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開始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姑蘇繁華圖二、古代商業的特征中國古代商業包羅萬象,紛繁複雜,很難用一個準確的詞來形容,它包括了政府的商業政策、商業行為,民間的各種商業活動、商業組織,以及商品的生產過程,書
!\"#$%&市場的孕育發展,貿易的往來等等。
中國的商業城鎮有幾個類型,古代的對外貿易均帶有濃厚政治和外交色彩。中國曆代王朝都奉行的重農抑商思想,是故長期以來推行以抑商為主的商業政策,對商業嚴加控製和幹預。這些商業現象雖然隻屬冰山一角,卻能讓我們從中尋出古代商業發展的某些特質。
繁華的清代京城前門市街(一)商業城鎮的興起商業的發展與城鎮的發展有著天然的內在聯係。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鎮的勃!\"!興,而城鎮興起之後,人口不斷增加,交通不斷完善,又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兩者相輔相成。
大運河開鑿後,成為各地水路交通的重要樞紐,促進了各地物資的交流,由此帶動了一批運河沿岸城鎮的商業繁榮,如南方的揚州、蘇州、杭州,北方的臨清、濟寧、天津都是著名的運河城鎮。
位於黃河下遊的中原腹地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又有多個王朝定都於此,古來就是商業繁華之所。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大都市邯鄲、臨淄,隋唐的都城長安、洛陽,北宋的首都開封等,都是全國聞名的商業大都市。
張騫鑿空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河西走廊由此逐漸產生了一批商鎮,如武威、張掖、明朝杭州北關夜市敦煌等。明代外患頗重,政府為此而設置九邊重鎮,苦寒不毛之地也漸漸有了商旅的足跡。
書!\"#$%&''''絲路城鎮湟中是古代唐蕃古道必經之路(二)貿易“外交”中國曆代王朝為了維護中央帝國的地位,滿足“君臨天下”的虛榮,長期延續一種以“貢納”和“賞賜”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它並不具有商品交換的基本性質,是不等價的交換。為了維護“冊封”和“藩屬”的關係,曆代的統治者付出了!\"\"高昂的貿易代價,往往做賠本生意,厚往薄來。
朝貢貿易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主要通過海路進行。雖然鄭和七下西洋並遠航至東非,但其驅動力主要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經濟性的,通過貿易換回的也大多是奢侈品,所以在經濟利益方麵得不償失。
絲綢之路的興起最初是出自漢王朝的外交考慮,將西域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隨著貿易往來的不斷增加,絲綢之路的經濟價值漸漸蓋過原先外國人進貢圖的政治目的,成為中西陸路貿易的黃金通道。
(三)政府對商業的幹預中國古代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政府對商業以及商人的活動非但不予支持,相反還處處加以限製和幹預,如實行禁榷(音確)製度,貶低商人地位、征收高額商書
!\"#$%&稅等等。
1!\"#$禁榷製度是指政府對某種商品的生產與銷售實行壟斷,禁止私人經營,目的是為了獲取巨大利潤,保障財政收入。禁榷的物品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如鹽、鐵、茶、酒等。春秋初年,管仲在齊國推行“官山海”政策,壟斷鹽鐵的產銷,被視作禁榷製度的開端。比較完備的禁榷製度是西漢漢武帝時建立的,武帝采納桑弘羊等人的建議,實行鹽鐵專賣和酒榷,並為曆代統治者所沿用,禁榷的範圍也不斷擴大。
古代的酒同鹽、鐵一樣,法定隻許官營不許私釀,並為此頒布了許多十分嚴酷的條令。
!\"#鹽鐵論清茶賣2%&''''(征收商稅是保證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國古時的政府卻往往不顧實際,濫收苛征,商稅之重不僅令商人們不勝其擾,也抑製和破壞了商業的正常發展。
商稅是官府向工商業者所征之稅,是古代相當重要的一項稅收,可分為住稅和過稅兩種。住稅屬營業稅,主要是對坐賈交易貨物所課之稅;過稅屬流通稅,是對行商販運貨物所課之稅。
在邊關或內地設關卡,向往來商販征收關稅的做法,在春秋戰國時已見記載,但直到宋代以前,商稅征收尚無正式名目。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宋代的商稅成為國家正式重要稅收,朝廷派專門的監稅官管理稅收,各州縣鎮均設稅務,除了正稅之書
!\"#$%&''''外,還有各種雜稅。元代在京師設稅課提舉司,各地設稅務官,負責商稅的征收。
3!\"#$%&''''雖然商人的曆史幾乎與人類文明史一樣古老,但在中國曆史上,商人的地位卻一直處於一種奇怪的矛盾之中。
商人在經濟上很富有,但社會地位卻很低下。人們常說“士農工商”,商人位於四民之末,地位不如手工業者。自戰國後期商鞅在秦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以來,政府對商人的打壓便一直沒有間斷。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中,每征服一國,就下令將當地的富商大賈遷往外地,其財產大部分被沒收。漢代對商人的限製更為嚴厲,商人幾乎完全喪失政治地位。
一方麵,社會生活離不開商人,“無商不通貨財”。在追逐財富的過程當中,人們很清楚地知道商人所具有的優勢,正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說:“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而另一方麵,自秦漢以來,曆代王朝都將“重農抑商”作為基本政策沿襲下來。
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是: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民是最重要的生產者,工商業的存在與發展,對國計民生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曆代對待商人的態度一直沿襲漢代,采取打擊與限製的政策,如不許乘馬、不許參加科舉、不得與士為伍等等,商人的社商人遇盜圖會地位一直非常低下。
直到清王朝,雍正帝還下諭重定四民之序:“四民以士為首,農次之,工商其下”,再次從倫理上強調商人地位的低下。這道諭旨加深了人們“讀書人才是國家棟梁”的觀念,認為考科舉才是正途,才可修身、齊家、東門市畫像磚治國、平天下,而從商則是末業,於世書
!\"#$%&道無益。這無疑是反現實的,因為不管中央王朝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商人作為社會中最有活力的成員,一直在社會上備受矚目。一些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商人,取得了法律所沒有給予的社會聲望與地位。如廣東行商、江淮鹽商、山西票號商等商人集團,就在社會上擁有一定勢力,與官員們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國家雖然抑商,商業卻仍因社會需要而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三、經商之道中國古代的商人雖然沒有今天MBA的學位,但是對經營管理之道同樣重視,他們總結的經商規律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可取之處。
東西雖好,也要注重包裝和宣傳,中國古代的商業廣告形式可謂豐富多彩。大多數的商家都會以幌子招徠顧客,走街串巷的小販則以他們獨特的吆喝聲傳遞商業訊息,更有商家利用名人效應為自己打開市場。
為了將遠行營商的經驗傳授給更多的人,專門的商業書出現了。其中既有!\"#方便商賈外出的《天下水陸路程》,也有內容詳細、指點從商要領的《士商類要》,還有關於如何培養學徒的訓練教材《生意世事初階》。
在經商過程中難免會有周轉不靈的時候,商業借貸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專門借貸機構是國家開辦的“質庫”,此後又有了民間經營的錢莊。它們融彙天下的貨幣,方便了往來的商旅。
老字號是商家成功經營的典範,它們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為顧客所信任。瑞蚨祥和同仁堂分別是京城享譽百年的綢緞莊和藥鋪,朵雲軒則是滬上聞名的出貨郎圖售文化用品的老店。
(一)商業廣告廣告這樣一種商業促銷的手段,在中國其實很早就出現了。《韓非子》中就記載了戰國時楚人為了推銷自己的矛和盾,結果鬧出笑話的故事,成語“自相矛盾”書
!\"#$%&''''即典出於此。
古代的廣告主要有兩種類型:“幌子”和“招徠市聲”。幌子,是一種視覺形式的廣告,可分為實物幌、模型幌、以象征物為標誌的幌、文字幌、圖案幌、招牌等等,種類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不論是何種式樣的幌子,最河南開封禦街商店飄搖著古式幌子關鍵的是必須醒目,能引起顧客的注意,並且要有特色和代表性。比如酒家在門前懸掛酒旗,米店門口懸著量米的升,糕點鋪掛出糕點的模型等等。
招徠市聲,顧名思義,是一種聽覺形式的廣告,主要是以吆喝、說唱的方式或器樂聲響來替自家的商品廣為宣傳。“一聲叫賣,十裏客來”,悅耳的聲音勾起了人們的好奇,腳步也不知不!\"#覺地放緩了。
利用名人來做宣傳,也是古代商家經常使用的一種營銷手段。不過同樣是請名人,效果卻可能大相徑庭,有的做出了名氣,有的卻一無所獲,白白花去不少宋代商品商標的銀子。
(二)商業書古代行軍作戰往往離不開兵法指引,而商人經商也有類似的輔導教程。這些經商指南都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商業書內找到。所謂商業書,其實就是關於商業的普及讀物,即教人如何經商的書。書中介紹的都是一些相當實用的商業常識,譬如如何培養學徒,如何與顧客做生意,出門經商的路線指南,需要注意的事項,鑒別貨物的訣竅等等。規範商人經商行為也是商業書的一項重要內容,書中通常會以商業箴言、詩歌或順口溜的形式,告誡商人恪守職業道德,按本分經營。
由於商業書主要是寫給商人看的輔導讀物,並且大多出自商人之手,因此文字書
!\"#$%&通常不太講究修飾,隻求通俗易懂。商業書在明清商人中間非常地流行,甚至可說是從商必讀,因為書中所寫的都是無比寶貴的經驗總結,哪怕隻是寥寥數言,也須用心領會。
商業書的種類有很多,保存到今天的也還有不少,如《天下水陸路程》《士商類要》《客商一覽醒迷》《生意世事初階》《商賈便覽》等。
!\"#不少店鋪都大字標明營商以誠,一些店鋪則標榜公平交易務求爭取顧客的信任以吸引客人光顧(三)商業借貸活動借貸關係是隨著私有製的產生而出現的社會現象。但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上古時代,隻是實物借貸關係(如糧食等),直到春秋時期還是這樣。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貨幣經營資本相聯係的借貸關係才正式形成。
在漢代的長安城中,就已經出現了專業放貸市場。隋唐時形成了專門從事借貸業務的機構──質庫。但借貸貿易市場的繁盛,也顯示了商業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正在大量轉化為高利貸資本,從而影響了整個社會資本的積累和投入。這是借貸貿易發展的一個弊端。
進入明清後,高利貸資本的發展更是異常活躍,典型的形式是典當鋪、錢莊和票號的大量出現。高利貸資本的剝削性是顯而易見的。在農村,高利貸者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壓迫剝削,不僅掠奪了農民的生產物,就連農民的土地、房屋、農具等也被抵押幹淨,常使農民傾家蕩產。
書!\"#$%&''''1!\"#$%&&''''(“儲蓄”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至於專門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大致起源於唐代。由於唐代的商業發達,城市裏不僅大量出現了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還出現專門替人寄存、保管錢物的櫃坊。
錢莊的正式出現到了明代,由於金、銀、錢、紙幣兌換的需要,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錢幣兌換的人,並以此為業,開立錢鋪,這也就是最早的錢莊,亦稱票號或銀號。它不僅是經營白銀和銅錢置換的場所,一些規模較大的錢鋪還開出具有信用票據功能的憑證,也就是錢票,但麵額都不大。由於錢鋪的信用度較高,簽發的錢票可以與貨幣一樣在市場上流通。
重要的信用機構明末清初時期,商品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大商人為了籌集資金,進一步擴大了錢莊的經營範圍,開拓了!\"#多元化經營。此時的錢莊作為一種私人性質的金融機構,不僅經營銀兩的彙兌,同時也吸引存款、放款,還可以簽發錢票(稱為“莊票”),成為重要的信用機關,堪稱是中國近代銀行的前身,對民族工商業的興起也做清代錢莊簽發的莊票出了一定的貢獻。
2)*#+,-.&&\/0借貸活動在中國古代很早就產生,從最初的實物(主要是糧食)借貸發展到後來的貨幣借貸,“以物質錢”式的典當貿易也很活躍,但最早的借貸機構──質庫卻較晚才出現。質庫的雛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寺院中的“寺庫”,嚴格意義上的質庫則到隋唐時期才正式出現。由於唐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借貸活動較為普遍,質庫這一新生機構開始大量出現於都市之中。
質庫亦稱質舍、質肆、解庫等,是古代專門經營借貸(典當)業務的機構。典質者將金銀、絲棉織品等財物抵押給質庫,折價後換取押款,到期後還本付息,將原物贖出,如到期不還,質物即被沒收。一般情況下,質物的估價總是大大低於其實際書
!\"#$%&價值,加之利息,因此經營質庫有著豐厚的收益。
唐代質庫多為私營,開設質庫的主要是官僚、貴族、富商大賈之流,寺院中也有經營。五代時開始出現官營質庫。宋代的商品交易與金融市場更為發達,帶動了城市質庫業進一步發展,據記載,有的豪富之家就開設了幾十所質庫,可以想見當時的借貸交易該是何等的興旺。到了明清時期,質庫被另一新型的借貸機構──當鋪所取代。
小知識
寺庫:南北朝寺院所設的金融機構。百姓可向寺庫質押典當物或布施物品,寺庫便貸
放金錢幫助貧苦人士周轉,隻收取微薄的利息,甚至分厘不取。這製度一直流行至宋元,
隻是名稱有異,宋朝稱為“長生庫”,元朝稱為“解典庫”。
3!\"#中華老字號,一個“老”字就點出了其曆史的悠久,長的數百年,短的也大多創!\"#立於新中國成立前。老字號憑借著本土的文化特色,獨到的經營理念,曆代相傳的製作工藝(俗稱絕活),做到了遠近聞名、曆久不衰。
金字招牌老字號最大的特色就在它的金字招牌。據傳,北京鶴年堂藥店、六必居醬園這兩家至今仍經營著的老字號,其匾額是由明朝權臣嚴嵩親寫的,距今已有近500年曆史。可以說,老字號不僅是一種商貿景觀,也是傳統文化的象老字號的金漆牌匾征,是民族工商業的驕傲。很多時候,老字號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記錄著城市曾經輝煌的曆史。
北京的老字號據有關方麵的調查,僅在北京,有詳細記載的老字號就有大約160多家,包括飯莊、商店、食品店、文物珠寶店、書店、影劇院、藥店、製造廠等。有的至今仍在全國乃至海外享有盛譽,如全聚德的烤鴨、同仁堂的中草藥、稻香村的糕點、一得閣的書
!\"#$%&''''墨汁、盛錫福的帽子、瑞蚨祥的綢緞等等,其字號本身就是一筆無形的寶貴資產。
四、商賈百態中國古代將從事貿易活動的個人和群體統稱作商賈。《詩經·氓》中的男主角就是“抱布貿同皗和是經營鞋業百年的北京老店之一絲”的商人,可見這一行業的古老。《白虎通義》認為“通物曰商,居賣曰賈。”將商人分為行商和坐賈。實際上兩者的區分並不十分明顯,商賈的來源也十分複雜。
在日常生活中,商人也與普通人無異,他們也要穿衣吃飯,也要結婚生子,也有娛樂和消遣,隻不過由於商人經濟條件的優渥,他們的吃穿用度比常人精致許多。
但是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也對他們的婚姻造成了負麵影響。!\"#中國古代的商賈一向在國家權力的夾縫中生存,為此,他們不得不與官府打交道,保證商途的順暢。為了改變世人眼中粗鄙的形象,他們努力與地方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商人也並不如人們所想,總是“向錢看”,他們對桑梓之邦(指家鄉、故鄉)和寄居之所(指曾經居住或生活過的地方)的公共慈善活動同樣熱心。
集市上的小販書
!\"#$%&(一)形形色色的商賈商賈雖是一個特定的階層,但它的人員構成其實非常廣泛。哪怕是皇帝,其中愛做生意者在中國曆史上也並不鮮見,這與當時政策中對商賈的輕視形成了奇妙的對比。皇帝尚且下場經商,臣子做買賣就更不稀奇了。古代商人雖是“四民之末”,社會地位底下,但也有例外,比如春秋時期鄭國的興亡就係於商人弦高一人之身。也不是所有的商人做生意都會成功,劉伯溫《鬱離子》中所載的故事《蹶《史記·貨殖列傳》叔三悔》就是那些不善於聽取意見從而導致屢戰屢記載了各種商賈的事跡敗的商人們的縮影。
商人再闊,缺乏社會地位的他們,財富也是沒有保障的。如明初的沈萬三雖家!\"!財萬貫,最終也難逃殺身之禍。而清代後期的商人胡雪岩則顯得“精明”,用錢捐官,成了紅頂商人,用社會地位庇佑財富平安,生意做得一帆風順。
(二)商人的日常生活看多了商人在產業經營的方麵,難免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好奇,想知道究竟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事實上,商人也是普通人,同樣過著柴米油鹽、吃飯穿衣、娶妻育兒的生活。不過和尋常人家相比,商人的生活終究還是有些不同的。由於他們大多常年在外經商,真正在家的日子少得可憐,對家人的照顧自然不周。作為商人的妻子,這種別離相思之苦恐怕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不過,商人也並不是滿腦子隻有做生意賺錢,他們也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休閑方式,他們的興趣愛好亦很廣泛。
商人會客尤其是對那些腰纏萬貫的巨賈們來書
!\"#$%&''''說,錦衣玉食、高堂大廈的日子過久了難免會生膩,他們需要嚐試各種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從中求得更多刺激與樂趣。
(三)商人的社會活動商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同,會去多方交際,廣為結緣,參加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
商人精心編織自己的交際網,官府、士紳、文人都是他們傾心結交的對象。
商人和官府的交往,往往是懷著矛盾的心理,商人既懼怕官府、痛恨官府,又需要倚靠官府、仰仗官府。官府對商人可以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巧取豪奪,在這種時候,商人通常是無能為力的,奉行的原則是“惹不起,躲得起”。
地方名流、文人墨客比起一般民眾在地方上更有影響力,他們是輿論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商人和他們的交往,一方麵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素養,另一方麵也可以擴大自身的影響與號召力。
古時的店鋪都喜歡貼上“黃金萬兩”商人在取得一定的經濟地位之後,會開始的吉祥貼字,以期財源廣進。積極參與地方的慈善活動,為自己博得善人的好名聲。
五、商人群體商人在古代最初隻是個體分散式的經營,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商人群體,可以說是有“商”而無“幫”。但到明清時期,情況發生了改變,由於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商人地位的提高、競爭的加劇以及人們從商觀念的轉變等種種因素,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各具特色的以地域為中心的商幫,商人開始以群體形象活躍在曆史舞台。明清時期的地域商幫舉不勝舉,比較著名的就有山西商人(即山右商)、洞庭商人、徽州商人、廣東商人、福建商人、寧紹商人、江西商人(即江右商)等等。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