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因此,對於他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我們常常會覺得無法理解,因此常常會導致各種誤會和口角,相處起來也會比較困難,這時候,即使想要寬容對方,由於彼此之間的想法有差距,缺乏理解作基礎,也無法真正去寬容。因此,要寬容他人,我們首先要學會理解他人。
⑴學會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意思是用自己的心去照別人的心。即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體會別人的用心。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學會換位思考。遇到矛盾或者問題的時候,應該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
⑵少點猜疑,多點豁達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偶爾會表現得不正常,例如脾氣不好、愛理不理等,事實上,可能是對方遇到了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雖然在跟你說這話,但心中還在想著其他事。這時候你應該少點猜疑,多點豁達,理解對方的行為,而不是采用同樣的態度報複對方。
⑶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在交談中,當他人固執己見,總認為隻有自己的觀點才正確時,結果很可能會引起爭執,不歡而散。所以,在與人談話時,我們應該多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更不要強迫他人同意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與自己一樣。
⑷多聽少說
在交談的過程中,我們隻有耐心傾聽別人的話語,才能明白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相反,如果聽得少說得多,根本不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又怎麼能做到理解呢?所以,保持積極的心態去傾聽吧!這樣不僅會讓別人心裏感到舒服,也能更好的理解他人。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泰戈爾曾經說過,富翁的富有並不表現在他堆滿貨物的倉庫,也不表現在他那一本萬利的經營上,而是表現在他能夠買下廣大空間來布置庭院和花園,能夠給自己留下大量時間來休閑。
人的心靈也是如此,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即使擁有萬貫之財,也不會感到幸福到哪兒去,而擁有心靈中的開闊空間才是最重要的。隻有這樣,你才會有一顆去感受世界萬物的純粹的心,你才會有思想的自由。
女性,由於天生有一顆敏感的心,很容易陷入作繭自縛的境地,不能很好地去接納別人,對別人總是心有不滿,難以容納、接受別人的缺點,於是活得越來越累。其實,你隻要嚐試換一種心態去麵對,懷著一顆友愛的心,用愛心來演繹好自己的各個角色,比如說女兒、妻子、母親、朋友等各種女性會遇到的角色。
一旦你能夠做到用全心的愛來對待每一個角色,你會感受到自己心靈空間在慢慢變大,你的世界會更加飽滿,而他人也會漸漸地被你感染,拿出用一顆同樣寬容、體諒的心來與你相處。
愛心提示
絕大多數人由於出言不慎,或者“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觸犯了你的心裏敏感區,你應該區別對待。要相信,真正有意報複、惡意攻擊你的人並不多。如能如此,就能更突顯出你的大度。
留點餘地,得饒人處且饒人
我國有句老話:得饒人處且饒人。這不僅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句古語,更是與人打交道時的一句至理名言,它教我們要學會寬容。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對於別人無心的過錯,我們應該“得饒人處且饒人”,因為放別人一條生路,給別人一個台階下,給別人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對你來說並不會損失什麼,你還可能得到更多的回報。如果每次都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逼得對方不擇手段,最終可能是兩敗俱傷。相反,在別人做錯時,放他一條生路,對方也會心存感激,即使他暫時沒有報恩的舉動,至少你少了一個敵人,日後,當你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的往往就是那些曾被你原諒過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在生活、工作的過程中,都要接觸到社會,要與他人產生聯係,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矛盾,如果一個人總是不能原諒他人的過錯,不能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隻會給自己樹立一個又一個敵人,讓自己今後的路更難走。而且不原諒他人,意味著對他人的過錯十分在意,自己也無法做到心情愉快,一個女性如果整天都為他人的過錯耿耿於懷,就會給自己和他人增加心理上的壓力,並影響今後的正常生活與工作。
這樣的事可能一直發生著,你在無意間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雖然之後也會後悔,知道自己是個壞脾氣的女性,依然我行我素。於是又重蹈覆轍,給別人帶來傷害,而自己也受到了傷害,備受煎熬。
這時,你需要的是學會包容。正如古人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因此,聰明的女性在處理問題時,一定會給對方留點餘地,原諒對方的無心之過。
忘記傷害讓你變得更豁達
從前,有兩個人在沙漠中旅行,有一天他們突然吵了起來,其中一個還打了另外一個一巴掌。被打的覺得受辱,就一言不發的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往前走,直到走出了沙漠,他們決定就此停留下來。一次,被打的那個人掉進水裏差點淹死,幸好被他的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後,他拿了一把小刀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好奇地問他:“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他回答說:“對於傷害,我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而對於恩情,我們要把它刻在心裏的深處,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
對於傷害,我們都應該像上麵這個故事中的人一樣,隻是淺淺的放在心上,等到有一天,傷疤好了,我們就應該忘記當初的傷害和疼痛。因為,記住傷害對我們並沒有好處。
魯迅筆下有一個為我們所熟知的人物——祥林嫂,在她的兒子被狼叼走後,她痛苦得心如刀割,逢人就向其訴說自己的不幸。起初,人們都很同情她,安慰她。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周圍的人不僅不再同情她,還開始厭煩她,而她自己卻依舊沉溺在往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可見,不能忘記傷害,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好,自己在訴說的時候會一遍一遍地加深對痛苦的記憶,舊傷疤被一次又一次地揭開,無法痊愈,時間一長,還有可能導致精神崩潰。而別人也會認為你是在虐待自己,自尋煩惱,隻會厭煩你。
所以,當我們經曆過痛苦之後,就應該學會“好了傷疤忘了疼”。不要讓已經過去了的傷害繼續影響你的生活,而應該大膽地放下,敢於遺忘。
當然,忘記傷害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去看它,采取逃避的態度,而是要求我們,一方麵情感不要長久地停留在讓我們受傷的事情上,另一方麵,我們的理智應當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尋找突破口,力爭克服它,解決它。
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台灣著名高僧證嚴法師有一句名言:“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懲罰自己的人卻屢見不鮮:下級犯了錯誤,上級很生氣,脾氣火暴、聲色俱厲,傷的其實是自己;上級作風官僚,下級很生氣,煩悶憋屈、憤憤不平,傷的其實是自己;同事之間磕磕碰碰,惹人生氣,怒火中燒、互相攻擊,傷的其實還是自己;鄰裏之間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傷的其實也是自己。錯誤應該受到懲罰,但未必要通過生氣來實現,既然錯誤在他,為何你要生氣?別人犯了錯,而你去生氣,豈不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⑴生氣對健康的危害
都說“氣大傷身”,那生氣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有哪些表現呢?
●腦細胞衰老加速:大量血液湧向大腦,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這時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氣最少,對腦細胞不亞於一劑“毒藥”。
●生色斑:生氣時,血液大量湧向頭部,因此血液中的氧氣會減少,毒素增多。而毒素會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圍程度不等的炎症,從而出現色斑問題。
●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衝向大腦和麵部,會使供應心髒的血液減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髒為了滿足身體需要,隻好加倍工作,於是心跳更加不規律,嚴重的甚至會致命。
●胃潰瘍:生氣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並直接作用於心髒和血管上,使胃腸中的血流量減少,蠕動減慢,食欲變差,嚴重時還會引起胃潰瘍。
●傷肝:生氣時,人體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相應就會增加。
●引發甲亢:生氣令內分泌係統紊亂,使甲狀腺分泌的激素增加,久而久之會引發甲亢。
●傷肺:情緒衝動時,呼吸就會急促,甚至出現過度換氣的現象。肺泡不停擴張,沒時間收縮,也就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和休息,從而危害肺的健康。
●損傷免疫係統:生氣時,大腦會命令身體製造一種由膽固醇轉化而來的皮質固醇。這種物質如果在體內積蓄過多,就會阻礙免疫細胞的運作,讓身體的抵抗力下降。
看看,生氣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麻煩可真是不少。
⑵如何讓自己少生氣或不生氣
也許你容易過度在意負麵的事物,而且不肯輕易罷手。此時你不妨想一想,你究竟想要自己怎麼樣?捫心自問,你真的希望過這樣的生活嗎?所以,每次生氣時,你都應該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讓自己消氣:
●每次生氣時,問問自己是否值得。生活中真正值得我們生氣的大事並沒有多少,多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他人無意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的“冒犯”了你,或者如買東西時對方短斤少兩,愛人的某個小地方沒有做好,孩子失手打壞了東西等等。若經常為這些小事生氣,你應該平心靜氣地承認自己的缺點——肚量太小。
有時候,一些帶有明顯惡意的流言、傳言、小道消息等,也會讓人心生煩惱,但大可不必為此生氣。對傳言首先要冷靜對待和思考一下,向你傳播小道消息的人出於何種動機?他與傳言者何種關係?可靠性有多大?再說,皇帝還有人背後罵三聲呢,即使背地被人議論幾句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主動消氣,越快越好。有人提出一個很好的建議,即生氣不超過3分鍾。消氣越早、越快越好。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人在生氣時,氣往上升,心胸變得狹隘,好鑽牛角尖,這是消氣的主要障礙。為克服這一障礙,可積極主動采取下列方法:
消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