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商人願望的民俗畫這些行賈四方的商人來說,會館與公所就是他們與家鄉以及同行間進行聯係的紐帶,是他們在異鄉可以倚靠的組織。商人們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商業行業所崇拜的行業神癨是不同的。
!\"\"(一)地域商幫地域商幫,顧名思義,是商人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地緣(鄉誼)為紐帶,以“相親相誼”為宗旨形成的商人群體。
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從商的觀念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轉變。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也因此導致了商人隊伍的膨脹,以及商業競爭的加劇。出門謀生,闖蕩商海,更加不容易了。而地域商幫的形成,節日集市是大小商販做生意的好時機可以讓同族或同地,具有共同地域背景的商人相互照應。
由於有了這層血緣和地緣的關係,商人之間不僅有了很強的親情認同感,商業的成敗、興衰更直接與本族、本地的利益息息相關。隨著商業的發展,商幫規模的擴大,有些行業在某些地區完全被某個商幫所壟斷,其他商幫根本無法插足。如明書
!\"#$%&''''清時期的山西商人幾乎控製了全國的錢莊和票號,近代洞庭商人成為買辦的尤多,廣東的行商則壟斷了對外貿易的經營權。
(二)商人的社會組織1!\"#$%&''''(已知最早的商業行業組織,是唐宋時期出現的“行”,它不僅包括商人,也吸納手工業者。但它的成員並不是個體的商人,而是店鋪的聯合體。同行業商品的價格,由行中的行頭、行老決定。同時,它還代表官府征收商稅。
2)*&+,(-&.\/(到明清時期,商人的勢力不斷擴大,再也不能忍受行的控製。明清時期商人社會勢力提高的集中表現,是他們有了自己的正式團體———會館。建立會館就是使同鄉在外做生意有落腳之處,鄉人有個聚會之所,以便聯絡感情,交流商業訊息。
隨著業務的發展,商人對會館的職能又有所不滿,於是出現了打破地域界限,以同!\"#行業組織在一起的團體──公所。
會館和公所是明代後期產生的兩種商業組織。兩者的共同點在於:第一,當時的人,特別是會館和公所的建造者認為,在公共場所這一意義上,兩者無明顯的界限;第二,會館和公所在名稱上往往是相通的,不同點則在於行業、地域等側重點上,另外在產生的時間上,兩者也有差異。
會館和公所的功能性質會館和公所的功能性質可分為行業性和地域性兩種。
地域性的會館和公所主要是祭祀神癨的公共建築、聯絡鄉誼的聚會場所、施行善舉的社會組織和謀劃商務的地域團體,有的甚至還是地方政府加強治安的輔助力量。
行業性的會館和公所則是工商同業組織,大多有行規,對入行條件、商品價格、使用的度量衡、招收學徒、同業救助等都有相應的規定。因此,稱之為“行會”也未嚐不可,但這種行會組織與西歐中世紀的行會,在內涵上和對經濟的影響等方麵都是有分別的。
書!\"#$%&會館和公所產生原因會館和公所的產生原因,以行業性會館和公所為例可分以下幾點:①為了謀求官方的保護;②為了維護行業信譽和產品質量;③應付日益增多的同業事務;④有不少行業創立公所是為了對抗西方經濟勢力,並與之展開競爭。
3!\"#$%商人的信仰範圍很廣,對佛教、道教等的崇拜,都與一般人無異。但由於商人對財富的追求,以及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地域性,商人對財神、媽祖以及各種商業神的崇拜都具有鮮明的行業和地方特色。商人在會館和公所中都會定期進行對商業神癨的祭祀。
財神崇拜發財是所有商人的夢想,因此他們對財神的崇拜就來得格外虔誠。明清時期!\"#鹽商雲集的揚州,財神崇拜尤其興盛。揚州關東街、彩衣街、南門大街三處的財神廟,都流行“借銀”之風。廟中的供桌上放滿金銀紙錠,求財者齋戒沐浴後,備足牲口作祭祀之禮,便可隨意拿取紙錠。“發財”後,再數倍奉還。
明清典當商人供奉的財神共有三位:趙公明、關公、增福財神,又稱“三財”。
媽祖信仰媽祖信仰起源於福建莆田。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少人多,許多無地農民被迫出海經商。大海波濤洶湧,出海後禍福難料,一切都要仰仗海上神明媽祖的保佑。
明朝永樂時期,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特意在南京、長樂等地興建天後宮,祈求天後娘娘(即媽祖)庇佑。另有些商人雖不常出海,但期盼“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因此媽祖廟平日總是香火不斷。有時,商旅行船往海外經商,還要將媽祖神像帶在身邊,以保平安。現代商團祭神儀式書
!\"#$%&''''其他行業神除媽祖、財神之外,每個行當的商人都有自己的專門神癨。糧店和糧棧的行業神有神農、後稷、雷祖、蔣相公等;北京的酸梅湯業供奉朱元璋;豆腐行奉淮南王劉安為祖師;南京的醬菜業供顏真卿;北京舊時的書畫古玩中心琉璃廠祭祀文昌帝君;書籍紙張最怕失火,因此又供奉火神;兩淮鹽商來自不同地域,祭祀的神癨也各有不同,有的供奉管仲,有的則信奉夙沙氏。
!\"#書
!\"#$%&!\"#$%&''''()*一、山西商幫(一)富甲華夏的晉商科舉製在我國封建社會由來已久,引曆代學子十年寒窗,發奮苦讀。揭榜那一!\"#日,狀元也就成了眾人矚目的對象。清朝總共出了一百多個狀元,這些狀元來自不同的地區,但唯獨沒有山西的學子。連雲南、貴州等較為偏遠的地區都出過狀元,為什麼偏偏沒有山西的呢?
原來在山西,不是“學而優則仕”,而是“學而優則賈”。最聰明的、讀書最好的孩子讓他去經商;差一點的去種地,種地還是個地主呢;剩下的才去參加科舉考試。
山西的學生就是這樣分配的。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清朝的時候,山西的一個縣令一年的薪水是一千多兩白銀,而山西票號裏的一個小夥計的年薪也是這麼多。長在這富賈如雲的地區裏,何去何從自然分明。
夥計尚且這麼有身價,那他們的老板又是怎樣的一群商人呢?
山西商幫是我國古代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曆史“彙通天下”金字招牌書
!\"#$%&''''()上也稱晉商。晉商在明代中期正式形成,是我國明清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大的商人團體,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家底異常豐厚。
清朝一位大臣在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臣聽說山西太穀縣孫姓人家,家有白銀兩千餘萬,曹姓、賈姓人家各有四五百萬,平遙縣的侯姓人家、介休縣的張姓人家,各有三四百萬……介休縣家產超百萬的大概幾十家,祁縣超百萬的大概也幾十家。”可見,山西幾個縣城中的富戶家產相加,數量就超過了一億兩白銀。這可不是普通的數字,比當時國庫的存銀還要多。
早在隋唐時期,就有資產雄厚的山西商人,他就是武則天的父親武士!(音獲)。
李淵父子當年從太原起兵,做木材生意的武士!給予了他們豐厚的物質支援。憑借著武士!的財力和精銳的太原軍隊,李淵父子最終奪取了政權,贏得了天下。
清兵入關之後,順治皇帝首先做的不是別的,而是召見了當時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在大殿設宴,賜予他們華麗的服飾,最後還把這些商人編入了由內務府管理的“禦用皇商”的行列。皇帝之所以這樣重視山西商人,就是因為山西商人富可!\"#敵國,皇帝也要為自己留條後路。到了雍正年間,朝廷調集軍隊平定青海叛亂,當清軍深入草原以後,軍糧供應發生了困難,僅購買糧草就需要一百多萬兩白銀。就在朝廷無助的時候,一位山西商人站出來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做吧。”而這位山西商人的爺爺,就是順治帝當年宴請的八位商人之一。
山西商人的生意遍布全國。從蒙古草原上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忙著計算價格的身影;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釀造叫賣。從甘肅的老西廟到新疆的古城塔,從昆明金殿的銅鼎到江蘇揚州的亢園,都是山西商人建造的。
山西商人資本的發展,使山西商人聚集了大量的貨幣資產,促進了山西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全國商品物資的交流,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並且他們首創了民間彙兌業務、轉賬和清算中心。
(二)官商合作在封建社會的環境下,晉商為了穩定自己的生意,擴大自己的產業,極力結交書
!\"#$%&官府,與封建官吏建立起了一種互相勾結、互相利用的關係。
張之洞曾離開京城為老母守孝,三年以後當他準備重返京城時,便想要謀取更高的官位。為了打通上下各個關節,張之洞拜訪了日升昌票號,想借白銀10萬兩,日升昌覺得數目太大就沒有很快給予答複。張之洞又去了協同慶票號,這一次他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熱情款待。該票號的掌櫃說:“10萬白銀不算什麼,為了您使用方便,不如立個折子,用多少,取多少,不用限定數字。”這讓張之洞喜出望外。而掌櫃之所以這樣,就是為了拉攏張之洞,並且看看他究竟能出任什麼官,借銀也可以隨機應變。協同慶果然打了一個如意算盤,當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後,便把兩廣的財糧國稅都交給協同慶解交,協同慶因此三四年就盈利百萬兩白銀。
清政府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經常出兵南征北戰。而每當財政緊缺時,政府就想到了山西商人的錢袋。於是,山西商人經常向政府捐獻軍餉。到鹹豐三年(1853年)年底,山西商人向朝廷捐獻的軍餉累積達到了270萬兩白銀。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慈禧和光緒帝倉皇出逃。當慈禧的車經過山!\"#西時,大德通票號的大掌櫃高鈺最先知道了這個消息。他趕緊暗自準備,盛情款待了慈禧和光緒帝,並為他們籌措了40萬兩白銀的路費。果然後來慈禧給了大德通優厚的回報,她把由各省總督上繳給朝廷的款項交給這家票號經營。又將對外的賠款連本帶息,約40萬兩白銀全部交給山西票號經營。
(三)晉商學而優則賈晉商“學而優則賈”的理念沒有多少文字記載,而是深深印在晉商的心中,融於他們的血液裏。正因為如此,晉商的文化程度相對於其他商幫相對比較高。他們的經營模式也是非常先進的,股份製、資本運作等現代經營方式,已經在他們身上萌芽。我們從晉商的成敗,品出了晉商的文化哲理,一個經商世家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這些晉商不僅是商人,也是有學識之人,言傳身教,治商有方,並在家族內形成重教之風。
書!\"#$%&''''()駱駝商隊雕像掛有“尊賢崇禮”匾額的聽雨樓經商格言1以末起家,以本守之。!\"#2勤儉為黃金本。
3寧可賠折腰,不讓客吃虧。
4買賣不成仁義在。
5售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
6經商之道:一是守信,二是講義,三才是取利。
7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音坐)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含忍心。願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
8人所棄我則取之,人所去我則就之,而公之業益饒。與人相對而爭利,天下之所難也。
9屯得應時貨,自有賺錢時。
10善心計,識重輕,能時底昂,以故饒裕人交,信義秋霜,能析利於毫毛,故人樂取其資斧。
11不怕不賣全,就怕貨不全;生意沒有回頭客,東夥都挨餓;能打會算,財源不斷;買賣不算,等於白幹。買賣賠與賺,行情占一半。
書!\"#$%&12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
13遠則易欺,遠使以觀其忠;近則易狎,近使以觀其敬;煩則難理,煩使以觀其能;卒則難辦,卒使以觀其智;急則易夾,急使以觀其信;財則易貪,委財以觀其仁;危則易變,告危以觀其節;雜處易淫,派往繁華以觀其色。
14重信義、除虛偽、節情欲、敦品行、貴忠誠、鄙利己、奉博愛、薄嫉恨、幸辛苦、戒奢華。
二、徽州商幫(一)腰纏萬貫的徽商徽州商人,又稱“徽幫”,形成於唐宋時期。我國古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他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城的一半,於是得了一個“祝半城”的外號。祁門程氏兄弟經商發財致富,號稱“程十萬”。徽商在明代逐漸走向高峰,主要經營鹽、糧、茶、布、典當、木材等行業。這時的徽商已“徽商故裏”碑經完全跨越了地域,遍布全天下,出現了百萬級的富商。清代時,徽商達到了頂峰,出現了千萬級的巨商。但由於封建統治的日益衰弱,徽商也不得已走向衰亡。
徽商可以說與晉商齊名,遍布全國各地。並且經營的品種特別廣泛,有鹽、棉布、糧、木、茶等。“徽園”牌坊書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徽州的一些鹽商擁有數十萬甚至百萬的資產。後來,徽州鹽商的實力越來越壯大。乾隆南巡時,一名徽商就極盡奢華、大肆鋪張、徘徊接駕,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徽商能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迎接巡遊的天子,可見其財力的雄厚。
徽州人從唐宋時期開始就很重視糧食的經營,但當時規模並不大。明代中期,蘇州、浙江一帶的糧食需求量加大,善於經營糧食產業的徽商便一下子擴大了規模。一個主要從事糧食貿易的商幫登上了曆史舞台。乾隆時,一位徽州商人經過漢陽地區時,碰巧趕上當地有災荒,他一下子就在那裏拋售了上萬石米。
而麻布、棉布類更是成了徽商的壟斷產業。蘇浙盛產棉布的城鎮,簡直成了徽商的聚集地。他們有的以低廉的成本收購散棉布,有的開設布行。清朝在蘇州、鬆江的幾十家布行都是徽州商人經營的。生意逐漸興隆的布商又把眼光投向更遠處,他們在常州、上海也開設了布行。染出的布色澤鮮豔,備受歡迎,為了提高聲譽和防止假冒,每個布行還在布上印上自己的獨家標記。有的布商一年甚至能賣出百萬匹布。!\"#徽州地區的茶葉貿易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乾隆時,徽州商人在北京開設的茶行達到七家,茶商字號達到一百多家,小茶店數千家。茶商的足跡遍布了漢口、九江、蘇州、上海等長江流域的城市。明清時期茶葉更是遠銷海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徽州的木商。徽州山區盛產杉木,南宋時徽州人就開始做木材生意了。隨著蘇浙地區經濟的發展,徽州山區的木材量已不能滿足需要,徽州人福財茶莊便向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開辟貨源。
湘西德山鎮的徽州商人絡繹不絕,長年在這裏管搬運的勞工達到幾千人。木商的業務規模也很大,萬曆年間,北京修建乾清宮、坤寧宮,一位徽州木商便趁機請求采辦“皇木”16萬棵,可見其貨源廣闊、資本雄厚。
書!\"#$%&徽商在南宋時期萌芽,元末明初發展壯大,明代初具規模,清代乾隆時達到鼎盛,嘉慶、道光年間開始衰敗,前後曆史達六百多年,稱雄三百年,貿易活動領域遍布全國各地,並且商品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無徽不成商”的說法傳遍天下,徽商對市場經濟和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中國商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徽商好儒學大凡被尊稱為“儒商”的人,通常都是睿智的人。在他們身上,既充滿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時代發展相適應(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他們懂得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有駕馭市場變化的能力。他們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於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經商第二”的準則。商人的務實和精明,加之厚重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得他們處處體現著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總之,儒商是屬於有知識、有道德、有謀略、會賺錢的人。
!\"#徽商與其他商幫的最大不同,就在於一個“儒”字。徽州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鄉,被譽為“儒風獨茂”,有著其他地方不可相比的儒學傳統,受儒家思想影響也就成了徽州商幫獨特的商業文化和倫理精神。從徽州走出來的徽商,大多表現出“賈而好儒”的特點,他們的商業道德觀帶有濃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誠、信、義為商業道德原則,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為他們在商界贏得了信譽,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發展,也是他們經商成功的奧秘所在。
喜好儒學的徽商,一方麵促進了自己故鄉的儒學繁榮,另一方麵又借助儒學對商業產生了曆史影響。成功後的徽商捐資建設書院,讓少年學習儒術。明代徽州中進士的學子將近400人,中舉人者將近300人;清代時,徽州僅一個縣就出了近300名進士、5名狀元、2名榜眼、8名探花。一些商人在經商致富以後還放棄了商業,投身於科舉。徽商這種亦儒亦商的商業傳統可以說獨具特色。
明代徽商鄭孔曼,每次出門的時候都一定攜帶書籍,在做生意的間隙時間裏閱讀。他去一個地方做生意,每每不忘拜會當地的文人學士,與其結伴遊山玩水,還寫下大量的詩篇。他的同鄉人鄭作,更是喜歡讀書,他出門做生意的時候,人們總是能看見他捧書拜讀的身影。所以認識鄭作的人提到他總是說:“他雖然是個商書
!\"#$%&''''()人,但怎麼看都不像商人的樣子。”(三)積極進取、百折不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徽商在成功的道路上克服挫折,演繹出了許多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的動人故事。其中有一個叫“一文錢”的動人故事,是有關一個蘇州布店的來曆。
曾經,有兩個年輕的徽州商人,姓名已經不能考證,就稱為甲乙兩人。他們結伴去蘇州做生意,但是剛到蘇州兩個人就沉迷於蘇州的繁華,拿著錢尋歡作樂,任意揮霍,忘記了來蘇州的目的。一段時間以後,兩個人還沉醉於蘇州的燈紅酒綠時,身上帶的銀子已經花光了。他們隻能靠乞討維持生活,這時兩個人才開始後悔。到了年底,看著別人開始準備過年,他們卻沒有臉麵回家見父老鄉親。
悲傷之餘,甲從口袋裏摸出一文錢,使勁扔在地上說:“曾經那麼多的錢都被我們揮霍了,隻剩下這一文錢,有什麼用呢?不如扔了算了。”乙此時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他趕忙去撿起那一文錢,說:“這是我們僅有的一文錢,我們得珍惜啊,說不定我!\"\"們憑借它能時來運轉呢。你等會,我去去就來。”甲仍舊有些低落,就沒說什麼。一會兒,乙帶著許多竹片、稻草、舊紙和雞鴨毛回來了。甲好奇地問:“你這是做什麼呢?”隻見乙魔術般地拿出一袋麵粉,和水調勻成糨糊,然後用草把竹片綁住,外麵蒙一層舊紙,在舊紙上用糨糊粘滿雞鴨毛,一隻逼真的禽鳥就做出來了。甲驚奇地問:“我們現在露宿街頭,隻能喝西北風,你還有心思做這種小玩意?”乙隻顧笑不說話,繼續做著各種各樣的禽鳥,一晚上就做了兩三百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