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詞的形成(2 / 2)

詞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在中唐形成

關於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如果我們不要過多地糾纏於學者之間的討論,就把它當作一個簡明的知識來看待的話,可以簡單地說就是中唐。中唐的特征就是有一批文人開始寫詞。白居易啊,劉禹錫啊,張誌和啊,他們都留下了一些詞。這些詞都是明確地按照詞牌來寫作的。那麼我們就看到,詞作為詩的一種變體,或者說一種變異現象,它的特征越來越明確,並且開始變成了一種可以作為“基因”來“遺傳”的特性,就是按照曲牌來填詞。

我們這裏舉一首詞吧,不是說這首特別好,主要還是因為大家都很熟悉:“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類似這樣的詞,劉禹錫、張誌和都寫過一些。他們寫這些詞,還是偶然為之,就是說他們覺得好玩兒、有趣、新鮮。所以我們在這幾個人的詩集裏麵看到這樣的作品數量非常少,他寫過一次兩次就不寫了,這並沒有變成他的一種特殊愛好。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發現詞這種新的詩體包含著一種特殊的力量和一種新的可能性。講詩體分化的時候,我說過每一種詩體都包含著一種特異性,都包含著一種跟抒情的要求相適應的特點。也就是說,像白居易寫詞的時候,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麼誰意識到了呢?那就是到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溫庭筠。

把上麵講的內容做個小結。第一句話,詞的文體特征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因此關於詞在什麼時候形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第二句話,詞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用來演唱的歌詞,而詞這種文體跟“燕樂”,也就是隋唐時候流行的新的音樂有直接關係。第三句話,如果我們要找一個簡單的明確的時間點來談論詞的產生,那麼就是中唐。我們可以明確地說,詞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在中唐已經產生了。它的標誌就是白居易、劉禹錫、張誌和這些文人的詞的創作。第四句話,第一個大量寫作詞的作家是溫庭筠。溫庭筠被尊為“詞之祖”,詞的老祖宗。

為什麼溫庭筠被尊為“詞祖”呢?是因為在溫庭筠這裏,詞作為一種特殊的詩體,它的特征、它的特殊的表達方法、它的特殊的美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也就是說,又回到我一開始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做的一個比喻:詞本來隻是一個變異,是詩的一種變體。而作為一種變體,在它發展的過程中,它的若幹優點,或者說它在抒情表現方麵所特有的長處,逐漸得到了發掘。這樣詞體就穩定地形成為一個重要的文體。雖然本來它隻是詩的一種變種,到最後它“蔚為大國”了,成為中國詩歌的一個非常廣大的、作品非常豐富的,而且是具有自身特殊的藝術美感的獨特疆域。

再插一句話,如果說從古詩到新詩的變化是一個必然過程——當然這個是不是必然過程,可能有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以前一般的看法就是古詩向新詩這個方向變,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它並不是到了五四時代突然發生的,而實際上詞和曲就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簡單地說,詞和曲比起古典詩歌而言,更接近於新詩。也就是說,你很難通過學杜甫的方法去寫作新詩,但是你比較容易通過學詞的方法來寫作新詩,而且新詩裏麵有很多作品就是有意識地模仿、吸取詞的風格特點。你再想一下李叔同那首極有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是不是很有詞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