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詩歌聲律化的過程(1 / 2)

詩歌的聲律化是中國古詩變化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

聲律化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漢魏詩歌主要是歌謠體的,雖然也有徒詩,就是不演唱而單是誦讀的詩,但配樂演唱的“歌詩”是主體,是大量的。

配樂的詩有一個特點,它的音樂性源自一個外加的形式,由樂曲決定了詩歌的音樂性。所以歌謠體的詩對語言本身的音樂性的要求不高,因為它的音樂性是由外加的樂曲賦予的。而當詩歌越來越脫離歌唱,詩歌本身變成一種可以用來閱讀的和吟誦的作品,那麼它需要追求語言本身的內在的音樂性。這樣就開始出現聲律化。

聲律化的第一個階段

從文獻資料來看,聲律化的過程,有人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曹植、王粲,因為從他們詩歌裏能找到少量近似後代律詩的句子,即所謂“律句”。但這是一個暫且存疑為好的問題,我們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它。因為這些所謂“律句”的太少,它也有可能是一種純粹的偶然。

我們現在可以確定的第一個運用聲律的詩人是陸機。陸機確定了聲律的第一個重要的原則:一聯的兩個句子,句尾的平仄是相反的。這裏要說明一下,所謂“平仄”是唐代以後普遍使用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都沒有,但是這個現象是存在的,隻是名稱不同。在陸機的詩歌裏麵,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對這一聲律規則的普遍的運用。因為漢語詩歌,特別到了五言詩,自然而然形成兩句為一組,用後來的說法就是兩句為一聯。它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你可以把五言詩的兩句理解為兩個相連的樂句,那麼這兩個樂句的句尾的聲調是不一樣的,這樣讀這首詩的時候,在它的句尾會出現一個明確的聲調變化,這種聲調變化就是詩歌音樂性的一個體現。

陸機的詩歌比較多的情況,是前一句尾字平聲,後一句尾字仄聲。我們知道後來到了律詩裏麵,一聯裏麵通常前一句是仄聲,而後一句是平聲。這也有它的道理,平聲的聲調會比較平靜安穩一點兒,仄聲比較不平靜,平聲結尾的句子,平衡感要強一點兒。

總之,我們以陸機代表詩歌聲律化的第一個階段。

聲律化的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永明體,又稱為新體,也就是齊永明時代的一種詩體。它是由眾多優秀而有影響的詩人參與的一種文學潮流,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明確地往聲律化方向轉變。所以永明是中國古典詩歌聲律化的一個轉折時期。

永明新體的出現有一個學術背景,就是當時學者對漢語四聲現象的研究有了重要的成果。

四聲現象在漢語裏麵是一個天然的存在,跟漢語的特質有關,漢語大部分是單音節詞彙,漢語的詞跟字幾乎是等同的,它的每一個字隻有一個音節,每一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所謂單音單義。單音節詞彙為主的語言,意味著什麼呢?因為人的發音係統能夠發出的一個一個的單音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是多音節可以是無限的,而單音節是有限的。因此漢語對用來區別詞義的這種聲音的要素,就會考慮得更仔細。外國人學漢語有一個很難的地方,是四聲老掌握不好,因為在外語裏麵一般不用聲調來區別意義。聲調可以表達情緒,不表達意義的區別。

四聲現象在漢語中一直存在,但是對四聲做仔細的辨別,一個字一個字確定它的四聲,這是一個學術研究工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沈約的《四聲譜》。所謂《四聲譜》就是確定每一個字的聲調,以及這個字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的時候,它的聲調的差別,比如說“困難”的“難”和“責難”的“難”是同一個字,但它在不同聲調下會變成兩個意義,實際上變成了兩個詞。《四聲譜》這一類的著作本來屬於獨立的語言學的研究範疇,但是這個研究當時是跟詩歌的寫作聯係在一起的,實際上就由此引出了古典詩歌的內在的聲律變化關係。當時有所謂“四聲八病”之說。這個問題詳細討論起來挺複雜,學術界沒有統一的結論。簡單來說,所謂“四聲八病”,就是講究四聲的調和,避免八種毛病。

我們知道古代的四聲跟現代的四聲不是同一個概念。我們現在講的第一聲、第二聲,陰平、陽平,都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才是入聲。古人說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入聲在現代的普通話係統裏麵已經沒有了。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一個不斷融入其他外來民族的過程,這種融合多發生在北方。在北方,外來的文化和外來的語言的因素對漢語的衝擊比較大。由於外來的這些語言的影響,四聲中的入聲消失了。但是在方言裏麵,特別是南方方言裏麵,入聲字依然存在,越偏南可能越常見,廣東話和閩南話裏麵聲調就特別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