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三十六黑手(2 / 3)

招式雖隻一擊,但具體運用也得視具體情況而靈活變化,這裏介紹的是在小巷轉角中偷襲的例子:

①甲方躲在小巷的轉角處。躲藏的時候,將身微下蹲,縮緊身體,背靠牆壁。身體微微下蹲不易被敵人發覺,因為人的視線總有水平而視的習慣,另外也是為了便於行動。在躲藏時不要因為緊張發出聲音,也不要因大意而將衣物暴露在外,而遭對方猛擊。

②偷襲時雙腳不要踩在滑動的石塊上,以免突然失控滑倒跌地,不能擊中對方。雙腳保持起動前狀態,有猛然跳起的架勢。這樣,便於突然發動攻擊。

③右手握棍,不能過於緊張,棍可放於右肩上方,不要將棍遠遠伸出,以免被對方及時發覺而先發製人,奪走短棍。注意力要集中,要有突然出擊的意念。右手握短棍左手護在胸前。

④以上是一個外靜內動“狸貓捕鼠”前的準備姿勢,此動作做得好者,能在極短時間內發出極強的爆發力,身棍合一,一觸而發。

⑤以待敵姿勢待機。聽到腳步聲,待敵漸近時,絕不動彈,唯深長細吸氣一口,準備突襲。

⑥就在乙剛過轉角的一瞬間,甲飛身而起,撲出,在空中,將棍猛然揮出,狠擊對方後腦或後頸。

乙方受擊,一定立刻倒地。運用此招,非死即殘,人命關天,非敵莫使!

第十一手腦後一棍(二)

“腦後一棍”是指打鬥雙方,一方持棍對另一方後腦要害部位猛然一擊的棍法。此棍法並非一定要從其背後猛擊後腦,在特殊情況下,從正麵用棍也可擊打對方的後腦。

從防護係統來說,人的身體動作姿勢可分為正常狀態和非正常狀態兩類。正常狀態指的是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所保有的姿勢,如散打中的預備式。非正常狀態指人體在被動狀況下露出不應有的破綻並無法彌補,無法保護自己的姿勢。這種姿勢常見於打鬥中被擊中的瞬間。如:被擺拳擊中時頭部被迫扭轉的瞬間;被踹腿擊中胸部時後倒的瞬間;被勾拳擊中腹部時收腹的瞬間等等。

非正常狀態常常出現在失利、被動的時候,如果進攻者能抓住這個時機進行追打,效果是極為理想的。但中國人在“仁”的傳統思想束縛下,極少對失敗者再行追擊,並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宏量”。孰不知這是最佳的擊打機會,是江湖打鬥者絕不會失去的良機。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從正麵擊打對手後腦的例子。

①乙手持匕首,對甲蠢蠢欲動,因依仗凶器,變得氣焰囂張。

②甲右手持棍(注意短棍的正確握法,以使短棍靈活變化),右腳在前,左手略前伸,右手將棍放在右肩前。

③甲不要忽略左手的作用,不要過於重視右手棍的作用,在徒手格鬥中,左手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器械格鬥中,有時左手能在適當的機會出乎意料地殺擊乙。相反地,乙與甲相峙,一定非常注意甲的右手棍,乙一定設法進身,用左手纏住甲的右手棍。所以,甲方要盡可能發揮右手棍的威力,同時發揮左手的作用,不要將左手置閑不顧。

④乙在運用引誘、挑逗、虛晃等手段之後,在有把握的情況下,上步用匕首向甲左胸心髒部位刺擊,以達到一擊而斃的效果。此時,乙來勢必然凶猛,下手一定狠毒。

⑤麵對乙的囂張氣焰,甲方絕不可退縮,一退縮,甲就有被刺死、刺傷的危險。這時,甲以荊軻之勇,向乙迎去,用左手臂對準乙手臂,猛然上架。與此同時,甲的右手棍猛然從下向前用棍頭頂擊乙小腹,或從下向上撩擊乙襠部(圖37)。注意甲右手並未過於前伸,而是以步帶身,用爆發力擊乙。

⑥乙受棍擊,一定疼痛難忍,身向前彎,頭向前低,出現了難得的機會——非正常狀態,暴露出後腦的機會。

⑦甲把握住此機會,略退後腳以拉開與乙的距離,同時右手棍從後向上向前、向下猛然擊打乙的後腦。隻要擊打落點準確,乙即應聲倒地!

特別告誡:棍擊後腦是江湖打鬥中流氓團夥互相撕殺的招法,或死或殘,如今此招在公民正當防衛中能夠不用還是不用為妙,以免防衛過當鬧出人命要負法律責任。

第十二手邊風棍

金華南山半溪村的村民,以善棍法而聞名四鄉。筆者聞名其曾先後在3年內多次前往拜訪求技,觀其棍式,古拙樸素。其中有一棍法,名叫邊風棍,是從右下方向左上方撥擊的棍法,實戰時硬打硬撥,以力取勝。曆史上,曾有單獨一人用此棍法撥倒7、8條大漢之例。

無獨有偶,在江湖打鬥中也有這一棍法,也稱邊風棍,也是橫擊敵人側麵的技法,隻有勁力不同而已(長短棍的發勁本身就不相同)。其招式從實踐效果來看,威力巨大,而且招式可散可合,可拆可組,運用非常靈活。

此棍法在實戰格鬥中,有一類比較特別的打法,即攻擊敵人的四肢。這種特別的打法優點有二:一是以攻對攻,搶占先機;二是擊傷四肢,使敵人進攻能力喪失。本招“邊風棍”的第一式即是以攻對搶奪先機的打肢法。

①乙右手持匕首,用的是持劍式握法,知道這種握法的人,一定也懂得一些匕首擊刺法,乙持此法,多向我腹肋刺擊,防守頗難。一旦刺中,刀尖由下向上穿入心髒,易造成死亡。1991年,金華有兩人鬥毆,一人用匕首刺中對方腹部,穿入肺部,結果對方搶救無效而亡!所以,對這種持匕首法者,應小心應付,不得馬虎。

②甲右手持棍,放於右肩前,密切注意乙的全身。無論乙用何種引誘、虛晃動作,甲都用步法、身法周旋,而不輕易出棍。

③在乙認為甲已經上當之時,突用匕首猛然向甲的腹部;甲看準乙是用實力猛刺時,便用右手棍對著敵人的右肘彎部,從上向下猛擊!此擊不但可破壞乙的進攻,而且可使乙右臂失去再次進攻的能力。

④甲用右手棍擊中對方右肘彎後,再次將棍從左下向右上橫掃乙的太陽穴或頭頸。這一動作就是“邊風棍”法名稱的由來。

⑤為了達到一招斃敵的效果,甲可再次提棍,從右上向下斜劈乙的左腰肋,將乙的肋骨打斷,或將乙的後腰擊傷。

第十三手抹脖子

抹脖子是江湖打鬥中用匕首攻擊對手的招法。

匕首是江湖鬥毆時流氓團夥常用的短器械。匕首攜帶方便,殺傷力強,在近戰中有出其不意之效。

持匕首時,較常用的是握劍式正握法,這種握法威脅性強。如果雙方都用右手正握法持匕首,這時,雙方都會密切注意對方的匕首動向,並力求發揮各自左手的作用。

①雙方都右手正握持匕首對峙,並用各種步法、身法周旋,用各種手段詐騙對方上當。

②乙突然上右步,用匕首向甲腹部直刺,欲致甲於死地。

③甲向左偏身,同時用左手由內向外攔壓乙的右手腕,使其匕首向外偏離。同時,甲右手揚起匕首,由右向左前方抹刺乙的右頸動脈。

④甲的抹頸動作應該快速,且與左攔手同時進行,在乙還沒有明白過來的時候將乙擊殺。

第十四手回身一殺

江湖打鬥中有許多招式,都是攻防技術相結合的巧妙戰術的配合。打鬥中每一招的每一式,都是有意設計的完善陷井,步步都是誘餌,將對手誘入死角,然後關門打狗,越是絕妙的陷井,越是完美,越不易識破。有時甲方顯示在乙方麵前的是“軟弱”、是“無力的反抗”,但就在敵人誌在必得的時候,甲方動若閃電,突如驚雷,以不可抵擋之勢,在瞬間將對手擊傷,擊斃!這就是“回身一殺”的精妙之處。

①雙方在打鬥對峙中,甲方雖身帶匕首,但不亮出,以隱藏自己的實力。甲方可將匕首藏在左、右前臂的內側,方法是將匕首藏在護腕夾層內,隻將握柄留出,用手掌遮掩。這樣,乙絕想不到甲手臂上有匕首,一旦動手甲方可迅速將匕首抽出。

②雙方對峙,經過周旋後,甲方發現的敵人精明能幹,打鬥水平較高,甲方在沒有把握取勝的情況下,設法用匕首擊殺。

③甲加快呼吸,並使呼吸聲音變粗變急,能讓乙明顯聽到,讓乙誤斷為甲膽怯體力已經不支。

④甲兩手下垂,現出無力症狀,兩腳故意的踉蹌幾次,又極力想穩住樁步的樣子,再次誘騙乙方,誤以為真。

⑤甲方猛力將腿踢出後,裝作因踢空而倒地的樣子,讓乙確認甲已經無能為力。

⑥甲運用內氣鐵布衫抗擊功夫,故意讓乙擊中胸、腹、背、肋等部位,並讓乙以為其進攻已經得逞。

⑦甲受擊後趁勢團身後滾,背朝乙方,同時用在手握住左手前臂內側的匕首柄,準備反擊。

⑧乙追逼至甲身後,正欲施重手致甲於死地時,甲用右手突然抽了匕首,象一道閃電似的回身捅刺乙的腹部。

第十五手太字刀法

無論何種匕首招式,無非是則刺、擊、挑、剪、帶等基本形成組成。有時,一個絕妙的招法,隻有一個動作,而這個動作往往致人於死地。有時,一個絕妙的招法,由許多動作組成,各動作之間巧妙組合,有引誘,有欺騙,有追殺等等。本例所介紹的,即是具連擊、追殺作用的“太字刀法”。“太字刀法”曾被吸收入中國警用匕首術中。

所謂“太字刀法”,就是匕首連續攻擊的動作路線形成一個“太”字。也就是說,匕首是以“太”字的寫法進行攻擊的。

分析一下“太”字,用於格鬥,確實大有講究。鋒利的匕首,所到之處,開膛破肚,皮開肉裂。而且匕首輕巧靈活,可以變化多端,用它來描刻“太”字,簡直遊刃有餘。

如果把“太”字“印”到敵人身上,可以看到:起初一“橫”劃刻在敵人的上盤(如眼、頸);一“撇”一“捺”,交叉而攻,籠罩敵人中上盤,並封住敵人的正麵區域;最後一“點”,突出奇兵,變劃分為刺,是淩厲的擊殺手段。具體運用,需配合步法,具體動作如下:

①對方對峙,甲方主動進進,將右手匕首藏在左肘底。向前上左腳,帶近對方,同時左手向前伸出抓向敵人眼睛,其作用是虛晃。

②左手虛晃過後,藏在左肘底下的右手握匕首從肘底伸出,自左而右橫劃敵人的脖子,此即“橫”。

③上動不停,我方上右腳,同時右手正握匕首從右上向左下劃擊敵左頸動脈,此即“撇”。“撇”的著力點在下“筆”之初,即敵左頸協脈。

④動作不停,繼將左下方之匕首向上提起,再次從左上向右下,劃擊敵人的腹部,此即“捺”。“捺”的重點在最後一頓,故力點作用在敵腹部。

⑤動作不停,左腳向右腳墊步,右腳向前上步,同時右手正握匕首向前刺擊,刺入敵人心窩。刺入後,將匕首搖晃,攪動其內髒。君不見書法寫“太”字時,最後一“點”點下,手腕微搖,使這一點沉實、飽滿、有力,然後才提筆。

“太字刀法”由書法轉化而來。其用刀與用筆,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字刀法”納入軍警匕首術中時,隻存其形(即“太”字的動作路線),去除了其中與書法同工之處,如提、頓、回轉等,特別是最後一“點”,晃動手腕攪碎對方內髒之意,江湖打鬥過於狠毒,自然不能在警用匕首中出現。

第十六手迎風一槍

“風”,是從對麵吹來的“風,其勢淩厲,帶著嘯殺之氣。”“風”之行疾也,無人能逃脫,也無人能追趕。“風”是無形之物,無蹤、無影,但我們還能從周圍環境的動態變化,如草動、樹搖、土揚、塵飛等現象來判知它的存在和它運動的方向。

與敵人格鬥,敵人的猛撲猛進之勢,也如此“風”。

迎風一槍是介紹以棍當槍的打法。棍是齊眉棍,也可以是扁擔,也可以是其它類似的棒子。麵對敵人的猛烈攻勢,是逃避不掉的。唯一的辦法,是用晃動作略阻之勢,然後在敵人稍一猶豫之際,施以猛擊!

①敵(乙)我(甲)雙方在打鬥中,乙凶猛無比,敢打敢拚,氣勢洶洶。甲方在與之不能力敵的情況下,轉身逃走……

②甲方看見不遠處有一根長棍,立即順勢抄起。

③抄起長棍後,不用擺起迎敵的姿勢,而隻是自然的用棍頭迎著乙的腹部心窩刺去。注意刺擊時左手(後手)適當高提,為下麵的動作變化準備。

④乙在猛衝之中,如果不及時停止進攻之勢,就會被甲方棍頭擊中。

⑤乙若反應靈敏,且不想停止猛衝,一定會用手臂或武器橫截我棍,同時身體依然衝入。

⑥這時,甲可將左手下壓,將棍頭提高,向前上方狠刺乙頭麵。如能刺入乙的嘴巴或眼睛,效果更好。

⑦在甲方棍頭刺麵的時候,如果乙已經衝近,這時甲方:腳步向後滑動,拉開與乙的距離,身體在後退中,但棍頭依然向前刺出,絕不後縮,此擊照樣擊中不誤。

關鍵在於風馳電掣的攻擊中迅速把握戰機,及時出擊;如果延誤半秒鍾,甲方長棍就可能發揮不了它的威力。

長棍的刺法移植於槍法,隻是棍無槍頭卻用槍法,是槍法中最淩厲的殺招(特別是穿喉槍及穿心槍),故稱“迎風一槍”,而非“迎風一棍”,這個“槍”字有其深刻含義。

第十七手龍甩尾

“龍甩尾”用在棍法中,自然是以棍尾擊敵的招式。

“一理通,百理通”。棍法的格鬥與徒手的格鬥相類似,如刺棍,就好象是散打中的直拳,既可以主動進攻,也可以阻擊敵人的進攻,還可以防守反擊。

又如南方“兩頭棍”中的橫擊棍法,也極似拳擊中的擺拳、平勾拳動作。

“龍甩尾”棍法的運用,就是刺棍與橫擊棍的組合。打個淺顯的比方,就是拳擊中前手直拳與後手擺拳的組合。雖是一個簡單的組合,但在具體的場麵該有具體的運用。

下麵舉的是具體進攻的例子:

①江湖打鬥雙方對峙,甲方鬥誌旺盛,手持長棍,左手左腳在前,麵對乙方。不論乙是徒手或手持何種器械,用方主動進攻。

②甲方主動進攻,用陰陽把握棍法,上步,逼近乙方,同時用棍頭向乙的心窩部輕快地點擊,一點就收,好似刺拳直擊。

③乙無論用閃避、格檔等何種防守手段,甲方均可視雙方間距,或上步或不上步,用棍尾由右上向左略偏下方狠劈乙方的脖頸。

如果乙正麵朝甲,甲棍必擊中其胸鎖乳突肌,乙受擊後立即暈倒;如果乙方左側麵對著甲,甲的棍尾可擊中乙方後頸,致乙死亡;如果乙右側麵對甲,甲棍尾就擊中乙方嘴鼻,使局損傷慘重。

④以上兩式組合,第一式為虛晃手段,宜輕快、宜短促;第二式為實擊,宜力道沉重,要有“沉香劈山”的氣勢,有“金猴奮起千鈞棒”的霸道,無堅不摧。

以上是主動攻擊的例子,下麵再舉一個“龍甩尾”用於阻擊反攻的例子。

①江湖打鬥雙方對峙,乙氣勢洶洶向甲衝來。

②在乙近甲身但未實施有效攻擊前,甲方進行阻擊,伸棍向前,迎著衝上,用棍頭刺擊甲的心窩。

③甲方阻擊成功,乙進攻之勢在半途受阻,舊力已過,新力未生之際,甲方實施反攻,以龍甩尾巴的力量,將棍尾有力地從右上向左橫向,擊打乙的脖頸。

④乙方受擊,必定倒地。

這是阻擊反攻的例子。

看“龍甩尾”的打法,不僅“龍甩尾”是這一棍法的象形名稱(指棍尾橫擊),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要用龍甩尾巴的力量、神韻、氣勢打出這一棍法來。

第十八手回身棍

江湖打鬥中有“徒手對付長棍不宜後退”之說。武術界也有“退拳進棍”的說法。如果乙用棍向甲打來。甲方後退的話,甲方便始終處於敵人“棍頭一尺”的威脅之中。棍術的威力,就發揮在“棍頭”一尺的位置上,這“一尺”才最具有傷力。“讓過這一尺”,就可以用手臂去格擋對方棍的後大半截棍,秘訣就在這裏。

所以有人對付長棍的進攻,大多伺機進步用近身戰法,使棍法變“老”,失去作用,甚至會牽製持棍的兩手,處於被動地位。

棍有“死活”、有“老嫩”。躲棍近身搶入持棍者的死角,是對付持長棍最有效的方法。

在江湖打鬥中,有許多人就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硬起頭皮搶入對方死角的。所以打鬥中常常出現這種搶死角的場麵。相反,假如甲方手持長棍,乙方冒死來搶甲的死角,甲又該如何呢?

①雙方打鬥對峙,乙徒手,甲手持長棍,擬向乙進攻。

②甲方用刺棍法向乙點刺;乙見甲方采用刺棍之術,便搶入甲左方的死角。

③甲用棍頭猛向敵人刺擊之同時,乙向右前方撲進,避開甲方的進攻,搶入甲方的死角。刹那時,甲方三盤被封,棍子已無作用,馬上處於危險狀態。

④甲方險中生奇,左腳向後方邁一步(即轉身向後走一步),同時向右轉身360°。這雖是一步之差,但卻拉開了甲與乙的距離,甲方由“死”變“生”,對方由有利位置變成了不安全的位置。

⑤乙的身體處在甲最佳的攻擊位置上,甲方機不可失,順勢用棍尾(即右勢)由下向上捅擊乙的腹部。注意,這是捅擊,與刺擊的勁力不同。捅擊要要求手、棍貼身,以身發勁,力量很大。

⑥上動不停,甲方右腳再次後退一步,同時借退步之勢轉身用棍法從左上向右下斜擊乙的頭頸部位,乙將會應棍而倒。

第十九手自殺

在江湖打鬥中,有許多古怪的招法。比如說,甲方徒手,乙方用匕首。格鬥時,甲方用擒拿法控製乙持匕首的手,然後加以牽製、施勁,借用乙的匕首刺入乙的身體,乙因自己的匕首殺死自己,就好象是自殺,故此類招法名稱叫“自殺”。

當然甲要想在徒手的情況下擒住敵人的手並控製他,是很不容易的。雙方攻防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格鬥水平。

例如乙武功高過於甲,又用了匕首,甲方便如甕中之鱉無處可逃了。假如甲、乙雙方武功不相上下,乙借助手中握有匕首就贏得了主動,占了上風,但這並不說明甲方不可勝乙方,因為雙方格鬥除了以武功實力為基礎外,機智也是占很大比例的。假如乙武功低於甲方,而使用匕首,但甲方善擒拿,在“空手、白刃”方麵有特長,這時,就可運用本招“自殺”,借刀殺人。

這裏介紹其中一招甲對付乙側刺的“自殺”動作。

①甲徒手,乙手握匕首。雙方對峙,乙向前上右步,右手反握匕首,由甲左側向右斜刺甲的左腰,肋部,一旦刺中,甲命休矣。

②甲方及時撤左腳,讓開乙匕首的刺擊,使其刺空。

③在此同時,甲方立即伸左手由外側抓握乙的右手腕。

④甲方右手由上扒抱乙頭中部後腦,同時左手推其右腕。這樣,甲右手下壓乙頭部,左手前推乙方握著匕首的手,就能對乙方形成極大威脅。

⑤甲方右手下壓乙的頭部,並迅速抬右腳,屈右膝,用右膝頂擊乙右手腕。在甲右膝的猛力頂擊下,乙的匕首即刺入乙自己的腹部。

第二十手酒瓶打

江湖打鬥,雙方先談後打,一旦動手多在飯店酒館,此處常見的是酒瓶或瓷碗,特別是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