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七言律詩的詩體特點(2 / 3)

杜甫不是一個遵循常規的詩人。你不能告訴他通常的寫法是如何如何的。老杜會笑你的,“詩是吾家事”,你來告訴我寫詩咋寫?他就是要寫到這個“氣竭”為止。讀到這裏,你仔細體會的時候,能體會到詩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因為他在生活上就沒有什麼可以再想象了,連身體都不行了。這就是杜甫所要達到的一種效果。

我們這樣讀了四聯。分別體會這四聯的境界的不同、結構的不同、句式的不同以及情緒的這種翻騰,這樣你才能感受到七律的這種力量,實在不是一般詩人能夠掌握得了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律詩的快節奏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17]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在杜甫寫的七律裏麵,還有一首不同尋常的,就是這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跟杜甫其他的七律都不太一樣,有人說這首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所謂“生平第一快詩”,當然是說他的情緒非常歡快。這首詩是在《登高》之前的,在他寓居成都的時候寫的。當時杜甫聽說唐軍在作戰中攻克了安史亂軍的根據地,似乎一切都有了希望。這是一種情緒的歡快,但是這種情緒的歡快不僅僅是通過語言的意義層麵來表達的,同時還是通過語言的節奏感來表達的。

一說到用節奏感來表達,大家立刻就會質疑我,說這首詩又不是長短句,是吧?長短句的節奏可以從句式的變化來表達。也不是樂府詩,是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它通過句式的長短、變化、跳躍,體現出一種節奏感來。而所有的七律都是一樣的,七言八句,它怎麼能夠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節奏感呢?但是你讀的時候確實就能感覺到,它的節奏非常熱烈、明快,而推進的速度非常之快。你確實能夠感覺到語言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

教中文有時候有一種遺憾,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其實是越來越粗糙的,我們對語言的感受力也越來越低,而且對語言內涵的神奇性沒有什麼感覺。語言本身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人類是因為使用語言而成為人類的。人類是生活在一個語言的係統中的,人類用語言構造了一整個屬於人類的世界。或者我用老莊的那種表達,就是說,世界上本來隻有自然的秩序和自然的規則,而人類通過語言構建了一種屬於人類的秩序和規則。語言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東西,但是語言的神秘性會在日常的使用中被遺忘或者說忽視掉,人們不再對語言抱有新奇感了。而詩人的一個偉大的任務,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呈現語言的無窮的神秘感。這是詩人的力量。我經常說,文章也好,寫詩也好,說某個人寫得好,是因為他能夠獲得語言。某些人寫得不好,是因為他不能獲得語言,他總是使用別人用慣的語言。好的詩人、偉大的作家是能獲得語言的,他們能夠一次又一次地揭示語言包含的神秘性。

我們來讀這首詩,它用一種非常暢快的節奏來表達一種非常暢快的情緒。這首詩的背景就不用多說了,就是天下大亂,忽然有了希望。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有非常深沉的關切。同時,他自己的命運也隨著國家的動蕩而處在一種動蕩不寧之中,比如帶著一家老小躲避戰亂,跑到成都去。杜甫又是一個特別愛麵子的人,而他在成都的生活其實是寄人籬下。當時四川那邊的軍政長官嚴武,是他老朋友的兒子。托身於老朋友都很困難,何況托身於老朋友的兒子?所以這種所謂“家國之憂”長期以來深深地壓迫著他,挫傷他的自尊心。杜甫在成都的草堂種了很多中草藥,他是懂醫的,中國古代很多詩人都是懂醫的,因為這種能力有時候也是他們解決經濟困窘的一種方法。比如說當地的一些官員啊,朋友啊,送給杜甫一些東西的時候,杜甫也會送給別人一點兒中草藥。這是一個維持體麵的方法。所以你要理解他的這種落魄潦倒的心情,再來看這首詩所表達的那種欣喜和希望。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首詩的一個特點就是動詞特別多,而且這些動詞都是一個連著一個,表現出迅疾的動作變化。在迅疾的動作變化中,表現出歡樂的情緒變化。“劍外忽傳收薊北”,突然傳過來了,猛地一下子就知道了。這個喜訊一下子砸在頭上那種感覺,茫無所措,太開心了。“初聞涕淚滿衣裳”,剛剛一聽到,眼淚唰地就流下來了。所有的動作的節奏都非常快。不是說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怎麼愉快、怎麼興奮、怎麼感動、怎麼心裏就有所思,然後怎麼樣,而是一聽到以後唰地一下眼淚就流下來了。鬱積在內心的苦悶,忽然一下子就得到了釋放。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滿衣服的眼淚還來不及擦——除了眼淚,可能還有鼻涕,我們也不知道,還來不及顧及這個衣裳,回過頭去,“卻看妻子愁何在”,古文裏的“妻子”是“妻”和“子”,但是在這裏主要是指他的妻。回過頭就去看自己的太太。杜甫跟自己的太太感情很好,朱東潤先生寫《杜甫敘論》,發現杜甫有一個兒子是他老婆差不多五十歲的時候生的。那麼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這個兒子是杜甫老婆生的呢,還是杜甫有妾室?但是我們在杜甫的詩歌裏麵沒有發現他有妾,他一直跟他的老妻在一起。夫妻之間的這種忠誠,一個丈夫對家庭的忠誠,在朱先生看來是非常重要的。杜甫絕不像白居易,你拿杜甫和白居易做比較的話,可以看出來杜甫對國家、對身邊的民眾、對那些窮苦人的憐憫是非常真實的。白居易呢,不能說完全是不真實的,可是白居易終究有點兒輕巧,而且有很多議論他是從政治原則來出發的,不是從他的直接的感受來表達的。至於說在生活問題上,那杜甫跟白居易是無法比的了,白居易是一個活得特別樂滋滋的人,他自己七老八十,身邊的女孩子到了二十歲,他就嫌人家老了,所以舒蕪寫白居易的時候曾經罵他就是個流氓。回到我剛才講的杜甫的那個事,朱先生就要去弄清楚這件事情,他就特地去找了一個婦科醫生來問,一個女人在五十歲還能不能生孩子?那個婦科醫生告訴他是有可能的。其實我們最終也不能很有信心地說,杜甫最小的孩子是他太太生的。但是朱先生就相信了,認為杜甫的所有的孩子都是他和他太太生的。我們再回來看這個“卻看妻子愁何在”,開心得,原來滿腔的憂鬱都一掃而空了。

每一個句子都沒有結束,就轉掉了。所以這個節奏感就這麼快。“劍外忽傳收薊北”,“收薊北”怎麼樣呢?沒說下去,這邊就“初聞涕淚滿衣裳”,唰地一下子眼淚就下來了,“滿衣裳”以後怎麼樣呢?還是沒說下去就轉過來了,“卻看妻子愁何在”,也沒有再說下去,就“漫卷詩書喜欲狂”,咱們要走了!理東西!理東西也不是好好理,這邊一把捆起來,那邊一把塞進去,馬上就要走了。

“漫卷詩書喜欲狂”也沒結束,下麵又轉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太妙了,你讀這樣的句子,我跟你說,沒事你就背這句詩,你會覺得人生是多麼快樂!白日放歌,大白天,要大聲地唱歌啊,要痛快地喝酒啊。“青春作伴”,一路都是春天啊,一路的春色陪著我回家去啊,這是多麼美妙的事啊。然後是“即從巴峽穿巫峽”,這後麵都是想象的內容了,馬上我就走了,從哪裏走呢?從巴峽穿過巫峽,就是過三峽,過了三峽然後“便下襄陽向洛陽”。“下襄陽”“向洛陽”,回老家去。然後就在這裏結束了。

你告訴杜甫傳統的結束方法是什麼,沒用的,他是不相信的,他就告訴你,我就是一路走,我就到家了。當然,最終杜甫沒能回家,寫完這首詩以後他還在成都停留,後來又流蕩到夔州去,後來又流蕩到湖南去,最後死在湖南的風雨小舟上。

但是讀這首詩的時候,杜甫的情緒非常直接地向你撲過來,一層一層向你撲過來。我說過,律詩是一種層麵結構的方式,就是一層跟一層之間是跳躍的,所以在一層和一層之間有非常大的空間,這個空間是留給讀者的。因此律詩推進的速度是緩慢的,為什麼它是緩慢的?因為它層與層之間有跳躍,有空白,所以節奏是緩慢的,有一個時間的延長。比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層和一層之間是有間隔的,因此在這個地方形成一個時間的延長。當然這個時間是心理時間,你讀到這個層麵,再體會下一個層麵的時候,內心有一個體會的過程。所以同樣這樣的幾句詩,它的時間是延長的,這一點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詩人會有意識地利用這一點,比如在某一個地方抒情之後再轉入一個寫景句,其實是用一種靜的景象,來獲取一個時間長度,然後再來描寫情緒轉折和變化。但是杜甫這首詩是一層一層撲過來的,一句話沒有完,一個動作沒有完,下麵一個動作啪地就起來了。下一個動作沒有完,再下麵一個動作又起來了。一連串的動作,直接向你撲過來。這是要表達什麼呢?就是表達在獲得這樣一個勝利的消息的時候,那種快樂的心情。當初在重慶聽到日本投降、得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的人,讀這首詩的感覺跟我們現在讀這首詩一定不一樣,他們肯定比我們體會得要深得多、要親切得多。你雖然沒經曆過那樣一種場景,你讀這首詩讀著讀著就覺得心裏特爽快。

再回到我們開始說的話題,就是詩人一直在從事一個偉大的工作:告訴我們語言是神秘的。

《錦瑟》:朦朧閃爍的華麗

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18],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19]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可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我們來讀一首李商隱的詩。

我一開始講七律的時候就講過,唐代詩人中,寫七律寫得最好的就是兩位:杜甫和李商隱。但是杜甫和李商隱的七律是不一樣的。我們講李商隱的時候,一方麵是在講七律,另一方麵是在講另一個話題。李商隱有兩個話題可以連在一起來講,一個話題就是他的無題詩。

我們先從無題詩這個角度來講一下,李商隱寫過相當數量的一批詩,名字就叫《無題》,或者是用一首詩開頭的兩個字做題目,但是這兩個字並不體現詩歌的主題和宗旨,所以等於也是無題,這些詩都被稱為無題詩。這些無題詩到底是寫什麼的呢?在詩中沒有清晰地交代,因此它的主旨往往是不清晰的。這樣就使得後人對李商隱的無題詩產生各種各樣的推測、揣摩。有人解釋說這些詩是有寄興的。所謂寄興就是用象征的方法,表麵上說一件事情,其實是說另一件事情。表麵上說男女之情,其實是表現他政治上的失落,或者說挫折感。另外,因為李商隱被卷入當時的牛李黨爭的政治鬥爭的旋渦了,常常處在一種很無可奈何的處境,所以他的詩被認為寄寓了政治上的失落。也有人認為李商隱的這些無題詩是寫他的隱晦的愛情生活。也有很多學者喜歡追究李商隱的隱晦的愛情生活到底是什麼內容,這首詩是不是跟一個女道士的關係,那首詩是不是跟誰家的妾室、姬妾的情感。甚至有的學者考證出某首詩裏麵的女子已經懷孕了,李商隱非常無奈,等等。總之,對李商隱的無題詩做出了各種各樣充滿歧義的解釋。那麼我們怎麼來理解這樣的詩呢?

這裏涉及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李商隱的那些無題詩的主旨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李商隱自己就說過,他的詩跟男女之情是沒有關係的。所以有人就振振有詞,你看李商隱自己都這麼說。

這個話說得真是沒有邏輯。一個人自己說他怎麼樣他就真的怎麼樣了?有時候作家的自我申述是非常不可信的。所以對於李商隱詩歌主旨的問題,我們可以分兩個層麵來解讀。一個層麵就是,詩歌本身的語言所提供的內容是什麼?也就是說,這首詩歌字麵的內容表達的是什麼東西?這個我想李商隱的很多詩是可以推斷的,有些詩實際上是很清楚的,比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字麵意思是很清楚的,它就是寫兩個被阻隔的情人之間的聚會,聚會的短暫,以及短暫的聚會以後對相互之間信息溝通的期望和相互安慰。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至於愛情對象是什麼人,那麼李商隱如果不願意告訴你,你就不用去追究太多了。你如果有本事從他的生活經曆來追究出一些結果來,也可以,但是李商隱他本來就不願意告訴你。你也可以按照你對中國詩歌的理解,按照中國詩歌語言表達的習慣,與李商隱生平的其他材料相互比對,認為他的詩歌中包含著一種“寄興”,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沒有必要一定要強行得出一個結論,一定要別人相信你,隻有你這樣說才對。我們能夠得到共識的地方,就是這首詩歌的語言所提供的信息是什麼。還有一部分東西是不能夠達成共識的,那就是每個人各自理解的。這是我們理解李商隱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不要把這個事情搞得太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