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五言絕句的詩體特點(3 / 3)

我從王維的詩一直說到《紅樓夢》,其實這是中國文學裏麵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底蘊,希望大家能夠這樣去體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風雪與燈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非常好。詩有一種記事的功能,也就是說,記錄自己的生活經曆,但如果說詩僅僅發揮了記事的功能,那麼並沒有體現詩的真正的價值。因為你寫一篇日記記事,可以記得更清楚;寫一篇短文,也可以記事。所以記事的功能並不是詩的價值的體現,記事的功能可以是詩的產生的緣由、觸動。比如,某一個事件是一首詩的觸動、一個動機。這裏說的“動機”這個詞,跟我們平時說的意義稍微有點兒不一樣,它就是一個觸發的力量。其實從中國詩歌史來說,經過了很長時間,詩人們才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前麵我講到南朝詩歌、晉宋詩歌到齊梁詩歌的變化的時候,就講這個話題,詩的敘事性的功能在降低,藝術構造的因素在增加。我們來讀這首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這是一個從遠處去觀望的景象。在山區待過的同學可能就會知道,黃昏的時候有那種霧氣,使山的色彩變得更深沉,同時又虛淡,就好像被推遠的一種感覺。視野就覺得更開闊、遼遠。在“日暮蒼山遠”之下有什麼呢?有一個“白屋”。“白屋”在這裏是指很簡陋的居處。在這個冬天,在“日暮蒼山遠”這樣的環境之中,有一個簡陋的白屋。“貧”是說它的簡樸。

此時此境中發生了一個事件:“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柴門聞犬吠”就是“聞柴門之犬吠”了。這個“白屋”就是很簡樸的房子,它有一個院子,院子也是很簡陋的院子,門也是很簡陋的門。在農村待過的人可能知道,院子的門就是幾根樹枝紮起來的。聽到柴門邊上的狗叫起來,為什麼叫起來?在這一個風雪之夜有人回來。這個圖景會給我們一種很深的感受。

這首詩的這個題目是有記事的功能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說,在一個下雪天,我投宿在芙蓉山上,那麼這個“風雪夜歸人”是誰?是投宿的劉長卿嗎?還是劉長卿已經投宿在這個莊子裏麵,聽到有風雪夜歸人?交代得不是很清楚,甚至我們把劉長卿的成分剔除掉都可以。把它看成用一個第三者的眼光去看的生活的圖景。那麼你會感受到什麼?在蒼茫的天地之下,在風雪的夜裏,人們孤獨地走在這個世界上。當你走在這個孤獨的世界上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可以停歇嗎?將來我們在世上會走很久很久,走很遠很遠,會遇到很多很多艱難。當然我希望你們一帆風順,但是這個真的沒多大可能性。你會遇到很多艱難,當你在窮困潦倒的時候,當你在四顧無親的時候,當你落魄甚至絕望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在等你嗎?有一個小屋子在等你嗎?有一盞燈在等你嗎?這首詩後麵的象征的東西,是生命在孤獨和艱難之中獲得的那個小小的溫暖。它僅僅是一個茅屋,一個白屋。

我想強調的一點是五絕為什麼難寫,難在它的篇幅非常短小,字數非常有限,很難處理。如果寫淺了,就顯得很淺薄;如果寫重了,會顯得很幹枯,帶來一種壓迫感,不舒展。因此,五絕更多的是要表達語言之外的東西,所謂在語言之外的,也就是有更多的象征和隱喻。

當然有人會提出來,難道說五絕都是這樣嗎?確實不都是這樣。比如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這也是很有名的五絕。它實際上是南朝《吳歌》《西曲》的遺風,是一種小調。這首詩也是比較淺的,但是這種月下思鄉的主題,非常容易打動人,容易和所有的人產生共鳴。所以它雖然淺,但是很親切。我們也可以說它是一首很好的五絕,但是不能說它的藝術性非常高。

還有一首很有名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但是《春曉》這首詩其實並不是很簡單,它描寫的心理活動是很豐富的。要仔細地去解釋,才能知道。“春眠不覺曉”,春天使人貪睡。能夠“春眠不覺曉”,也是一種很放鬆的狀態。“處處聞啼鳥”是寫實,但是寫實裏包含著一種喜悅的心情。為什麼喜悅?跟“夜來風雨聲”有關係。晚上一夜的風雨聲,早上朦朧之中醒來的時候,突然聽見鳥叫,知道天晴了,有一種愉悅。而愉悅之中呢,又忽然想起昨夜的風雨,“花落知多少”,不知道花被打落了多少。這首詩非常準確地抓住了從睡夢中醒來,處在朦朧狀態中的一種心理活動,其實它的意蘊並不簡單。

我前麵講過,惜春、悲秋,都是中國文學中幾乎持續存在的主題。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有很多這樣的名句,體現出中國人的一種生命觀,自然是一個無限循環,生命是一個有限循環。有限循環在無限循環中,漸漸地消磨掉。因此,吟唱風雨和落花還有屬於大的文化傳統的背景。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寫一首五絕,去體會這種古詩的意境和古詩的語言的特點,就是很淺的語言、很美的意境和非常豐富的言外的領域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