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現在社會分工在不斷細化,更多的細分領域會出現,而這每一個領域都會出現一些成功者;其次,本文談的並不是成功學,而更多談的是“失敗學”,以及人才成長的規律;再次,我的東西屬於經驗和感悟分享性質的,至於效果怎麼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也不是靠這個賣錢來生存,也沒有強迫別人接受。
鐵律之一:將更多時間浪費在抱怨當中,而沒有用在實際能力的鍛煉、提高和結構優化方麵,這會影響到自己專業素養的持續和穩定提高。即使某天機會突然降臨到頭上,往往也會由於水平不夠,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從身邊溜走,釀成無邊遺憾。
在人的生命長河中,有著太多不如意。從小家裏經濟拮據,上不了重點學校,沒考上喜歡的專業,有情人難成眷屬,工作機械單調且收入不理想,在就業、買房、婚姻等方麵的拚爹遊戲中沒有任何可資利用的資源,升職機會老被別人搶去,……
這一切也許就是職場當中絕大多數小人物典型的素描。麵對這種情況,有人無奈,有人彷徨,有人壓抑,也有人以苦為樂將此看作上蒼對自己的考驗和磨煉。
人在本性當中,都或多或少有著浮躁的一麵。迅速致富、平步青雲、遇美得寶、功名速成、青春永駐,這些東西往往看起來不切實際,卻是很多人在潛意識裏麵最想要的。滿足這種心理需求的東西,也就永遠是一大熱門,而且往往價格不菲。
相當多商品,與其說買的是功效,倒不如說是內心深處的夢想。成功學、保健品、化妝品莫不如此。別認為理智就可以抵禦此類東西,就連秦始皇、漢武帝和成吉思汗這些千古人精,還不照樣尋求過能夠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嗎?!現在社會上還不照樣充斥著減肥和美容的“速效藥”,各種各樣的“速成班”?!商家隻是滿足現實需求而已,這本身跟道德無關。
此種現象在圖書和影視作品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武俠劇,穿越劇,勵誌文學,傳奇故事,更多是在講述誤打誤撞間獲得成功,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以及有夢想就能實現,隻不過是模式有些差異罷了。主人公前後處境巨大反差,足以令“埋單者”熱血沸騰,因為他們從中看到了希望,自己自然而然就入戲了,在精神世界裏成為故事中的“主角”
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有一種精英主義的傾向。從孩提時代,大家的理想就是長大當一個官員、將軍、富翁、明星、科學家、教授、經理和專家,也隻有具備這樣的理想,別人才會瞧得起。倘若有人從小立誌做一名清潔工、服務生或者保安員,甚至是城管,大夥肯定一直認為此君胸無大誌、形同朽木。然而,目標定的越高,實現起來的難度也就越大,尤其當這種目標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步驟加以保證的時候更是如此。希望越高,失望也會越大,當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巨大落差,感覺實現起來日趨渺茫,很多人就給自己貼上懷才不遇的標簽,不加甄別地將問題歸結到環境身上,有關人等帶有恭維性質的一些安慰,在一定程度上也強化了這種自我認識,於是沒有太多去反思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而是將問題統統歸結於外界。體製不合理,江湖太險惡,同事嫉賢妒能,世道人心叵測,環境病態,遊戲規則缺乏公平,等等,都是十分常見的抱怨內容。
人在任何一方麵投入精力太多,都會變得專業起來,水平日有所長。抱怨也不例外,經過循環往複的實戰演練,一個非常獨特和嚴密的理論係統就逐漸成型,以至於很難聽進不同意見,甚至會強大到誰都難以駁倒的地步,非常專業的憤青也就從此煉成了。做到自成體係和自圓其說,在大多數 人眼裏不是什麼壞事,但關鍵是看用在了什麼方麵。如果能夠在行業把控、專業技能、資源儲備領域達到這種程度,並且具有明顯的工具性和實用性,你在職場當中的競爭力自然會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這樣一來就可以努力在現有平台上尋求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即使由於種種原因內部發展受限,也可以在外部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常言道沙不埋金,但前提是你的確屬於貨真價實的金子,而非貌似金子的廢銅。
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稀缺的資源,當你在某一方麵投入過多的時候,勢必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投入。在抱怨方麵花的精力多了,一方麵的危害是還真以為自己是懷才不遇,越來越難意識到自身能力缺陷、努力程度不夠、資源積累欠缺,另一方麵的危害是時間都被抱怨所擠占,能夠用在實戰曆練以及結構優化方麵的精力少之又少。時間一長,這些都無可避免地會轉化成惡性循環。上帝是非常公正的,絕不會偏向任何人,無論你在幹什麼,她賦予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好鋼應當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