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智慧(3 / 3)

雖然中國人厭惡戰爭,但也不是說中國人遭到侵略時就立即投降。但中國人一般不主動出擊,而是采用以逸待勞的戰術,堅持到敵人沒有了耐力時,才給敵人毀滅性的一擊。中國人的戰法和功夫片中李小龍、成龍的打法相似,剛開始不管怎麼被打、被踢,有時還半死不活,但也決不舉手投降,而是堅持對方沒有了耐力時,才給對方致命的一擊。

持續八年的日中戰爭,雙方戰法的不同表現得清清楚楚。日本軍一開戰就全力出擊,把北京、南京、武漢等大城市一個接一個地占領了。日軍當局當時認為:中國受到了如此毀滅性的打擊,無論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不能再堅持,非投降不可。可是中國人卻有驚人的忍耐力,盡管國家瀕臨滅亡,家庭妻離子散,死傷者眾多,但中國人仍堅持不投降。這樣堅持了八年有餘,挨到日本人沒了耐力時,中國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中國人沒有日本武士、舊帝國軍人那種“玉碎”的風氣,認為打不贏就選擇死的做法並不明智。到了打不贏時候,就設法避戰、撤退,萬不得已時就暫時向敵軍投降,等待卷土重來的日子,這就是中國人的思考方法。中國人認為撤退不過是一種戰略手段,並非是可恥的事情。這與在戰場上以衝鋒陷陣為主,寧死不撤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有天壤之別。日中戰爭開始時,中國政府當局把大量城市的失陷向國內外解釋為“預定的撤退結果”,當時日本當局還嘲笑中國的這種說法不過是嘴上不服輸,但八年戰爭的結果卻證實中國的說法是正確的。總之,中國人打仗不是象日本人那樣采用硬打死拚的戰術,而是采用“不戰而勝”、“以逸待勞”這樣的以巧取勝的戰術,這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

“麵子第一”--中國人的名譽心

麵子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東西。英文中並沒有“麵子”一詞,有人把“麵子”翻譯成英文的“名譽”一詞,但並不確切。因為歐美人往往把“名譽”理解為由於個人的傑出才能、偉大貢獻所贏得的榮譽。而中國人所謂的“麵子”與“名譽”是有極大不同的,下麵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中國人的“麵子”的概念。

比如A介紹B到C公司工作,C公司因B本身的才幹而采用了B,這本來與介紹人A並沒有什麼關係,但中國人會說:

“C公司是看A的麵子采用了B。反之如果C公司將B辭退,本來與介紹人A也沒有什麼關係,但中國人會說:“C公司不給A麵子”。所以中國人的麵子概念外國人是比較難於理解的。

中國人是一個對“麵子”非常介意的民族,經常會為了維護“麵子”而堅持錯誤,也會不惜犧牲實際利益來換取形式上的麵子。自古以來中國在外交方麵一直是搞“麵子”外交,而不是利益外交。隻要外國人派個使者到中國來“朝拜”一下,滿足中國人麵子上的需要,中國就可以“下賜”給外國人許多物質上的利益。不過近來中國的外交有更加“務實”的傾向,比如中國政府讓自己的“通緝犯”方勵之出國,就是舍麵子而求實利的作法。

另外,中國人所提倡的“孝道”的最終目的就是“光宗耀祖”,即為父母、長輩爭麵子。中國人認為晚輩如果指出長輩的錯誤就是不給長輩麵子,是極大的不孝。晚輩即使發現長輩犯了或正在犯錯誤,也要考慮到長輩的麵子問題,不能直接批評指出長輩的錯誤,頂多轉彎抹角的提一提。同樣下級對上級也要出於麵子的考慮,不便或不能提出直接的批評。

在日本,政府部門和民間企業的領導人如果幹得不好,就要辭職下台,沒有人考慮當事人的麵子問題。在中國卻要挖空心思地考慮照顧當事人的麵子,設法讓當事人“體麵”地下台。所以往往要給下台的領導人安排一個“有名無實”的虛位來保住當事人的麵子。中國人由於對麵子的過分考慮,往往造成對長輩和上級錯誤的過分寬容。

另外,在日本的政府部門、民間企業,如果部下犯了重大過失,其領導人也多半也要引咎辭職。如果子女犯了罪,家長會承擔責任,如果家長擔任的是重要公職,幾乎毫無例外地辭職(或被迫辭職)。這是日本人承擔責任的作法。但中國的情況卻不同,政府、企業中的部下出了過失等於敗壞了領導人的“麵子”,所以要盡量予以掩蓋。在迫不得已時,可以讓部下辭職,但沒有理由讓領導人自己辭職,因為中國人認為領導人被部下敗壞了“麵子”,是受害者而不是責任者。

對於中國人來說,不管出了什麼問題,保全麵子是最重要的。政府部門、企業一旦出了問題,最優先、最重要的是考慮如何保全麵子,而不是找出問題的原因和改進的對策。這種中國式的“麵子”第一的考慮方法,也是造成中國人難於改正錯誤的一個原因吧。

“蓋棺定論”--中國人的生死觀

1986年,關於日本的總理是否應該參拜靖國神社一事,新聞報道界好不熱鬧了一陣。令人震驚的是中國政府就此事發表的見解:“日本首相參拜葬有A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違背了在第二次大戰中受害的亞洲各國國民的感情,容易讓人感到不快。”結果,在這一年當時的首相中曾根沒有參拜靖國神社而把問題壓了下去。

在這之後,中國的高官對訪問中國的日本自民黨領導人這樣說明了中國方麵的宗旨:“就貴國首相是否參拜特定的神社,我們本來沒有打算給你們加壓力。不過我們認為中曾根首相的做法是妥當的,中國方麵之所以對靖國神社的參拜特別敏感,是因為那裏合葬有A級戰犯。”但是,對於信奉“死人無罪”觀點的日本人來說,的確受到很大衝擊。

日本人認為:“不管多壞的人,人死了罪也就沒有了,人死了就都變成了神佛”。對於犯罪者,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對他們判刑、懲罰是應該的,但對死人問罪有什麼意義呢?有人盡管生前作了很多壞事,犯了很多錯誤,一旦死了,他的罪行和錯誤就可以被原諒了。所以許多日本人在做了錯事,造成巨大損失時,往往采用以死謝罪,以死換取人們對他的原諒。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殺率高的原因之一。

所以日本人認為無論是東條英機還是廣田弘毅,既然已經被國際裁判判了絞刑,這事情已經就算完了,與靖國神社的參拜又有何關係呢?其實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惡極之人或被民眾憎惡的曆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比如祭祀逆臣足利尊氏的足利神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且,在一些地方的神社裏,連被民眾憎惡的吉良上野也被當作神來祭祀。所以,對中國政府關於神社參拜的發言日本人感到不舒服。

中國人的生死觀與日本人正相反。中國人認為:即使人死了,也不等於其罪行和責任可以被解除,對死人也要問罪懲罰。杭州城外的嶽飛廟裏,有秦檜夫婦下跪的石像,去參拜嶽飛廟的人,用廟裏準備好的鞭子抽打這個石像。中國人這種對死人也要問罪懲罰,即使自殺其罪行也不能被寬恕的生死觀,在日本人看來是過於殘酷了。

結束語日本、中國、朝鮮這些曆史上采用“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民族,都有一些共同點:

效率較低。

體格較差。

缺乏積極性。

勤勞。

重視內心的修養。

相比之下,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有一種“絕對的”自信,認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最優秀的民族。希特勒也曾經鼓吹過日爾曼民族最優秀論,但那不過是一種政治宣傳。可是中國人卻從心裏自信地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民族,拒絕一切曆史上的汙點。凡是說中國人不完美的中國人一定是賣國賊或洋奴,凡是指出中國人缺點問題的外國人一定是別有用心。中國人在曆史上一貫正確,一切中國與外國的爭端、戰爭都是曲在對方。

由於中國人拒絕承認自己的任何缺點錯誤,缺乏對自身問題進行深刻探討和反醒的風格,使中國人無法從以往的失敗中吸取到真正的經驗教訓。同時由於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絕對自信,無形中造成對外國文化的漠不關心,不能積極吸取外國文化的優點來彌補和改進自己的不足。中國人的這種“夜郎自大”的心理大概是中國不能象日本那樣迅速實現近代化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各部分雖然概述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不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民族性,個人的性格和世界觀是隨著後天努力和環境而改變的。同樣,國民性和民族智慧也會時代和環境而變遷,“不會有一成不變的、絕對的民族性。”這是筆者最後所希望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