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再來看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智慧》是日本出版的關於各國人民之智慧的係列叢書的一部,還有《日本人的智慧》,《美國人的智慧》等。本人讀了《中國人的智慧》之後,感到從外國人的角度看中國人,可以看到一些中國人自己不易發現的問題。所以摘譯出該書的一些片斷,請大家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作者簡介:《中國人的智慧》的作者鬆本一男,1925年出生於台灣,東京大學畢業。多年從事中國學以及金融方麵的研究。著書有《*評傳》,《周恩來的處事之道》,《三國誌中的座右銘》,《中國人和日本人》等。
一個國家的國民性或者一個民族的性格,可以說相當程度取決於其國家的自然環境以及長期經曆的曆史經驗。
打開地圖立刻可以發現,中國東麵臨海,西,南,北三麵與其他國家接壤。其陸地上的一萬多公裏的國境線是人為劃分的,所以很容易被侵犯。不要說國境被侵犯,中國還有過整個國土全部被其他民族侵占的曆史,五胡十六國、元、清等就是例子。這對於四麵由海洋所保護、曆史上隻經曆過一次被外國軍隊占領曆史(指二戰後日本被美軍占領)的日本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對於有複雜多樣曆史境遇的中國人來說,自然應該具有獨特生活智慧。
對於中國人來說,以下的氣質較為突出。
忌諱戰爭。
因為中國人經曆過多次被侵略之苦,所以也很厭惡去侵略別的國家。
大國意識強、認為自己國家的文化最好並以此而自負。
沒有什麼人種偏見。
陰鬱,外人難於了解其內心。
憨厚,忍耐力強。
保守,不易改變。
生活節奏比較緩慢。
總之,在嚴酷的環境中經曆了數千年磨煉的中國人比較缺少樂觀的精神。下麵從一些側麵來探討一下中國人所具有的獨特智慧。
“慢慢兒來吧”--中國人的生活節奏
本世紀初以乘船為主要交通手段的時代,初到中國港口的外國人都對在港口幹活工人的勞動節奏,尤其是勞動號子的節奏感到吃驚。被稱之為“苦力”的中國工人,喊著慢得沒法形容的勞動號子在勞動,因為拍子節奏遲緩,與之相配合的手腳動作也就慢騰騰的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象清晨中國公園裏打太極拳的節奏差不多。看到如此情景,平時習慣於快節奏的日本人會目瞪可呆地感到:“這個國家的人,怎麼會這麼悠閑?”對於急性子的日本人來說,中國苦力們的慢節奏的勞動被認為是故意偷懶。
舊上海日本人乘人力車時,總是揚著拐杖用日式中國話大聲喊:“快快的!”。因為急性的日本人一登上人力車便想盡快到達目的地,所以人力車夫們很討厭搭日本客人。在舊滿洲煤礦及港口,常常可以看到日本工頭甩著鞭子對苦力們喊:“快快的!”。因此除非給相當高的工錢,中國的苦力們都不願在日本工頭手下幹活。
當時在中國的日本企業家們,即使不懂其它的中國話,也絕對懂“慢慢的”這句話。並把其作為形容中國勞工的詞語。其實日本人並不懂,苦力們乍看上去象偷懶似的慢悠悠的勞動,是他們進行長時間持續勞動的智慧。象日本工人那樣的蠻幹,身體往往支撐不住。
中國人不僅日常生活的節奏慢、作商業買賣也是慢騰騰的。香港、深圳不動產的出租契約,期限是三十年、四十年,甚至還有長達“九十九年”的。對於出租契約一般為二年或三年的日本人來說,隻能認為這是在開玩笑。從中國人的走路方式也可以明白他們不慌不忙的生活態度,即使在北京、上海這種繁忙的大城市裏,也很難看到象日本人那樣一路小跑似走路的中國人。
中國人甚至打仗也是慢騰騰的。三國時代,劉備率蜀國大軍攻入吳國,直逼夷陵。位於長江中遊北岸的夷陵是軍事和交通的要地,一旦被突破,吳軍的根據地江陵和夏口也將被直取。可是蜀軍進軍至靠近夷陵的地方便駐紮下來,以圖解除遠征疲勞。守衛夷陵的吳軍將領也采用閉們不戰的拖耗方針,試圖拖到敵方疲勞時,再進行反擊。吳軍一拖就是半年,等到蜀軍已疲憊不堪時才大舉反攻,用火攻大敗蜀軍。如果換成日軍,大概不會象吳軍那樣有耐心慢慢地忍耐半年吧。不管怎麼說,中國軍隊采取慢慢地拖垮敵人的不屈不撓的戰術,可以說是其特長。
中國人的這種“慢慢兒來吧”的態度,雖然優點不少,但也有缺點。“慢慢的”缺點之一是時間觀念鬆弛,沒有爭分奪秒的精神。在中國農村開會,遲到一、二個小時並不是什麼希奇的事。《史記》中有個“尾生之信”的故事,其大意是:尾生和戀人約好某日某時在某地的橋頭約會。可是尾生在約定的地點等了幾個小時也不見戀人,這時天降大雨使河水猛漲,但尾生卻不肯離去,終於抱著橋欄杆溺死。此後中國人便用“尾生之信”來形容非常守信用的人。不過,在日本人看來,為了等一個不按時約會的戀人而死實在不值得。
“慢慢的”缺點之二是效率低。中國人一直認為自古以來中國在文化、思想、技術方麵都是最優秀的,所以並不急於攝取其他國家的知識和文化。對歐洲文明、尤其是科學、技術方麵的成果也采取慢慢吸收消化的?取O嚳矗氈救嗽蚧⑷刃牡匚⌒輪叮攣幕?
1543年葡萄牙人把火槍傳到了日本,三十二年後日本軍隊中就出現了火槍部隊,從此火槍便成為日本軍隊中不可缺少的新兵器。火槍便傳到中國的時間比日本還早,可是八十年後豐成秀吉出兵朝鮮時,中國明朝的軍還沒有火槍部隊,而且到一百五十年後明朝滅亡時,中國軍隊仍沒有大規模地使用火槍。
僅此一例便知日本人和中國人的速度觀念之不同,在吸收先進國家的科技、文化、思想方麵的速度差異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日本明治維新後數十年就發生了明顯變化,而中國卻很難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中國人的勤勞程度並不比日本人差,但效率卻明顯不如日本人,這不能不說和中國人時間觀念有關。
與喜歡求快的日本人相反,中國人采用不急不躁,但堅持到底的生活態度。“慢慢兒來吧!”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從長期曆史經驗中得來的一種智慧和生活感覺。
“馬馬虎虎”--中國人的辦事方針
日本有句罵人的話“馬鹿”(八嘎牙路),一般認為是從《史記》中“指鹿為馬”的典故而來。秦始皇死後,實權被宰相趙高所掌握。趙高有一天獻給秦二世皇帝一頭鹿時說:“陛下,獻給您一匹馬。”年輕的二世皇帝莫名其妙地對左右的大臣說:“奇怪,這明明是一匹馬呀。”大多數的大臣為了討好趙高都說:“的確是鹿不是馬。”後來日本人就把連馬和鹿都分不清的愚者叫做“馬鹿”(傻子、笨蛋)。
中國人有句常說的話:“馬馬虎虎”,即是馬是虎都無所謂,反正都是動物的意思。這種草率的感覺和表現,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日本人難於理解的。
日中國交正常化以來,出現了不少合資企業,雖然有搞得好的,但也有中途受挫的。不成功的理由有各種各樣,但其中之一就是日中雙方對契約的考慮方法不同。日方認為,一旦簽訂了契約,中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也應絕對履行和遵守,這是商業的道德。而中方則認為:固然應該遵守當初簽訂的契約,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途中適當修改一些也沒關係。所謂買賣,是應該隨機應變的。
1978年,中國政府和日本的新日鐵、三菱商事等大企業簽訂了合資的寶山鋼鐵公司。1981年1月中方突然以外彙緊張為由,單方麵提出中止第二期工程。這使日本企業嚇破了膽,已投資了數千百億日元的設備,突然被中止,怎麼能受得了?而且作為有絕對信用的國家政府,又不是民間企業,怎麼能隨意破棄契約呢?可是中方則反論道:“並不是我們以自己喜好隨便不履行契約。由於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不得已不能履行原先的契約。難道雙方不能尋找一個互相妥協的辦法嗎?”這個問題最後以日本政府的出資援助使工程得以持續而解決,但日方從此感到如履薄冰。
另外,中國人崇尚“肚量大”、不拘泥於小事的人,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的日本人往往被中國人指責為“太小氣”。但日本製品之所以質量好也正是由於日本的技術人員斤斤計較出來的,“不拘小節”恐怕亦是中國製品質量粗糙的原因之一。在日中合辦的企業裏,因為雙方辦事態度不同而引起的爭執不在少數。中方抱怨日方“氣量太小、挑剔過分”,日方則抱怨中方“粗枝大葉,馬虎過分”。
中國人認為:既成的法律、規則、契約、約束等,不見得完全正確,由於客觀形勢的變化,可能會出現與實情不相稱的情況,這時就不應拘泥於先前的約束,而應作出與實情相應的擴大解釋。比如做買賣,賣者希望盡可能賣得貴些,而買者則希望便宜些買到,為了達成買賣,兩方不是都需要有點“馬馬虎虎”的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