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蛟站,滿語也叫昂邦多洪站,意思就是蛟河渡口。這裏是吉林烏拉到寧古塔驛道上“七站六卡”中的第四站。
這裏位於張廣才嶺陘口——塞齊窩集和納穆窩集交彙,是從牡丹江流域進入鬆嫩平原惟一孔道。上溯渤海國營州道,契丹道,元代西祥州至永明城,明代納丹府東北陸路。
不同時代的交通道路在此交彙疊印,時空跨越千餘載。而地名的世襲罔替,則銘記著古道的滄桑。
那奇泰之所以把談判地點選在了這裏,其原因不外乎此地離身後的拉法站隻有六十五裏,而距離被北海軍佔領的俄莫賀索落驛站(滿語,意氣鬆)有八十裏。兩廂對比,要是有什麽意外,清軍的增援部隊能比北海軍更快趕到。
七百零五裏的驛道,滿清方麵的路程不過才兩百三十五裏,而趙新從寧古塔出發要走四百七十裏。
在這四百多裏的驛路上,北海軍在沙蘭站、畢兒漢河站、俄莫賀索落站各有一個排的駐軍,平時和後方聯係,主要依靠架設在俄莫賀索落站的電台。至於其他三站,都是通過騎馬或者馬拉雪橇傳遞訊息。等明年開春趁著修整道路的機會,各站之間才會架設電話線。
截止目前,也就是幹隆五十三年,滿清在吉林將軍府轄區設有23個驛站,在山海關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設有81個驛站。
相較於明朝在疆域管理上的粗疏,身處北京的滿清皇帝就是靠著這些驛站和密如蛛網的河道,將整個東北大地牢牢掌控。
眼下,這張網已經被打破,清廷在黑龍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的統治被北海鎮搞的支離破碎,再也無法形成有效統治。
從吉林烏拉出發的劉墉一行在抵達退蛟驛站的這天,是一個很少有的晴朗日子。北風凜冽中,天空中的太陽向四周射出朦朧的彩虹般的光柱。
山崗上,低風卷起鬆軟的積雪,在光禿的林間發出沙沙的響聲。地平線鑲邊的茫茫雪原非常明淨,隻有山腳下的東方,在地平線盡頭的雪原上煙霧騰騰,寵罩著一片紫霞色的蜃氣。
幾個騎在馬上的低級官員看著眼前景象發出嘖嘖讚歎,議論著說這可是個吉兆,看來此行必定順利。
可坐在馬車裏撩開窗簾的劉墉看著那片氤氳紫色,卻蹙起了眉頭。作為清代有名的大學者,劉墉自然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他記得《禮鬥威儀》上說,人君乘水而王,其政和平則景雲見也。
什麽是景雲?說白了就是四個字,雲氣光明。歷史上記載,西周的第二任君主周成王在平定三監之亂後(殺管叔、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在河岸上看到青雲浮現,就是景雲。
劉墉放下簾子,回想起那奇泰傳回的消息,趙新自從大勝羅刹後,轄下擁立呼聲甚旺。可這人竟然絲毫不為所動,依舊是悶頭興修水利農田,拓建道路,儼然是一副當年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的架勢。
而且據探子得到的消息,李朝甚至還派出了使節私下與其溝通,可那趙新卻跟李朝索要江源之地,擺出一副不給土地誓不罷休的架勢。
劉墉怎麽看都覺得趙新行事於禮製不合,諸多怪異。這要是其他人,早就跟李朝勾勾搭搭了。
“他又沒那麽多人口,要這麽多土地做什麽?他守得住嗎?”
輾轉深思間,隻聽轎廂外有人沉聲道:“大人,退蛟站到了。”
劉墉聞言打住紛雜的念頭,撩開轎簾向外望去,一股冰冷的寒風順著縫隙直撲臉頰,激的劉墉一呲牙。
前方百十部外的河口處,一片用磚石搭建的房屋清晰可見,用木柵搭建的群牆圍成了一個六十丈方圓的院落。
此時率領清軍先頭部隊先期抵達的兩個協領帶著手下,以及本地的筆帖式、領催、外郎和馬頭(前者負責文書工作,後者管理牛馬等事務)都出門跪迎欽差大駕。
劉墉由於坐轎時間太久,等他在家仆的攙扶下從馬車上下來,兩條微微羅圈的腿在地上沉重地挪了兩步,神色有點迷惘地對一名協領道:“趙逆的人到了麽?那大人怎麽沒見?”
“回大人話,”被問及的協領單膝跪地抱拳道:“那大人是昨天下午到的,今天一早就帶人向東北方向去了。末將這些年一直駐紮在西北,對此地山川河道並不熟悉,那大人命末將留下迎接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