤回北方。到了靜安鎮(今江蘇江寧西北),又遭到了嶽飛軍的襲擊,被殺得一敗塗地,狼狽逃竄。嶽飛趕走金兵,收複了建康。
嶽家軍大破金兀術
嶽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嶽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裏生活很困苦。嶽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嶽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嶽飛從了軍。金兵南下的時候,他在東京當小軍官。有一次,他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在黃河邊練兵,忽然對麵來了大股金兵,兵士們都嚇呆了,嶽飛卻不慌不忙地說:“敵人雖然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兵力多少。我們可以趁他們沒準備的時候擊敗他們。”說著,就帶頭衝向敵陣,斬了金軍一名將領。兵士們受到嶽飛的鼓勵,也衝上去,果然把金軍殺得七零八落。
這一來,嶽飛的勇敢出了名。過了幾年,他在宗澤部下當將領。宗澤很器重他,對他說:“像你這樣智勇雙全,即使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但是光靠衝鋒陷陣,畢竟不是常勝的辦法。”他交給嶽飛一份古代的陣圖,說:“你拿這個去好好研究一下。”
嶽飛接過陣圖,向宗澤道謝了,接著說:“按照陣圖作戰,這是兵法的常規。至於靈活運用,隨機應變,還得靠當將領的善於用心。”宗澤聽了,連連點頭,讚賞這個青年將領的見解。
嶽飛跟宗澤一樣,把抗金作為自己的職責。宋高宗即位以後,他就馬上寫了一份奏章,希望高宗能親自率領宋軍北伐,激勵士氣,恢複中原。他還批評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投降派的主張。奏章一上去,宋高宗不但不聽,反而嫌嶽飛小小將官,多管閑事,革了他的軍職。宗澤死後,嶽飛歸東京留守杜充指揮。金兵大舉進攻,杜充逃到建康;金將兀術攻打建康,杜充又可恥地向金軍投降。杜充手下的將士都散了夥,隻有嶽飛的隊伍仍舊堅持在建康附近戰鬥。這回趁兀術北撤的時候,他跟韓世忠配合,把兀術打得大敗。
金兵北撤以後,宋高宗從溫州回到臨安。金朝在中原地區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劉豫,國號大齊,充當金朝的幫凶,騷擾南宋地界。嶽飛率領將士多次打退了金齊聯軍,建立戰功。到他歲的時候,已經從一個普通將領提升到節度使的地位,跟當時的名將韓世忠、劉光世、張浚並駕齊驅了。就在這個時期,他寫了一首傳誦千古的詞《滿江紅》,抒發了他抗金的壯誌豪情。詞的上半首是: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一心恢複中原,他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宋高宗曾經為他造一座住宅,嶽飛推辭了,他說:“敵人還沒消滅,哪裏顧得上家呢?”有人問他說天下什麼時候能夠太平,嶽飛回答說:“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嶽飛平時十分注意練兵。部隊休整的時候,他也帶將士穿著鐵甲衝山坡,跳壕溝,要求像打仗時一樣嚴格。有一次,他兒子嶽雲在騎馬衝山坡的時候,因為戰馬失足,摔倒在地。嶽飛知道了,狠狠責打了嶽雲。別的兵士看到主將對自己的兒子也這樣嚴格,就格外認真操練了。
在嶽家軍裏,軍紀特別嚴。一次,有個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來縛柴草,被嶽飛發現,立刻按軍法嚴辦。嶽家軍行軍經過村子,夜裏都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請他們進屋,沒有人肯進去。嶽家軍中有一個口號,叫做:“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嶽飛對待將士要求十分嚴格,又關心愛護。兵士生病,他常常親自替他們調藥;部下將領出征的時候,他就叫妻子嶽夫人慰問他們的家屬;將士在戰爭中陣亡,就撫育他們的子女;上級賞給他的財物,一概分配給將士,自己家裏絲毫不留。
經過這樣的訓練和照顧,嶽家軍將士士氣旺盛,作戰勇猛。嶽飛在作戰之前,總是先召集領將,一起商量作戰方案,然後才出戰。所以打起仗來,每戰必勝,從沒有打過敗仗。金軍將士見到嶽家軍,沒有一個不害怕,他們中間流傳著一句話:“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南宋有嶽飛、韓世忠等一批名將,再加上各地百姓組織的義軍的配合,要打退金兵本來是有條件的。但是宋高宗不顧嶽飛等人反對,一味向金朝屈辱求和,年,竟向金朝稱臣,每年進貢銀萬兩,絹萬匹;金朝把陝西、河南一帶土地“償還”南宋。
年月,金朝又撕毀和約,發動全國精銳部隊,以兀術為統帥,分四路大舉進攻。不到一個月,根據和議還給南宋的土地,全被金軍奪去。南宋王朝麵臨覆滅的危險。宋高宗這才不得不下詔書,要各路宋軍抵抗。
嶽飛得到這個命令,立刻一麵派部將王貴、牛皋、楊再興等分路出兵,一麵派人到河北跟義軍首領梁興聯絡,要他率領義軍在河東、河北包抄敵人後方。嶽飛坐鎮在郾城指揮。
過了幾天,幾路人馬紛紛告捷,先後收複了潁昌(今河南許昌東)、陳州(今河南淮陽)和鄭州。金軍統帥兀術在東京聽到嶽飛進兵,大為恐慌,連忙召集部下將領一起商量對策。大家紛紛議論,說宋朝別的將帥還容易對付,就是嶽家軍攻勢難擋。但是既然來了,隻好集中全力,跟嶽家軍拚一下。接著兀術就和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帶大軍進攻郾城。
兀術大軍來到郾城,宋金雙方都擺開戰場。嶽飛先派他兒子嶽雲領著一支精銳騎兵打先鋒,他對嶽雲說:“這次出戰,隻能打勝仗,如果不能打勝,回來就先砍你的頭!”嶽雲答應了一聲,就帶頭衝上陣去,奮勇拚殺。宋軍隨著嶽雲,殺得金兵丟下了遍野的屍首。
兀術敗了一陣,就調用他的“鐵浮圖”進攻。“鐵浮圖”是經過兀術專門訓練的一支騎兵,這支人馬都披上厚厚的鐵甲,以三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衝鋒;又用兩支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叫做“拐子馬”。
嶽飛看準了拐子馬的弱點,命令將士上陣時候,帶著刀斧。等敵人衝來,彎著身子,專砍馬腳。馬砍倒了,金兵跌下馬來,嶽飛就命令兵士出擊,把鐵浮圖、拐子馬打得落花流水。兀術聽到這消息,哭得挺傷心,說:自從起兵以來,全靠拐子馬打勝仗,這下全完了。但他不肯認輸,過了幾天,又親自率領萬大軍進攻宋軍。嶽飛部將楊再興帶領名騎兵在前哨巡視,見到金兵,立即投入戰鬥,殺傷敵人兩千多人。楊再興也中箭犧牲。宋將張憲從後麵趕上,殺散金兵,兀術才不得不逃走。
兀術在郾城失敗,又改攻潁昌。嶽飛早料到這一著,派嶽雲帶兵救援潁昌。嶽雲帶領騎兵往來衝殺,金兵竟沒人能抵擋。後來宋軍步兵和義軍分左右兩翼包圍,金兵又打了個大敗仗。
這時候,由梁興率領的太行山義軍和黃河兩岸的各路義軍,也紛紛響應。他們打起嶽家軍的旗幟,到處打擊金軍,截斷金軍的運糧線。金兵看了嚇得心驚膽戰。
嶽家軍節節勝利,一直打到距離東京隻有裏的朱仙鎮。河北的義軍聽到嶽家軍打到朱仙鎮,都歡欣鼓舞,渡過黃河來同嶽家軍會合。老百姓用牛車拉著糧食慰勞嶽家軍,有的還頂著香盆來歡迎,個個興奮得直流眼淚。嶽飛眼看這個勝利的形勢,也止不住心裏的興奮。他鼓勵部下說:“大家努力殺敵吧。等我們直搗黃龍府的時候,再跟各路弟兄痛痛快快喝酒慶祝勝利吧!”
遺臭萬年的賣國賊秦檜
嶽飛在朱仙鎮大捷,逼近東京。兀術眼看在東京呆不下去,決定渡過黃河北撤。當他帶著金兵離開東京的時候,有個書生攔住他的馬說:“大王別走了。嶽少保馬上會撤兵。東京一定沒事兒。”
兀術很奇怪,問那個書生說:“嶽飛用五百騎兵打敗我們十萬大軍,百姓日夜盼他們打過來,東京還能守得住?”
那個書生說:“朝廷裏有權臣,大將要在外麵立功,是不可能的。依我看,嶽少保自己性命難保,哪兒還談得上立功?”
兀術聽了,恍然大悟,馬上撥轉馬頭,帶兵回到東京。那個書生說的那個“權臣”,就是南宋朝廷的宰相秦檜。
秦檜本來是北宋時期的大臣。當宋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兵俘虜到北方去的時候,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也跟隨他們一起被俘到金京。秦檜在金太宗麵前,低聲下氣,百依百順。金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就把他派到大將撻懶部下當軍事參謀。
這時候,金朝發現南宋抗金力量越來越強大,又有嶽飛、韓世忠等大將堅決主張抗戰,不好對付,就決定把秦檜放回南方充當內奸。年,撻懶攻打楚州(今江蘇淮安)的時候,把秦檜和他的妻子放回南宋。
秦檜來到越州宋高宗的行宮求見,天花亂墜地編造了一通謊話,說他在楚州怎樣殺死敵人的看守,怎樣奪了一條船逃出來。當時就有不少大臣懷疑,楚州到這兒路遠迢迢,秦檜越過金兵防線逃回來,難道金兵沒有追捕?再說,即使敵人防備不嚴,讓他偷跑了,一定十分匆忙,又怎能帶著王氏一起走?
但是,當時的宰相範宗尹跟秦檜是老朋友,竭力在高宗麵前幫秦檜說話,並且說秦檜是個既可靠又能幹的人才。宋高宗本來日思夜想要跟金朝講和,聽說秦檜從金朝回來,熟悉金朝內情,立刻召見秦檜。
秦檜第一次朝見高宗,就勸高宗跟金人講和,還送上了代朝廷起草的一份求和信。宋高宗接見秦檜之後,覺得秦檜的主張很合他口味。他對大臣們說:“秦檜比誰都忠。有了他,我高興得晚上也睡不著覺呢。”他立刻任命秦檜做禮部尚書,過了三個月,又提升他當副宰相;再過半年,秦檜就成為宰相兼樞密使,掌握了南宋軍政大權。
秦檜當了宰相之後,就幹起賣國求和的勾當來。因為遭到許多朝臣的激烈反對,曾經被罷免了宰相職位。但是昏庸的宋高宗還是把秦檜當做心腹看待,過了幾年,又重新任秦檜為宰相。秦檜利用他的權力和地位,勾結金朝,千方百計破壞抗金將領的活動。這回聽到嶽飛連戰連勝,準備直搗黃龍府,大起恐慌。因為金朝是他的後台,金朝一敗,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腳。於是,他就唆使宋高宗發出命令,要嶽飛從前線撤兵。嶽飛突然接到宋高宗的撤兵命令,弄得莫名其妙。他派人送奏章給高宗說:金兵已經喪盡士氣,我軍士氣高漲,勝利就在眼前,時機不能錯過。他請求高宗取消撤兵命令,允許他繼續進軍。
秦檜接到嶽飛奏章,又想了一個惡毒的手段,先命令張俊、劉光世等大將的人馬從淮北前線撤兵,然後對高宗說,嶽飛的軍隊在中原已經成為孤軍,不能再留,叫宋高宗發出緊急金牌,叫嶽飛撤軍。嶽飛在前線等待高宗的進軍詔令,沒想到接到的卻是朝廷催促退兵的緊急金牌。嶽飛接到第一道金牌,正在猶豫,送金牌的快馬又到了。從早到晚,快馬一個接一個,一連接到道金牌。嶽飛知道要改變高宗的決定已經沒有希望,氣憤得淚流滿麵,說:“想不到我十年來的努力,一下子全給毀了。”
嶽飛要從朱仙鎮退兵的消息一傳出去,附近的百姓十分震驚,紛紛聚集在街頭。他們攔住嶽飛的馬,哭泣著說:“我們頂著香盆,運著糧草,迎接官軍,這是金人都知道的事。現在相公要回去,我們隻有死路一條了。”嶽飛看到這個情景,也禁不住流下眼淚,他叫左右兵士拿出高宗的詔書來給大家看,說:“朝廷下了緊急金牌,我不能擅自做主留在這裏啊!”百姓們見留不住嶽飛,都放聲痛哭;兵士們也個個心酸,掩著臉哭。整個朱仙鎮響起一片哭聲。
嶽飛心裏不忍,宣布暫緩天撤兵,讓願意跟隨他們的百姓一起走。過了天,嶽家軍開始撤兵的時候,當地百姓成群結隊隨軍南遷。後來,嶽飛奏請朝廷,把這些百姓安置在南方安家墾荒。
兀術打聽到嶽家軍已走,馬上重整旗鼓,向南進攻。本來被嶽飛收複的河南許多州縣,一下子又丟失得精光。秦檜和宋高宗決心向金朝求和。他們恐怕受嶽飛、韓世忠等人的阻撓,把他們召回京城,讓韓世忠做樞密使,嶽飛做樞密副使,名義上是提升,實際上是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秦檜奪了嶽飛的兵權,就派人向金朝求和。年月,金朝派使者到臨安,談判議和條件。談判結果:宋、金之間,東麵以淮河為界,西麵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每年向金朝進貢銀絹各萬。曆史上把這次屈辱投降的和約叫做“紹興議和”(紹興是高宗的年號)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當韓侂胄北伐的時候,金朝內部也已經十分腐敗。北方的蒙古族趁這個時機強大起來。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集會,公推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並且給他上了一個稱號,叫成吉思汗。
鐵木真本來是蒙古族孛兒隻斤部酋長也速該的兒子。他幼年的時候,金王朝統治者對蒙古族人民實行殘酷統治,各部落之間也互相打冤家,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苦難。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殺害的。
鐵木真歲那年,也速該把鐵木真帶到一個朋友家訂親。他把鐵木真留在朋友家裏獨自回家,趕了一段路,肚子餓得慌,想找點東西吃,正好看見有一批塔塔兒部人在草原上舉行宴會。他下馬走進人群,按照當地風俗,參加了塔塔兒人的宴會。
塔塔兒部和孛兒隻斤部打過冤家。也速該沒想到這一層,塔塔兒部卻有人認出了也速該,偷偷地在也速該吃的食物裏放了毒藥。也速該在離開宴會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支不住,才想到剛才在宴會上中了毒,但是懊悔也來不及了。他熬著疼痛趕回家裏,就咽了氣。
也速該一死,孛兒隻斤部失掉了首領,都散了夥。原來歸附也速該的泰亦赤部也脫離了他們,還帶走了不少也速該的奴隸和牲畜。鐵木真的家境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泰亦赤部的首領怕鐵木真長大起來向他們報仇,就帶領人馬捉拿鐵木真,想把他殺害。鐵木真得到消息,連忙逃到一座森林裏。
鐵木真在森林裏躲了九天九夜,沒吃沒喝,忍不住饑餓,走了出來。他一出森林,就被泰亦赤人抓住了。泰亦赤人給他戴上木枷,帶到各個營帳裏去示眾。有一天,泰亦赤部的首領和百姓都在斡難河邊舉行宴會,隻留了一個年輕的看守監視他。鐵木真趁看守不防備,舉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來。
以後,鐵木真和他的母親、弟妹又躲進深山裏,靠捉土撥鼠、野鼠當飯吃,日子過得更艱苦了。
年輕的鐵木真為了恢複父親的事業,想盡辦法,漸漸把他們部落失散的親屬和百姓聚集攏來。他在跟別的部落的戰鬥中打了勝仗,力量漸漸壯大起來。
鐵木真跟另一個部落的首領劄木合是朋友。他倆常常白天在樹蔭下舉行宴會,晚間睡在一起,要好得像自己兄弟一樣。但是,後來鐵木真力量強大了,劄木合部下有人投奔鐵木真,劄木合很不高興。有一次,劄木合的弟弟搶奪鐵木真的馬群,被鐵木真部下殺了,雙方發生了衝突。劄木合集合了他統治的部一共萬人馬攻打鐵木真。
年鐵木真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後,開始了統一漠北的漫漫征程。重要的戰役有:十三翼之戰、攻打塔塔兒、闊亦田決戰、消滅王罕、消滅乃蠻部等。至年,漠北基本統一。
鐵木真也不肯示弱,把部下的萬人馬分成支隊伍,抵抗劄木合的進攻。雙方在斡難河邊的草原上展開了一場大戰,鐵木真抵擋不住,敗退了。劄木合把抓住的戰俘成批殺害。這件事引起劄木合部下的不滿,紛紛脫離劄木合投奔鐵木真,鐵木真雖然打了敗仗,實力反而更壯大了。
鐵木真沒有忘記殺害他父親的仇人塔塔兒部首領蔑古真。沒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顏襄約鐵木真配合進攻塔塔兒部。鐵木真認為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就和金兵一起夾擊塔塔兒部,把塔塔兒部打得全軍覆沒,俘獲了大批人口和牲畜、輜重。
金王朝認為鐵木真立了功勞,封他做前鋒司令官。
以後,鐵木真又經過幾次戰鬥,陸續消滅了蒙古高原好幾個部落,終於統一了全蒙古。他被蒙古各部首領推舉當了大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即位以後,建立了軍事和政治製度,使用了蒙古文字,使蒙古成了一個強大的汗國。但是金朝還把蒙古當作它的附屬國,要成吉思汗向他們進貢。成吉思汗立誌要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金哀宗死後,太子完顏永濟即位,派使者到蒙古下詔書,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成吉思汗問使者新皇帝是誰,使者告訴他是永濟。成吉思汗輕蔑地吐了一口唾沫,說:“我原來以為中原主人是天上人做的,像這種庸碌無能的人也配做皇帝?”說罷,就把金朝的使者丟在一邊,自己上馬走了。打那以後,成吉思汗就跟金朝決裂了。
年,成吉思汗決心大舉進攻金朝。他登上高山對天祈禱,說;“金朝皇帝殺害我的祖先俺巴孩,請允許我報這個仇吧!”接著,他就選了名精銳騎兵南下。金將胡少虎帶了萬金兵抵抗,被蒙古軍打得一敗塗地。過了兩年,蒙古兵又打進居庸關,圍攻金朝的中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四個兒子分兵幾路,在河北廣大平原上橫衝直撞,所向無敵。這時候,金朝內部十分混亂,金主完顏永濟被殺,新即位的金宣宗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求和,獻出大批金帛,把公主嫁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才撤兵回去。
成吉思汗打敗了金朝,兵力更強大了。年,有一支蒙古商隊受成吉思汗派遣到西方去,經過花剌子模(在今裏海東,鹹海西),被當地的守將殺害。成吉思汗親自率領萬蒙古大軍攻打花剌子模,接著,又向西攻打,占領了現在的中亞細亞各國,前鋒一直打到現在的歐洲東部和伊朗北部,才帶兵回國。
成吉思汗帶兵西征的時侯,曾經要西夏發兵幫助,西夏不但拒絕出兵,而且和金朝結了同盟。成吉思汗回來以後就決心滅掉西夏。在圍攻西夏京城的最後時刻,他自己卻得了重病。他知道好不起來,就在病床上對部下將領說:“我們攻打金朝,要向宋朝借路。宋朝和金朝冤仇很深,一定會答應我們。”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窩闊台接替他做大汗。窩闊台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向南宋借路,包圍金朝京城開封。年,蒙古軍攻破開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又聯合南宋圍攻蔡州。
金哀宗派使者向宋理宗(宋寧宗的繼子,名叫趙昀)求和,說:“金朝被滅,下一步就挨到宋國了;如果跟我們聯合,對金、宋兩國都有好處。”宋理宗沒有理睬他,金哀宗走投無路,隻好自殺。年,金朝在蒙、宋兩軍夾攻下滅亡。
千古傳頌正氣歌
元兵乘勝南下,進逼臨安。四歲的皇帝趙顯,隻是掛個名的。他祖母謝太後和大臣們一商量,趕緊下詔書要各地將領帶兵援救朝廷。詔書發到各地,響應的人很少。隻有贛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鍾祥)守將張世傑兩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從小愛讀曆史上忠臣烈士的傳記,立誌要向他們學習。二十歲那年,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裏寫了他的救國主張,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後,馬上發現賈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禍國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軍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勸宋理宗放棄臨安逃跑,文天祥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殺掉董宋臣,免得動搖民心。為了這件事,他反被撤了職。後來,他回到臨安擔任起草詔書的工作,又因為得罪賈似道,在他三十七歲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滅亡的危急時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擔任贛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準備趕到臨安去。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去抵抗,好比趕著羊群去跟猛虎鬥,明擺著要失敗,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何嚐不知道。但是國家養兵多年,現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難出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但願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種種阻撓,帶兵到了臨安。右丞相陳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蘇蘇州)防守。這時候,元朝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三路進攻臨安。其中一路從建康出發,越過平江,直取獨鬆關(今浙江餘杭)。陳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獨鬆關。文天祥剛離開平江,獨鬆關已經被元軍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臨安,跟郢州來的將領張世傑商量,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拚個死戰。但是膽小的陳宜中說什麼也不同意。
伯顏帶兵到了離臨安隻有三十裏的皋亭山(在今杭州東北)。朝廷裏一些沒有骨氣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夢炎都溜走了。謝太後和陳宜中驚慌失措,趕緊派了一名官員帶著國璽和求降表到伯顏大營求和。
伯顏指定要南宋丞相親自去談判。陳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營去,逃往南方去了;張世傑不願投降,氣得帶兵乘上海船出海。謝太後沒辦法,隻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陳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顏大營去談判投降。
文天祥答應到元營去,但是他心裏另有打算。他帶著大臣吳堅、賈餘慶等到了元營,見了伯顏,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嚴正地責問伯顏說:“你們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還是存心消滅我朝?”伯顏說:“我們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並不是要消滅宋朝。”文天祥說:“既然是這樣,那麼請你們立刻把軍隊撤退到平江或者嘉興。如果你們硬要消滅我朝,南方軍民一定跟你們打到底,對你們未必有好處。”伯顏把臉一沉,用威脅的口氣說:“你們再不老實投降,隻怕饒不得你們。”文天祥也氣憤地說:“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現在國家危急,我已經準備好拚一死報答國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聲音,莊嚴的語言,把伯顏的威脅頂了回去。周圍的元將個個嚇得驚奇失色。
雙方會見之後,伯顏傳出話來,讓別的使者先回臨安去跟謝太後商量,卻把文天祥留下來。文天祥知道伯顏不懷好意,向伯顏抗議。伯顏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您別發火。兩國和議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隨同文天祥到元營的吳堅、賈餘慶回到臨安,把文天祥拒絕投降的事回奏謝太後。謝太後一心投降,改任賈餘慶做右丞相,到元營去求降。伯顏接受降表後,再請文天祥進營帳,告訴他朝廷已另外派人來投降。文天祥氣得把賈餘慶痛罵一頓,但是投降的事已無法挽回了。
公元年,伯顏帶兵占領臨安。謝太後和趙顯出宮投降,元軍把趙顯當作俘虜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慮怎樣從敵人手裏逃脫。路過鎮江的時候,他和幾個隨從人員商量好,瞅元軍沒防備,逃出了元營,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將苗再成聽到文丞相到來,十分高興,打開城門迎接。苗再成從文天祥那裏知道臨安已經陷落,表示願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東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興,哪兒知道守揚州的宋軍主帥李庭芝聽信謠言,以為文天祥已經投降,是元軍派到真州去的內奸命令苗再成把他殺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這樣的人,但是又不敢違抗李庭芝的命令,隻好把文天祥騙出真州城外,把揚州的來文給他看了,叫文天祥趕快離開。
文天祥沒辦法,又帶著隨從連夜趕到揚州。第二天天沒亮,到了揚州城下,等候開門進城。城門邊一些等著進城的人坐著沒事都在閑談。文天祥一聽,知道揚州正在懸賞緝拿他,不能進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個人為了免得被緝拿,改名換姓,化了裝,專揀僻靜的小路走,想往東到海邊去,找船向南轉移。
十幾個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隊元朝的騎兵趕了上來。他們躲進一座土圍子裏,幸虧沒被元兵發現。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曆盡千難萬險,終於在農民的幫助下,從海口乘船到了溫州。在那兒,他得到張世傑和陳宜中在福州擁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決定到福州去。
元軍攻下厓山以後,張弘範召集將領,舉行慶功宴會,把文天祥請來。宴會席上,張弘範對文天祥說:“現在宋朝滅亡,丞相已經盡到最後一片忠心。隻要您回心轉意,歸順我們大元皇上,還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文天祥含著眼淚說:“國破家亡,我身為宋朝大臣,沒能夠挽回局勢,死了還有罪孽,怎麼還能貪圖活命呢。”張弘範一再勸降,沒有結果,隻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過了半年,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王朝下令把他送到上等的驛館裏,用美酒好菜招待他。過了幾天,元朝丞相博羅派投降官員留夢炎去勸降。文天祥對這個叛徒早已深惡痛絕,現在見他居然老著臉皮來勸降,更是火冒三丈。沒等留夢炎開口,就一頓痛罵,把留夢炎罵得抬不起頭,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對文天祥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戴上腳鐐手銬,過著囚徒的生活。過了一個月,博羅把文天祥提到元朝的樞密院,親自審問。
天文祥被兵士押著,來到樞密院大堂,隻見博羅滿臉凶相,坐在上麵。文天祥正眼也不看,昂起頭,挺直腰杆走上前去。左右兵士吆喝他跪下,被文天祥拒絕了。博羅惱羞成怒,喝令左右動手。兵士們把文天祥拉的拉,推的推,將文天祥按倒在地上。博羅說:“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文天祥坦然說:“從古以來,國家有興有亡,做大臣的被滅被殺的,哪一個朝代沒有?我是宋朝的臣子,現在既然已經失敗,隻求早死。”博羅怕審問出現僵局,想緩和一下空氣,就說:“自從盤古到現在,有幾個帝王,你倒說來聽聽。”文天祥哼了一聲,說:“一部十七史,從哪裏說起?我今天不是到這裏來應考,哪有心思跟你們閑扯。”博羅被文天祥搶白幾句,討個沒趣,就無理取鬧地責問文天祥為什麼丟了臨安逃走,為什麼要另立二王。文天祥一條條據理駁斥,最後,他慷慨激昂地說:“我文天祥今天落在你的手裏,早就準備一死,何必再嚕蘇!”
文天祥被俘後關押於此,直至就義。
博羅氣得吹胡子瞪眼睛,喝令把文天祥押回兵馬司。他想殺掉文天祥。但是元世祖恐怕殺了文天祥,民心不服,不同意把他殺害。
文天祥被關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濕。遇到雨天,屋麵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麵上發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灶,有陳年的穀倉,發出陣陣煙火氣、黴氣,再加上廁所裏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
文天祥被關在這間牢房裏,惡劣的環境隻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誌。他相信,隻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勝一切惡劣的環境。
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他在那首詩裏,舉了曆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為這都是正氣的表現。他在詩中寫道: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然塞蒼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領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後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
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裏押出來,帶到宮裏。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隻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麼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複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後,也不甘心。”說著,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麼樣?”
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麼樣?”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隻求一死,別的沒有什麼可說了。”
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這一天,北風怒號,陰雲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隻見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麵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他朝著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斬官說:“我的事結束了。”
年月,這位歲的民族英雄終於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而且精通天文及兵法。他聰明好學,少時學習頗勤奮刻苦;他為人正直、善良、忠厚,對元朝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朝政的腐敗非常痛恨;他得知朱元璋舉義旗反元朝統治的消息,興奮不已,立即離開家鄉投奔農民起義軍。因他學識廣博,尤其精通兵法,很受朱元璋器重,後來他就成了朱元璋反元的骨幹,輔佐這個起義軍領袖推翻元朝,創建了大明朝。
據文獻記載,劉基年輕時,一次外出,由家鄉青田(今浙江省青田縣)來到杭州。在家鄉時他早就聽說,杭州有一個賣蜜柑的商人,善於研究水果保鮮和管理,到了冬天,他賣的蜜柑表皮照樣黃澄澄的,看上去十分鮮美,很招人喜愛。冬天,水果就少了,大多水分跑掉變得枯幹,可惟有這位水果商人到了第二年夏天,仍然買賣興隆,人們從他這裏爭先買走黃燦燦的大蜜柑。
劉基對人們的傳言越想越懷疑。大酷暑天,會有這麼鮮活的蜜柑?他想弄個明白,也很想親口嚐嚐。一天,他找到了這位水果商。到那攤位一看,果然不錯,人們正在爭先恐後地購買。他也擠著買幾個,走到旁邊,迫不急待拿出一個,剝開皮,一看,裏麵就像破棉絮一樣,哪裏還能吃?一點兒鮮甜味也沒有。劉基很生氣,拿著剝開的蜜柑,走到水果商跟前責問他:“老先生,你賣的蜜柑是讓人吃的呢,還是供擺著的呀?你這不是騙人嗎?不能吃還拿出來賣?這麼做,也太過分了吧!”
沒想到,那位水果商聽了劉基的話,毫不介意。劉基是那麼生氣,他卻麵帶幾分笑,不慌不忙對劉基說:“這位客官,您別生氣。不瞞您說,我賣這個蜜柑有好幾年了,為的是養家糊口。再者,我賣,您買,這是自由買賣,我沒非要您買啊。我賣這蜜柑,買的人也很多,就您來找我。您要是明眼人,就來管管這混賬世道,您睜眼瞅瞅,真正搞欺騙的人不是我,而是那些有權有勢的。他們威風凜凜的樣子,在家坐著虎皮椅,出門坐大轎,或是騎著高頭大馬,頭戴烏紗,身著錦袍。看上去,一個個人模人樣,實則,他們整日幹什麼實事啦?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下邊官吏為非作歹,社會盜賊四起……那樣相貌堂堂的不是白坐著高位、享受豐厚的待遇嗎?這些人,單從外表看,住高房,騎大馬,吃美宴,喝美酒,誰人不羨慕?可實際,他們是大盜賊,跟我賣的蜜柑一樣,外表似金玉,裏邊是破敗絮。那麼,您這位客官,不去問問那些人,為何單單查問我呢?”
劉基聽了這席話,原來的氣漸漸地消了,轉而漸漸地理解了這位水果商人。他一時說不出什麼話,隻是若有所思地點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