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智慧(2 / 3)

但是在近代社會中,從國家的政治、外交到民間的貿易、雇傭,都以契約的形式進行,以至於有人把近代社會稱之為契約社會。發達國家都把契約看作有絕對的約束力,應該無條件地被執行。所以認為可以對契約持“馬馬虎虎”態度的中國人,很容易被指責為是不可信賴的夥伴。這是大概是中國難於與其它國家進行良好合作原因之一吧。

“沒有法子”--中國人的政治觀

中國從未出現過民主主義的政治製度,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都是自上而下強行推行的專製製度。曆代的執政者為了保衛自己的權力,把國家的軍隊建立成一支專門保衛自己的軍隊,把民族的文化轉變為捍衛自己統治正當性的學問。在長期的高壓政治下,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對政治十分消極冷漠的態度。許多人對現政不滿,但也隻是消極地說:“沒有法子”。

但並不能因為中國人對政治看破紅塵的消極態度,得出中國人沒有政治反抗精神的結論。中國人雖然嘴上說“沒有法子”,但內心裏卻並非認為已經真正“沒有法子”了。“沒有法子”是中國人在高壓政治下的一種忍辱負重的策略,不能因為中國人總說“沒有法子”,就認為中國人容易屈服。

在日中戰爭以前,許多在中國的號稱“中國通”的日本浪人,把中國人這種消極冷漠的政治觀認為是容易屈服的表現。他們說:“支那人根本沒有什麼愛國心,一提起國家來開口閉口就是“沒有法子”。所以隻要給中國一個軍事打擊,中國人就立即會屈服。”這種對中國人一知半解的看法,是當時日本軍部發動侵華戰爭的背景之一。

另外,中國人的政治觀之一,就是把從事政治活動與賺錢聯係到一起,即所謂“升官發財”。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被殘酷的政治所愚弄,庶民一旦作了官就變本加厲地榨取、折磨民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貪汙受賄。所以中國曆代政治黑暗,官僚與貪汙、賄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舊日本軍隊中,新兵受長官、先輩的欺負屬家常便飯。新兵每天被長官、先輩打嘴巴、挨訓。受盡非人折磨的新兵成為老兵後,即使再老實的人也會象魔鬼一樣對自己的後輩進行同樣甚至更加厲害的欺負,如同複仇一般。在中國,受盡官吏榨取折磨的庶民作了官後,就變本加厲地榨取折磨民眾,可以說象舊日本軍人折磨新兵的複仇心理。

曆史上中國百姓的夢想就是“升官發財”,尤其科舉製度出現後,受長年榨取之苦的民眾都抱著這個複仇的夢想。因此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吏就是“貪官汙吏”,清官奇少。如果現在中國人對政治的絕望和不滿還沒有消失的話,那麼“升官發財”的複仇夢想將依然存在。

“恭喜發財”--中國人的人生觀

曆史上的中國政權都是壓迫民眾,不為老百姓作任何事情的獨裁政權。常年受殘酷政治壓迫之苦的中國百姓,要想擺脫任人宰割的悲慘境遇,隻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

1、取得權力和地位;2、通過宗教和學問來逃避現實;3、獲取金錢和財富。

權力和地位的取得本身就非常不易,加之中國曆來是一個毫無法製的獨裁社會,即使獲得了權力和地位也是相當危險的。中國有所謂“今日坐上客,明日階下囚”的說法,“四人幫”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通過宗教和學問來逃避現實也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可以作到的。所以對於中國的一般老百姓來說,金錢是他們擺脫任人宰割的悲慘境遇的唯一途徑。

為了累積金錢,中國的老百姓自古就養成的勤勞節儉的習慣,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樸素功利主義和金錢崇拜世界觀。移居外國的中國華僑,又把這種勤勞節儉、發家致富的習慣帶到了華僑社會。在香港、東南亞的華僑社會中,新年的賀詞就是“恭喜發財”。在日本,即使是專門從事買賣的商人之間也沒有“恭喜發財”的說法。

這未免讓人感到中國人太注重金錢了。

中國人具有靈敏的金錢意識。在世界各地,不管多偏僻的地方,不管是什麼膚色的人種居住區,即使不太懂當地語言,照樣有華僑經營的各種各樣的商店。勤勞、節儉、忍耐是華僑們成功的關鍵。雖然華僑們擅長個體買賣,卻不擅長於集團聯合經營。世界各地有許多華僑巨富如萬金油王胡文虎、橡膠大王陳嘉庚、泰國金融大王陳氏一族、船舶保有王董浩雲、香港財閥李嘉成、船舶王包玉剛、台灣企業家王永慶等,可是這些巨商的活動最終超不出個人經營的範圍。

這些企業的成功是依賴老板的才能,一旦失去老板,企業便化為烏有。所以中國的華僑企業根本無法與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等現代化大企業相比。現代化大企業的活動關鍵是要有巨大的組織能力、販賣能力和情報能力,所以不管個人企業的買賣做得多成功,國際競爭力都是微弱的。

重視個人發揮而忽視集團組織經營,是中國華僑商法的特點。近來,日本積極宣傳這種華僑商法並作為經營學上的一個參考例子。不過,華僑絕對不是做買賣的天才,因為不擅長集團組織經營,在賺大錢方麵,日本的大企業要高明得多。但華僑商法的“勤儉刻苦”精神還是值得學習的。中國人給外國人的印象往往是盡想著賺錢、愛錢如命,所以對中國人的評價往往不高。但要知道中國人賺錢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庭。日本人有政府的保護,美國人有人權的保護,受不到任何政治恩惠的中國老百姓,除錢之外沒有別的可以保護自己和家庭的東西。所以中國人的愛錢如命亦是殘酷政治環境中造就出來的智慧。

對於日本、歐美等國的國民來說,由於有國家政治的庇護,不必象中國人那樣費盡心思地撥算盤賺錢。因此我們往往難於理解在政治上無依無靠的中國人對金錢的心情,所以也希望不要輕易地嘲笑中國人愛錢如命的人生觀。

“尚文輕武”---中國人的價值觀

中國人向來有重文輕武的風尚,對“斯文人”即學者或文人懷有強烈的憧憬。由於漢民族原本是農耕民族,對於農民來說,最重要的是有能勝任艱苦農業勞動的健壯身體,有提高生產量的專門知識以及即使天災地變也不氣餒的忍耐力。但卻缺少騎馬民族那樣勇猛果敢、戰勝一切敵人的精神和勇氣。

由於曆史上中國不斷地遭受異民族的侵略,幾乎每場戰爭都是由他民族或他國挑釁的。數千年來苦於被侵略的中國人,本能地忌諱戰爭,視戰爭為罪惡。中國漫長的曆史中,讚美戰爭的文學作品,可以說幾乎沒有。所以可以說中國人是從本質上厭惡戰爭。

另外,中國從隋代開始創立了重用文人的科舉製度。科舉製度使身份低賤、出身貧窮的人也有機會通過考試成為官吏。與世襲製度相比,是非常進步、光明正大的任用人材的做法。但科舉的考試科目太偏科,隻考儒學和文學,所以有很多對政治、經濟、軍事、科學等知識全然不懂的人也能合格作官,因而造成中國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麵比歐洲落後很多。科舉製度使老百姓有機會通過讀書來作?佟⒎苫鋪詿錚拔淙疵揮惺裁從謾?

所以中國曆來有輕視職業軍人的傳統,有“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的挖苦軍人的話。

中國人認為僅身體強壯有力不是有能力的表現,決定人能力的是頭腦和心。雖然日本的製度很多是模仿中國的,但卻沒有采用科舉製度。且不說科舉製度是好是壞,如果日本真采用了科舉製度的話,大概日本的曆史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吧。

“不戰而勝”--中國式的戰法

日本男人一旦爭吵起來很快就動手打起來,但中國人爭吵時卻較少動手武鬥。中國人爭吵的方式是先動嘴,迫不得已時才動手。首先把對手的罪行、見不得人之事訴諸於眾,博得周圍觀眾的同情,這是中國式爭吵的最常用手法。性子急的日本人看來,與其強辯奪理,不如衝上去打對方一拳更痛快。可是在中國,爭吵的雙方卻隻是互相辱罵對方,並不輕易動手,這也就是中國所謂的“罵街”。日本人和中國人的爭吵方式的確有天壤之別,這大概也是日本人和中國人的作戰方式有本質不同的原因所在。

中國人首先尋求“不戰而勝”的方法。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孫子兵法》說:戰爭是手段而並非最終目的,而且戰爭是關係到國家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又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不戰而勝才是最上策。因此中國人不僅對戰爭,對於爭吵也同樣貫徹不戰而勝的思想,尋求使自己的損害最小、不需要成本的取勝方法。因此中國人爭吵時,設法不動手而隻動嘴讓對方屈服,既無體力消耗,又沒有身體的傷害,這才是最上策。這就形成中國人動嘴不動手的“罵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