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一句,詩人出現了。“一同心賞夕,暫解去鄉憂。”這是個流水對。古詩裏麵寫得好的流水對會特別漂亮。流水對是一個長句,由兩個對仗的短句表述一個完整的意義層次。“一同心賞夕”,當我們能夠共同欣賞黃昏水邊的景色的時候,“暫解去鄉憂”,暫時消除了離鄉的憂愁。我們從這句詩知道了何遜這個時候是離鄉的狀態,他跟朋友在一起。但是他為什麼離鄉還是不清楚。他一定要說得很清楚嗎?他早上八點鍾從家裏出發,帶了兩個大餅,路上啃了一個,現在又啃了一個,肚子還是有點兒餓,但是風景很好,於是肚子就不餓了……他要寫那麼多嗎?他沒有必要寫那麼多。他就用很美的句子把這個時刻、這個環境、這個感受寫出來。需要注意一下,“一同”的“一”是說一旦,它和“暫解”意義相呼應,所以是一個長句。一旦我們能夠共同欣賞這個黃昏的景色,我們在這個時刻就忘記了離鄉的憂愁,友情的溫暖使我們的生命的憂愁得到了消解。
然後又是寫景。“野岸平沙合,連山近霧浮。”黃昏時光線變暗了,水岸的景象模糊了,連成一片了,“平沙合”。這時候山也變得虛起來了,遠處的山變得虛淡了,好像浮在霧之上。這首詩更多是在呈現一種自然景色的美。當然詩裏麵是有人的,但是這個人自身的表達、完全屬於詩人一個人的東西並不很強烈。
最後來一個結句:“客悲不自已,江上望歸舟。”“不自已”,就是不能自我克製的意思。離鄉的悲哀,自己不能夠克製自己。在江上看到返回的舟船,心潮澎湃。這是一個抒情,但是這個客愁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說我們也是可以去體驗的。還可以加上知識的因素,古時通信不發達,因此離鄉以後會產生一種對故鄉的疏隔感和漂泊感。
但離鄉的詩歌,不僅僅有對家鄉的思念,同時還在表達一種人生漂泊感。我們有一天會發現,我們在世上走過所有的路,好像都沒有一條路是回鄉的路,我們隻是在世界上漂泊。當我們把這樣的一種感情融入進去的時候,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首詩。
這首詩裏麵關於詩人自身的很多問題,詩人都沒有交代。大家會發現,詩句和詩句之間有跳躍。這是一首從古體向律詩轉化的詩。律詩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它不是線性發展的,而是由若幹個層麵結合起來,中間有很大的跳脫,而這個很大的跳脫形成的空白,是有待讀者去體會和補充的。詩是對閱讀的期待,而對詩的這個認識,是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的。在唐詩裏麵我們很少看到像謝靈運那樣的線性的詩歌。律詩對一個事實過程的敘述交代是很弱的,並不把它看得很重要。
當然還有一種類型的詩歌,它不向律詩這個方向發展。它索性依然保留五言古體詩的記述功能,甚至發展成很大的長篇。最經典的就是後來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一類,在這種敘述、抒情、議論結合在一起的磅礴大氣的詩體裏麵,詩人在尋求詩歌的另一種美。下一節我會具體講這個詩體分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