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方法論(1 / 2)

方法論在創新過程中顯得更為重要。在此舉一個簡單的

例子。如果你想在學說上有所創新,能夠對後世造成巨大影

響,大致上有兩條路可走。其一是選擇材料比較豐富的領域

去鑽研,比如研究四書五經,或者是明清宮廷政治;其二是

走差異化路線,選擇別人很少涉及的領域去努力,比如針對

當年晉商在海內外數十家分支機構的管理運作、與現代歐美

跨國公司運營的比較、及其對當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啟發展

開專項研究。前者傾畢生之力,未必能有多大突破,後者則

相對容易取得成果,而且極具現實和曆史意義,還是一件利

國利民、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代的好事。與此同時,從

其難度和所需付出的時間與辛苦來看,前者往往會數倍於後

者。其實,創新並不是深不可測的事情,如果選對了方向,

隻要堅持下去,成就還是很容易出來的。這就涉及到了努力

方向的細分和差異化定位,如果創新策劃和管理工作做得很

好,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善於打造成功案例體係

鐵律之三:在社會認同模式當中,你做過什麼,效果如

何,遠比你能做什麼重要。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最大

限度積累和完善自己的成功案例體係,並做到揚長避短,是

每一個力求上進的職場中人,都必須認真麵對的重要課題。

我們經常能夠見到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學曆、經驗、成

功案例都隻是一種形式,擁有這些東西並不能代表能力,隻

有真才實學才是最為重要和核心的東西,其他的並不重要。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一再抱怨社會浮躁,隻認形式不認實質,

人才評價體係被嚴重異化,價值觀念本末倒置。這種說法確實存在一定的道理,學曆、經驗、職稱、成

功案例從本質上來講,並不能夠替代才能本身,人才的評價

應該建立在更為科學的基礎上,現在社會上“帶汁諸葛亮”

都多的不得了,不少人雖然擁有大批華麗的標簽,卻盛名之

下其實難副。一個人是否具有真才實學,在實踐中自然能見

分曉,是騾是馬,一遛便知。而且人才通過一係列測評手段,

是可以鑒別出來的。

但您別忘了,能相千裏馬的,必須是伯樂,絕大多數人還不具備這麼高的水平,現實當中遛馬的成本也非常高,有

多少企業能夠承受得了?!幾次短短的見麵,並不足以鑒定

一個人才,必須借助於相應的一些硬性的輔助條件。更何況,

在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以成功論英雄的“結果導向型”評

價體係,仍具有十分強大的影響力。正是因為如此,注重你

的工作經驗和成功案例的評估體係,必將長期存在。現在社

會上普遍存在的人才拿來主義,而不願花大力氣去培養人才

的用人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傾向。同時需要指

出的是,一個人年齡越大,進入社會時間越長,經驗和成功

案例在別人評價體係中的權重也就越大。主流認同模式一旦成型,無論是否合理,也不管有多少

不足,我們隻有去適應它,而不要幻想它因你而改變,對於

能量極其有限的普羅大眾而言,更是這樣。在現有注重標簽、

經驗和成功案例社會認同模式下,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成

為職場達人,必須想方設法構築豐富而且結構合理的經驗體

係,甚至將其用書麵材料的形式梳理出來。與口頭描述相比,

書麵材料在係統性、持久性、備忘性和可查性方麵,畢竟有

著非常突出和難以替代的優勢。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