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來體會這首詩中七絕的特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它先給出條件、環境、氛圍,然後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緒的激發,這個情緒是飛動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就在這地方刹住,停下來了。這詩歌就保持在一個高潮狀態。
《出塞二首·其一》:渾厚的曆史感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8]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出塞》是王昌齡的作品,他是唐詩中寫七絕的高手。先從第二句來說,“萬裏長征人未還”,被征發來到邊塞來守衛長城的人,他們來自遙遠的地方。而來自遙遠的地方,就包含著這種懷鄉之情,包含著對他的生命的獻出。“萬裏長征”寫的是當下之事,“人未還”,沒有辦法回家,這是當下之事。但是它的地點是哪裏呢?“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地點當然也是當下的,卻又跟曆史聯係在一起。長城是中國曆史的一個縮影。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的曆史命運。長城以南是農業地區,長城以北是遊牧地帶。掠奪是遊牧地帶的居民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自古以來,長城以南的漢族就始終麵對著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的壓力。這個壓力之古老,在殷商甲骨文裏麵就可以看到,在《詩經》裏麵也可以看到,《小雅·采薇》裏說“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這裏“獫狁”便是匈奴的前身。所以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沿著長城守護著華夏土地的這些男人,一代一代、一代一代,肩負著這種民族的使命,所以它的時間和空間拉得特別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史記》裏麵所寫的李廣。如果有李廣這樣的飛將的話,就能夠“不教胡馬度陰山”,就能夠阻止遊牧民族的入侵。但這是一個條件句,是一個假設。既然是條件句,也就是說,有可能有,有可能沒有。所以在這首詩裏麵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對中華民族來說,這樣的戰爭是它不得不承擔的痛苦。對那些將士來說,他們也不得不為這個民族承擔這樣的痛苦。它的情緒也是蠻複雜的。前兩句是給出條件、渲染氣氛,後兩句就是一個情緒的強烈的推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期待,又是悲傷。
《赤壁》:如果沒有……曆史會怎樣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9]春深鎖二喬。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是虛構一個條件,有兵器沉在江水裏麵,“鐵未銷”,還沒有爛透。拿出來以後,“自將磨洗認前朝”,仔細地磨一磨,可以識別出它是哪一個朝代的東西。就是後麵要說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大家讀得明白這兩詩的意思嗎?在唐詩宋詞裏麵,周瑜是男人一生成功的標本:他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出身非常高貴,很年輕的時候就得到孫策、孫權兄弟的賞識,懂音樂、非常有才華,娶了漂亮的老婆,三十幾歲的時候就打贏了決定東吳存亡的赤壁之戰,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唯一的缺點就是死得早了一點兒,但是這麼帥的一個男兒,要活成一個幹巴巴的老頭兒,也太破壞自己的形象,所以死得早好像也不能說是他的一個好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