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對得起自己(1 / 1)

當然發展到他那種地步,即使再差也要比我們普通人強得多,而且現在基本也是“不差錢”的主。但對於追求成就感的他,需求已經跟我們平頭百姓大不一樣,心靈的歸宿顯得更為重要。

也許很多朋友就納悶兒了。倘若論智商、行業經驗、實力和能力,他都不存在問題。但為什麼這幾年會出現如此狀況,竟然陷入如此被動的境地?!其實這還要回到職業生涯管理課題中來。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了這位朋友,職業經曆的幾個重要特征。一、從幼兒園到美國本土企業總監,一路下來基本順風順水,順利到了幾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二、第一份工作一幹就是十五年,期間沒有任何跳槽經驗,沒有其他企業工作背景;

三、在跳槽擔任 CEO 之前,一直都是技術口上曆練,缺乏實際的運營部門工作經驗。其實,他的問題就出在這裏。由於幾十年來發展的過於順利,他自我認同度非常高,感覺天底下沒有自己幹不了的事情,跳槽之前很難對新崗位的風險和各類狀況做一個恰當的評估,基本不考慮適合不適合自己,也不考慮新東家給他的定位究竟是什麼,是當一個攪屎棒還是砍刀,或者幹脆直接定位就是犧牲品。這個位置很可能就是一個“陷阱崗位”。

對於有過數次跳槽經驗的人來說,這基本就是常識,走馬上任之前肯定是要進行綜合評估的,不會輕易中招。但對於他來說,一是過分自信,將自己的能力在想象中放大,二是缺乏“跳槽管理”意識,掉入陷馬坑的概率就比較高了。

每家公司都有一定的獨特性,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適用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不能一樣。他老東家是細分行業的老大,發展階段、市場基礎、資金實力和員工素質,都是同行所無法比擬的,如果簡單照搬自己原有經驗,往往很難行得通,因為基礎條件不支撐你這麼做。而且到了新的山寨,在未察明情況之前,不能亂動,如果動手早了,很容易將自己廢掉。

當年宋江上了梁山之後,還按兵不動了一段時間。如果他在運營崗上待過幾年,這個道理也基本是常識,可惜他缺乏這方麵的曆練。可能他遭受挫折之後一直也在反思,但結果並不對路,也可能是一旦惡性循環,再難回頭,導致五六年來還是沒有擺脫這個怪圈。

這也是此類人最容易犯的錯誤,而且一犯就是致命的。他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實際上在國內,類似的情況在大型國企、外企和民企的職業經理人,特別是在總監這個層次上比較常見。他們一般都是從行業內數一數二的企業,“空降到”圈內中小企業,出任總經理或者總監,有的是創業和運作新項目。表麵上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更有競爭力的待遇,實際上很容易犧牲掉,一個非常卓越的人才,慢慢在別人眼裏退化成“垃圾”。這是比較高級的錯誤,普通白領們還沒有機會犯得上。在此講這個案例的意思是,無論你之前多優秀,一定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兒,你還是不可避免存在很多思維盲區。虛心、低調,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還是要請

教過來人,甚至要多多不恥下問。否則隻能如同《三槍拍案驚奇》中台詞說的那樣,馬死的快(Must die)!

其實人從生下來都有自己的進化史,性格,家庭和環境是進化的主要因素,不過到最後成為食物鏈的哪一環都有可能,但是能在某一條食物鏈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才是最重要的。

方式方法都要靠本能和在生存競爭中磨練出來的。今天也許成功,但是並不表明明天你仍然是成功的;今天也許失敗,但是說不準明天就能繼承一筆意外之財呢?

就算很過的平淡平庸,百年以後,誰不一樣?

----------------------------- 盡管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千差萬別,路徑各不相同,但這其實還是有很多規律和方法論可循的,這些係統的方法也許並不能保證你必然走上成功,但可以大大提高你成功的概率。

對於有些人來說,這些規律和方法論,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響,很早就掌握了,對於很多人來說,隻能靠吃一塹長一智去積累,甚至是吃十塹長一智,即使最後明白了,也到了暮年。

我當年就是笨小子,傻小孩,因此而錯過了太多的東西。

至於這些說法合理不合理,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經曆和體驗去評判的。

跟對了人有肉吃,在中國,要入黨,不入黨,也要有體製內深刻背景。不是簡單跟對人那麼容易,要想混的好,你自己身上必須有別人認可的利用價值。這個利用價值可以體現為權、錢、能力、學識或者其他方麵的資源。對於草根來說,要想成功,絕大多數人的路徑隻能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靠能力和學識去體現你的利用價值。

這世界不可能人人成功;即使人人成功也還要分 369 等,按作者的意思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不成功;既然不能人人成功,那麼成功學有什麼意義呢,就是看有緣啦,我這成功學是為有緣者準備的;什麼叫有緣呢,當然是願意給我利益接受我教誨的人啦。 這就是成功學的悖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