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問郭隗說:“燕國版圖小,人口少,被齊國攻下八座城,匈奴又想侵占樓煩,拙劣的我繼承帝王大位,恐怕使國家招致危亡,要想讓國家生存下去是不是另有辦法?”
郭隗說:“有的,隻怕你不能采納。”
燕昭王離開自己的座位洗耳恭聽。郭隗說:“帝的大臣,名義上是臣,其實是當老師;王的大臣,名義上是部下,其實是朋友;霸的大臣,名義上是部下,其實是貴客;那些行將危亡的國家的大臣,在名義上是大臣,其實國君把他們當俘虜看待。現在你將東麵而王,用一種很傲慢的態度去求才,那麼那些隻配當差的人將應召而至;如果你南麵而王,能夠以賓主的大禮去求取人才,那麼那些真有資格做大臣的人才將要應命而來;如果西麵而王,用平等的禮節,采用不仗權勢的態度求取人才,那麼,能夠做朋友的人就會相約而至。如果北麵而王,采用謙虛謹慎的態度去求取人才,那麼有資格做師傅的人才就會應命而至。能夠這樣,進一步可以王天下,退一步也可以霸天下,隻待你去選擇了。”
燕昭王說:“我願意這樣,隻是沒有老師指點。”
郭隗說:“你如果真的要振興國家,我請求替天下的士人打開一條效忠的路。”於是燕王常請郭隗坐南麵。三年後,蘇秦聽到了,從周來到燕國;鄭衍得到消息,從齊國來到燕國;樂毅聽到了,從趙國來到燕國;屈景聽到了,從楚國來到燕國。這四個人的到來使力量單薄的燕國並吞了強大的齊國。燕和齊並不是勢均力敵的國家,為什麼燕能並吞齊,主要是靠那四位謀士的力量。如同《詩經》上說:“有了那麼多人才,文王的天下才能太平。”
領袖常懷憂懼之心
楚莊王既降服了鄭伯,又擊敗晉國軍隊,而將軍子重卻多次說他不對。楚莊王得勝歸來,經過申侯的食邑,申侯請莊王吃飯。太陽已經在中天,而楚莊王仍然不吃飯,申侯請求莊王原諒,莊王歎息著說:“我聽說,某位領袖英明,而旁邊又有人指點,他就可以王天下;某位領袖具備普通才智,而旁邊又有人指點,他可以霸天下;某位領袖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們還不如他,這一定要亡國。我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們還不如我,我擔憂國家麵臨著滅亡的危險。並且世上不會沒有聖人,而國家也不會沒有賢人;天下有了賢人,唯獨我得不到,縱然我可以生存下去,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用武力降服了大國,以仁義使諸侯順從,還憂慮自己不具備聖賢的才智,自己恨自己無才無德,想得到一個賢才幫助自己,忘記了吃飯,這樣的人可以算是英明的領袖了。
領袖三憂
英明的領袖有三件擔擾的事:一是自己高高在上,而擔心聽不到別人的批評;二是處於優勢地位而擔心自己會驕傲起來;三是聽到最好的意見,而擔憂不能實行。
越王勾踐和吳人作戰,大敗吳人,並吞了九夷之地。這個時候,他南麵稱王,隨侍他左右的大臣有三個,被他疏遠的大臣有五個,他召集大臣們說:“聽到我的過失,而不告訴我,他應該受到懲罰。”這就是身處高位,而擔憂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的人。
以前,晉文公和楚人打仗,大勝楚人,燒毀對方的軍械糧草,大火燒了三天還不熄。晉文公戰勝回來以後,顯得很憂慮,那些侍從他的人就問道:“你戰勝楚國,為什麼今天還麵帶憂慮?”晉文公說:“我聽說能因為戰勝對方,而感到心安的,隻有聖人吧!至於以計謀戰勝對方的人,他時刻處在危險之中,我因此感到憂懼。”這就是戰勝了對方而仍恐怕驕傲的人。
以前,齊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以後,他們對齊桓公的話常加以辯正,並且把義理說給他聽。正月上朝的時候,要桓公準備牛去祭祖先,桓公麵對西邊站著,管仲、隰朋麵向東邊站著,桓公讚歎地說:“自從我聽到你們兩位的話,我更加目明耳聰,不敢獨自專權。”這就是聽到天下的嘉言而恐怕不能實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