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藥用植物的沿革(1 / 1)

以植物為藥,早始於人智未開的時代,是專由經驗,知其藥效,因而流傳的,至於近世,加以實驗和學理,遂有今日的發達。從那應用的形式而言,最初是將生藥製為粉末,取以內服,或者至多是用水煎煮,取而飲之罷了。二世紀頃,羅馬的醫師喀萊努斯(Galenus)始用酒精浸漬生藥,以作丁幾(tincture;Tinktur),或蒸發其水浸液,作越幾斯(extract;Extrakt),要之,是發明了除去生藥中的纖維等類無用的部分,濃縮其有效成分,以供藥用了。這是藥學上非常的進步,而更上一層的進步,則在一八○四年,成於德國的藥劑師舍調納爾(Sertürner)的。那就是將生藥中的有效成分本身,純粹分離開來,以供藥用,他始從阿片抽出其麻醉性有效成分,成為純粹的結晶,而名之曰嗎啡。為此事所刺戟,一八○九年則從規那皮得規寧,一八二一年從茶葉得咖啡英,就這樣地順次發見了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到了現在,大抵的重要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都已明白了。不消說,生藥的藥效,是和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成比例的,然而成分的含量,並非常常一定,例如阿片中嗎啡含量,據向來的記錄是從1%以下起,最高至24%。所知的規那皮中的規寧含量,也從1%以下起,最高至14%。所以使用生藥,藥效是不定的,但作為精製的成分,以供藥用,則有使藥效一定的利益,而且便於使用,故在近年,精製藥極其全盛。但在別一麵,又如後文所述,使用生藥那樣的粗製藥,卻也有特殊的意義,所以在最近,又有些從精製藥時代複歸於生藥時代的傾向了。

以上是略述了現代醫藥的變遷的,但在日本及中國,則別有古昔以來,到了特殊的發達的漢方醫法在。這在今日,是非常衰微了,但所用的所謂和漢藥,則現在尚以賣藥的形式,盛行應用。漢方的起原在中國,允恭天皇之世(西紀四一四年),這才傳入日本,那始祖,是君臨遠古的中國的神農(西紀前約三千年),相傳自嚐百草,知其藥效,教庶民以療病之道。梁武帝(西紀五○二至五四九年)之世,陶弘景著《神農本草經》,始詳述了漢藥。此後有許多本草書出世,但流傳至今而最著名者,是西紀一五九六年,即明的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