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對自己負責(2 / 2)

但他這幾條路都不想走。選擇化工貿易,他朋友不樂意,自己上遊沒有好的貨源,資金也不是太充足。辦補課班,或者回去當老師,他說實在不想幹這行了,而且在麵子上也過不去。做餐飲呢,他又感覺自己不懂行,而且這行競爭激烈,贏得起賠不起。說還想找短平快的行當來做。我們交流好幾天,我的建議很明確,第一、自己熟悉的行業,容易切入並且成功概率很大,或者選擇潛在的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高成長領域;第二、30 萬左右的資金,經不起折騰,短平快的項目看上去很美,但不適合他這樣的人去做,很多領域太不懂行,這點錢可能還沒怎麼做就光了;第三、很多事 情不是自己願意不願意做,而是客觀上必須那麼做,為了生存為了養家糊口,別無選擇,在生存麵前其他神馬一切都是浮雲。

另外我對他講,太缺乏職業生涯管理意識。兩次輕易辭職,造就了他現在異常被動的境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比起體製內,外麵的世界更殘酷,直接就是“叢林法則”,你連體製內的人際關係都適應不了,還敢在江湖上闖?!更何況當時發展的並不錯。如果僅僅是因為厭惡官場,適應不了複雜的人際關係,就選擇下海,無疑是非常錯誤的一個選擇。他後來想了想,也認同我這種說法。

一旦到了體製外,就不要再幻想穩定,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快速積累和優化自己的能力結構與各種資源,做好應變的準備。真的有所準備,你朋友出於利益考慮,不一定會趕你走;即使走了你到同行還是能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或者完全可以自己另起爐灶,走上真正的經商之路。退一萬步來講,你們畢竟不是簡單的老板和雇員關係,還是多少年的朋友,他不可能很粗暴直接趕你走,你再呆上一年左右的時間,作為過渡,準備一下退路,還是可以的。

沒有必要人家都沒說你幾次,你就匆匆忙忙辭職了。也不要怪你朋友無情,人性是非常複雜的,其中有摻雜著太多的利害關係,隻是你對這些東西沒有深入去想,犯了職場中的大忌。他又表示同意我的看法。到高中,上的都是當地重點學校。上世紀 80 年代,從國內

某一流大學理工科專業畢業後,直接赴美留學,就讀於美利堅名校。特別強調一下,不是方鴻漸和唐駿那類學校,也絕非他們的校友。接下來幾年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一路凱歌,拿的是全額獎學金。拿到博士文憑之後,憑著自己非常卓越的表現,順利在美國一個細分領域非常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工 作。這一幹就是 15 年,盡管小夥子變成了半截老頭,但職位也從基層技術員發展到了技術總監。

在留美人員當中,基本算是創造了一個奇跡。 到此為止,他的人生一直還是如魚得水,基本上達到了一個極致,堪稱國人眼中的一個典範。但不妙之事才剛要開始。2005 年前後,他服務的公司被美國較大領域發展的同行所收購。按照他的資曆和貢獻,還是可以繼續留下來,一直幹到退休,當然也不排除在集團內部繼續升遷的可能。這時同行另外一家公司,通過獵頭來挖他,出任 CEO 一職。但作為“空降兵”的他,難以擺平平台內部關係,不到一年時間就被迫離職。

其後的幾年內,他又陸陸續續換了很多公司,職位基本上總監和總經理之間擺動,年薪有高有低,遺憾的是總是長久不了,每家都是一年左右的時間。回過頭來再看,跳的公司實力越來越差,自己失敗案例越來越多,工作也越來越不好找,現在他本人都很茫然,不知道要走到何處去,何時是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