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深明大義的馬皇後(1 / 3)

曆代開國皇帝大多有同甘苦、賢慧能幹的妻子。最典型的要算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馬皇後跟隨朱元璋征南逐北,郭子興為首領時,曾懷疑朱元璋對自己不忠,馬皇後請求郭子興的妻子,要她幫忙解釋下。一次正逢饑荒,朱元璋又被郭子興懷疑,沒有東西吃,馬氏偷偷烙了一張餅,揣在懷裏給朱元璋送去,熱餅在懷中烤焦了肌膚,疼得她一頭大汗。朱元璋即位多年後,還時常想起馬皇後當年從懷裏掏出熱餅的情景。在軍中,馬氏率領將士的妻子們跟隨大軍,在短暫的休息時還為士兵們縫製衣鞋,後來又將宮中的錢財用來犒勞軍士。

馬氏不僅具備婦女善良、賢淑的品質,還具有高於朱元璋的文化修養,好讀書史,朱在軍中的簽記都由馬氏掌管。馬氏還告誡朱元璋,平定天下一定不要殺人。

攻克元大都時,沒收了元宮中很多的寶物。馬皇後見到這些寶物,寓意深長地問朱元璋:“元有這些東西而不能免於滅亡,看來還得擁有其他的寶貝才行啊?”朱元璋答:“我知道皇後指的是得賢為寶”。馬皇後拜謝,說:“如陛下所說,我與陛下一起經曆貧賤的生活,到了今天。就怕因為生活過的太奢侈引起大的變故啊,一定要找到賢人一起治理天下啊。”

馬皇後深明大義,始終堅持得賢為寶的觀念,在行動中也不遺餘力地維護她所認定的觀念。一次,名儒宋濂因涉嫌與孫子的罪有關聯而被捕。明初法令嚴酷,稍觸犯法令便大罪相加,因此宋濂被判死刑。馬皇後得知此案,認為宋濂是當今碩儒,又是朱元璋的老師,一定要保護宋先生。不料朱元璋根本不聽,一意要將宋濂付之死刑。馬皇後見朱元璋如此輕易地丟棄一位有經世濟國之才的學者,去標明自己執法無情,實在太令人悲哀了。在進餐時,馬皇後酒肉不沾,朱元璋問她為什麼,馬皇後答道:“我在替宋先生積德呢。”惻隱之情襲上朱元璋心頭,他把筷子一投站了起來。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

馬皇後以德立足於宮中,除天生一頭美發外,對服飾無所求,娛樂更是不屑於介入。皇帝曾攜宮嬪、諸王一同遊濯龍苑,大家發現皇後不在場,便請皇帝派人叫馬皇後來。皇帝笑著說:“她不喜歡熱鬧,來了也不開心。”對於一般皇後來說,不被召幸遊玩,便意味著遭到冷遇,然而馬皇後卻一點也不在意。皇帝遇到繁雜的政務,離不清頭緒時,經常想到馬皇後,馬皇後也不負於皇帝的重視。

馬皇後先於朱元璋死去,朱元璋慟哭,不再立皇後。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從他侄兒手裏奪得了皇位,有一件事總使他心裏不大踏實。皇宮大火撲滅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麼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

京裏傳說紛紛,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裏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裏逃出城外去了;別的地方傳來的消息更離奇,說建文帝到了什麼什麼地方,後來還做了和尚,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萬一他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豈不可怕。為了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開宣布,就借口說是求神仙。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那時候,我國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發展起來。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揚國威,跟外國人做點生意,采購一些珠寶,順便探聽一下建文帝的下落,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樣,他就決定派一支隊伍,出使國外。讓誰來帶這支隊伍呢?當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隨他多年的宦官鄭和,倒是個挺合適的人選。

年月,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叫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陸,而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大船,這種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在當時是少見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鄭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著又到爪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裏、錫蘭等國家。他帶著大批金銀財物,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許多國家見鄭和帶那麼大的船隊,態度友好,並不是來威嚇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他。

鄭和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國。西洋各國國王趁鄭和回國,也都派了使者帶著禮物跟著他一起回訪。在出使的路上,雖然遇到幾次驚濤駭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船隊從沒出過事。隻是在船隊回國、經過舊港的時候,卻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舊港地方有個海盜頭目,名叫陳祖義。他占據了一個海島,糾集了一支海盜隊伍,專門搶劫過往客商的財物。這回聽到鄭和船隊帶著大批寶物經過,分外眼紅,就和同夥計議,表麵上準備迎接,趁鄭和不防備,就動手搶劫。

榜葛剌,是鄭和每次遠航時必經之地,與明朝往來密切。在古代中國,人們把龍、鳳凰、麒麟等作為祥瑞動物,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後來有人把熱帶地方的長頸鹿也稱為麒麟。

這個計謀被當地人施進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隊告訴了鄭和。鄭和心想,我手下有二萬兵士,還怕你小小海盜?既然你要來偷襲,就非得給你點教訓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開,在舊港港口停泊下來。命令船上的兵士準備好火藥、刀槍,嚴陣以待。

夜深的時候,海麵上風平浪靜,陳祖義帶領一群海盜乘著幾十艘小船直駛港口,準備偷襲。隻聽到鄭和坐船上一聲火炮響,周圍的大船都駛攏來,把陳祖義的海盜船圍住。明軍人多勢大,早有準備,把陳祖義殺得大敗。大船上的兵士丟下火把,把海盜船燒著了。陳祖義想逃也逃不了,隻好乖乖地當了俘虜。

鄭和把陳祖義捆綁了起來,押回中國。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獻上了俘虜。各國的使者也會見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貴的禮物。明成祖見鄭和把出使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高興得眉開眼笑。

後來,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確實是死了,沒有必要再去尋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國家的威望,又能促進跟西洋各國的貿易往來,好處很多。所以打那以後,一次又一次派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

從年到年的將近三十年裏,鄭和出海七次,前前後後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在今索馬裏的摩加迪沙一帶)。到鄭和第六次出使回國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到一年也死了。繼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個**歲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後和三個老臣掌權。大臣們認為鄭和出使七次,國家花費太大,到國外航行的事業就停了下來。

於謙“隻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囑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鬆。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於謙見了,在下麵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複命去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和於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於謙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於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於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消息傳到北京,太後和皇後急得哭哭啼啼,從宮裏內庫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偷偷派太監帶著財寶去尋找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結果,當然是毫無希望。

從土木堡逃出來的傷兵,斷了手的,缺了腿的,陸續在北京街道出現了。京城裏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樣。再說,京城裏留下的人馬不多,瓦剌軍來了怎麼抵擋呢?

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就是代理皇帝的職權),並且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瓦剌。大臣們七嘴八舌,不知怎麼辦才好。大臣徐有貞說:“瓦剌兵強,怎麼也抵擋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將遭到大難、不如逃到南方去,暫時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於謙神情嚴肅地向皇太後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的,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

於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太後決定叫於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遠大的誌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汙成風,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隻有於謙從來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甩動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隻有清風。”他還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態度,詩的後麵兩句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閭閻就是裏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因為於謙剛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黨誣告於謙,把於謙打進監牢,還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員和百姓聽到於謙被誣陷的消息,成千上萬的人聯名向明英宗請願,要求釋放於謙。王振一夥一看眾怒難犯,又抓不住於謙什麼把柄,隻好釋放了於謙,恢複了他的原職;後來,又被調到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這一回,在京城麵臨危急的時刻,於謙毅然擔負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麵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麵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