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艱難的崛起 第三十六章 憂心忡忡的蒙恬(2 / 2)

蒙恬很是厭惡此等評判,因為他很清楚:政道歧見之要害,在於皇帝與李斯等大臣的方略一致,從而使一統天下後的治國之道變成了不容任何變化的僵硬法治。此間根本,與其說皇帝接納了李斯等人的方略,毋寧說李斯等秉持了皇帝的意願而提出了這一方略。畢竟,一統帝國的真正支柱是皇帝,而不是丞相李斯與馮去疾,更不會是姚賈馮劫與頓弱。皇帝是超邁古今的,皇帝的權力是任何人威脅不了的。你能說,如此重大的長策,僅僅是皇帝接納了大臣主張而沒有皇帝的意願與決斷麼?唯其如此,扶蘇政見的被拒絕,便也是蒙氏兄弟政見的被拒絕。在與皇帝三十餘年的君臣風雨協力中,第一次的大政分歧讓蒙恬深深地感到不安,也讓蒙恬陷入了兩難糾纏的境地。

其間顧忌,是必然地要牽涉皇帝,要牽涉帝國反複辟的大政,甚或要必然地牽涉出儲君立身之道。凡此等等,無一不是難以說清的話題。蒙恬縱然心明如鏡,也深恐越說越說不清。畢竟,蒙恬既要堅定地維護皇帝,又得全力地護持扶蘇,既不能放棄他與扶蘇認定的寬政理念,又不能否定皇帝秉持的鐵腕反複辟長策。因之,蒙恬眼見扶蘇一日日地消沉,卻也找不出什麼話語來安慰扶蘇。

一直以來,蒙恬都把扶蘇看作是帝國儲君的不二人選,在始皇帝的十幾個皇子中,扶蘇若論才具膽識是首屈一指,若論胸懷器局也無人能與之比肩。更何況蒙恬對扶蘇堅持的寬政思想還是打心眼裏支持的。蒙恬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扶蘇剛毅的背後卻是如此地脆弱,遭到一次打擊就萎靡不振了。像扶蘇這樣的性格特點又怎能擔得起整個帝國的重任?可是,除了扶蘇,蒙恬卻又實在找不出一個更適合的儲君人選。

蒙恬能夠保證自己能以公心對國,可是他卻不能保證整個帝國的大臣與皇子都能和自己一樣沒有私心,畢竟沒有幾個人能抵擋住巨大的權力誘惑。現在始皇帝病重,要是始皇帝在巡狩途中萬一不測,儲君之位又尚未明確,這裏麵的變數就實在是太多了。蒙恬通曉各國曆史,像這樣紛亂的局麵一旦把持不好,往往就會釀出兄弟爭權奪位的流血慘劇。

當下的帝國局勢,蒙恬是非常清楚的,內有舊六國貴族到處煽風點火陰謀複辟,外有匈奴諸胡虎視眈眈。這帝國大權不要說是落入奸人之手,即便是再走走嚴苛治國的老路,帝國的未來都將看不清在哪裏了。一旦事難控製,自己和一幹老臣協助始皇帝三十餘年創下的千古基業說不定就如流水一般逝去了。

想到這裏,蒙恬脊梁骨一陣陣地發涼。他覺得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說服扶蘇重新振作起來。隻有扶蘇能夠順利接過帝國的大權,帝國的未來才有希望。

蒙恬沒有再次猶豫,下一刻,他徑直走向了扶蘇的監軍行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