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酒店的布置也有一番名堂,桌布是花布,筷子是象牙筷,勺子是銀的,碟子是蟠龍花紋的。第四,他們也要求員工不能聊天,不能隨便離開崗位。
這樣嚴格的管理製度,使得東興樓常年顧客盈門,甚至有些外國商人也經常光顧。年盈利達到四五百萬兩銀子。
(四)山東商幫全民經商山東商幫是山東人組成的,自然具有山東人的特點:質樸單純,豪爽誠實。正因為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顯得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的商業經營方式,講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規範的商業行為。同時,山東商幫裏麵,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這也決定!\"\"了山東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業資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雖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相對其他商幫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高明的地方,但他們的早期魯商代表這些經驗和經營方式非常實在,生意做起來踏實。———宏濟堂創始人樂鏡宇山東人經商,是好的地區的人要經商,不好的地區的人也要經商。一個省份的人,經商的動機和條件相差甚多,仿佛是中國十大商幫的綜合縮影,這在中國是僅見的。
經商格言1做生意一不能虧良心,二不能對不起朋友。
2以義製利,以義勝利。
3動不違時,財不過用。
4財不可使盡,勢不可露盡。
5先小人後君子,當麵點錢不薄人。
書!\"#$%&''''()6玩龍玩虎,不如玩土。
7七十二行,莊稼為王。
8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9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急,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10取與無傷廉惠,行藏自合中庸。
11有道財恒足,乘時貨自騰。
12商道即是人道,人脈就是錢脈。
13慷慨助人,好事臨門。
14助人者自助,自助者天助。
15義賈仁商天相助,金山碧海日邊來。
1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17有錢不購冷背貨,有庫不置半年閑。
18做生意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1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0顧客乃衣食父母。
21孟嚐君子店,千裏客來投。
五、洞庭商幫(一)洞庭東西山的商海傳奇洞庭的東西山位於蘇州市西南的吳縣境內。洞庭東山是一個伸向太湖的狹長半島,地形與地中海北岸的亞平寧半島相似;洞庭西山在太湖中,也就是古代的包山。此地風景秀麗,一年四季鮮花遍地、碩果累累。東西兩山現在分別為吳縣市東山鎮和西山鎮,麵積分別為80和90平方公裏,長期以來甚至連設縣的資格都不具備。但是這樣一個狹小的地區內,卻地靈人傑。
據說,在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範蠡在幫助勾踐打敗吳國之後,明哲保身,攜西施泛舟太湖,就在此地打魚隱居。
書!\"#$%&明清兩代,洞庭東西山盛產才子,共出過狀元2人、探花1人、會元2人、進士40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代風流才子唐伯虎也出自此地。
19世紀到20世紀,一個雄心勃勃的商幫從這裏誕生了,在傳統商海中注入了現代商業的霸氣,這就是洞庭商幫。洞庭商幫是特別的,在中國古代著名的十大商幫中,洞庭商幫是唯一一個以縣以下的兩個鄉命名的商幫,由蘇州吳縣管轄下的東山人和西山人組成。
洞庭商幫又叫“洞庭幫”“山上幫”或“洞庭山人”,明代蘇州的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小說集《醒世恒言》裏記載了洞庭商幫的情況:“兩山之人,善於貨殖,四方八路,去為商為賈。”所以江湖上有個口號,叫“鑽天洞庭”。稱為“鑽天”,非同尋常,連無路可上的天庭都有本事去經營,洞庭的東山人和西山人可謂是商海的健將。
誰都知道徽商資本雄厚,活動範圍廣,經營能力強,但民間又流傳一句俗語叫“鑽天洞庭遍地徽”,在這裏唯獨把洞庭商幫與徽商相提並論,可見洞庭商幫的影響力之大。
!\"#(二)洞庭商幫的特點聰明的商人都知道該如何揚長避短、審時度勢。明代晉商和徽商在鹽業和典當行業叱吒天下,精明的洞庭商幫避開競爭的強鋒,選擇了太湖天時地利的商業條件,做起了米糧和絲綢布匹的生意,並逐步建立了自己強大的商業勢力。
洞庭商人經營手段高超,連現代的商人都需揣摩。他們對市場的信息特別靈敏,對行情也很有預見性。還能非常變通地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特殊的經營方式。
洞庭商幫的可貴也在於他們能打破傳統,充分考慮市場行情和商品交換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特點。所以說洞庭商幫是非常具有現代謀略的商幫。
更值得一提的是洞庭商幫善於與時俱進,調整開拓自己的商業活當鋪動。鴉片戰爭以後,洞庭商幫把重心書
!\"#$%&''''()放到了金融中心上海,興辦了買辦業、銀行業、錢莊業等金融業和絲綢、棉紗等實業。他們走了一條與以往都不同的商業道路,誕生了一批民族資本家,完成了由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的轉型。
(三)洞庭商幫善於審時度勢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這是聰明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幫就是這樣一群聰明的商人。洞庭商幫沒有與徽商、晉商在鹽業和典當經營上爭奪市場,而是揚長避短,穩中求勝,利用得天獨厚的經商江蘇遊學條件販運起米糧和絲綢布匹。他們還不斷更新觀念,開拓經營新局麵,向外部世界發展著。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在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鑽天之術,開辟了買辦業、銀行業、錢莊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在新的曆史背景下,從事著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活動,由此,洞庭商幫產生了一批民族資洞庭商幫陳列館本家,走上了由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發展的道路。
洞庭商人十分講究具體的經營手段,而這些手段看起來則非常符合現代經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場信息,時常預測行情,在經商過程中,洞庭商人會根據市場行情與商品交換的情況變化而變化自己的經營策略,不拘於成見,隻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還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比如商人資金和民風特點,因地製宜地采取獨特的經營方式。
書!\"#$%&經商格言1徽幫人最狠,見了山上幫,還得忍一忍。
2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把握時機,見機行動。
3任時而知物,籠萬貨之情。
4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5薄利多銷,有利就行。
6身無擇行,口無二價。
7人無笑臉,休要開店。
8和言(顏)悅色,和氣生財。
9有需求就有生意。
10脫貨求財好說話,切莫開口就傷人。
11寧有求全之毀不要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勿貪非分之福。
!\"#12時用則知物。
13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14出門看天氣,上市看行情。
15會經營滿麵春風迎貴客,善接待滿腔熱情送佳賓。
16魚無水等死不可以存生,店無客冷清不可以興隆。
17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粟。
18買賣人做,成敗天知。
19忠厚不折本,刻薄不賺錢。
20藝乘旺時恐衰,財駿發時防敗。
21困者未必常逆,勝者豈能常泰。
書!\"#$%&''''()六、龍遊商幫(一)浙西山區崛起的商幫龍遊商幫是曆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崛起於浙江西部的山區,既沒有官府的支持,又沒有強大宗族勢力做後盾,但卻逐漸聚集了大量資金,在商業上立於不敗之地,號稱中國十大商幫之一,有“遍地龍遊”的佳話。
!\"#溪口鎮龍遊商幫並不僅僅指龍遊一個縣的商人,而是指浙江衢州府所屬龍遊、常山、西安、開化和江山五縣的商人。由於龍遊商人的數目最多,經商手段最為高明,就以“龍遊商幫”為名,也稱“龍遊幫”。
晉商富甲天下,經營票號,在金融業上叱吒風雲;徽商則壟斷鹽業,揚名四海。
但龍遊商幫卻低調處世,他們在埋頭苦幹、不露聲色中悄然占據了珠寶古董業的頭把交椅,同時從事印書、刻書和販書業,在海外貿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龍遊商幫的經營行業很廣。他們的造紙業一般以作坊的形式生產,同時自己負責銷售。龍遊的溪口鎮是紙張的生產和銷售中心,成品遠銷江蘇一帶。
書商一般是有文化基礎的文人學士放下架子,來從浙江龍遊印章事商業活動。糧食商也不甘下風,年銷量1200萬書
!\"#$%&噸。山貨業就以當地的產品為貨源,年產各類油十萬多斤,遠銷全國及東南亞各國。絲綢棉布商也聲名顯赫,遠銷到湖廣一帶。珠寶商是赫赫有名,他們在全國獨占鼇頭,據古書記載,龍遊的珠寶商人隻身一人帶著價值千金的明珠翡翠、寶石貓眼,來到京城買賣,卻能做到掩人耳目、踏雪無痕。可見他們不但資金雄厚,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處事謹慎,才得以躲過被盜被劫。長途販運業也是他們的強項,當時的一名龍遊商人把絲綢遠銷到了湖北一省十五郡,占據了全省的銷售市場。
龍遊商幫裏也有儒化的商人,比如大書商童佩,他出生於一個賈儒兼備的家庭,父親是一位儒雅的商人,經常坐船去吳中地區販書。童佩從小聰慧伶俐,勤奮好學,做得一首首好詩詞,寫得一手好文章,連明代的“唐宋派”學者歸有光都稱讚他的詩文,當時的“文壇盟主”王世貞稱他為自己的“千古知音”。童佩喜好藏書,隻要看見珍奇的版本不管花多少錢都要買下來收藏。可以說童佩是一個集收藏、鑒賞、考證、校勘、印刻、銷售於一身的明代儒商。
!\"!龍遊商幫一度輝煌,然而終究抵擋不了曆史的進程,鴉片戰爭以後,新增開了五處通商口岸。由於近代海洋文化的興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新興的上海、寧波、潮汕、廈漳等地的商幫漸漸興盛,而龍遊、徽商、晉商等傳統商幫漸漸衰退。
(二)龍遊商人闖西部與其他商幫相比,龍遊商幫的一大特點就是富於開拓精神,敢於離開故土,闖蕩他鄉。龍遊商人在南宋時期初露頭角,至萬曆年間已分布於全國各大市場,呈現“遍地龍遊”的局麵。康熙乾隆年間,龍遊人大多外出經商,踏遍天涯海角,長大後仍留在家裏農耕的僅占十分之三。這種敢於闖蕩打拚的精神在各省市中也是少見的。
龍遊商人也是最早把商業的氣息帶入西部的商壇勁旅。他們舍棄了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踏上了遙遠艱苦的道路直奔黔、晉、滇、蜀等西部地區,對民族關係的融合和西部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當然龍遊商人最初也沒想到他們不遠千裏來到西部有這樣的曆史意義,他們是中有長遠目光,有雄心氣魄的商人,他們看出了江南、華南、中原地區的商場已近飽和,拓展的空間是有限書
!\"#$%&''''()的,於是克服了長途跋涉、艱苦生活、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不同等一係列困難,紮根在西南地區。據史料記載,龍遊商人李汝衡的絲綢生意做遍了楚地十五郡;童巨川和他的弟弟在邊界做貿易成為巨富……龍遊商人的經營理念也非常先進。他們來到貴州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以後,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從事屯墾事業,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了西南。龍遊商人會利用自己雄厚的資金,雇傭當地的勞動者輪流開發墾拓。同時他們將土地作為資本來經營,采取農業雇用製度來經營經濟作物,最後把收成的農產品作為商品投放到市場中。這一舉動非同小可,這意味著把商業資本轉化為農業產業資本,具有曆史轉型的意義,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誕生。
後來,明政府怕人口的流動會影響邊界的社會治安和糧食供應,便強製在邊界的人回遷。這無疑對龍遊商人的西部邊界生意有一定影響。
總之,龍遊商人把商業的氣息帶入了西部,這有著很大的曆史貢獻,他們是中國曆史上最早開發西部的人群之一。他們超越了同時代的人,利用自身的知識和才幹,透視商場信息,遠走他鄉,以先進的理念和經營方式脫穎而出,是商界曆史上!\"#的一座豐碑。
(三)龍遊商幫海納百川龍遊商幫雖地處偏僻,卻有著開放的心態,在觀念上也比較新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上,即投資上的敢為天下先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明清時期,許多商人將經營商業所賺得的資金用來購買土地或者經營典當、借貸業,以求有穩定的收入。而龍遊商敏銳地意識到,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必須轉向手工業生產和工礦產業上。他們果斷地投入於紙業、礦業的商品生產,或者直接參與商品生產,使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給當時封建社會注入了帶有雇傭成分的新生產關係。龍遊商人還不排斥外地商幫對本鄉的滲透,並且相處友善,吸收外地商人於己幫,推進了龍遊商幫的發展。龍遊商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是他們良好的經商心態的反映。他們雖然是出自一個偏僻之地,既無官府支持,又無強大的宗族勢力作堅強後盾,但卻能在強手如林的各大商幫中崛起,自立於商幫之林。
書!\"#$%&龍遊商幫幡旗狀元牌坊經商格言1為商之道,仁信為本,商戰取勝,理性至上。
2一招鮮,吃遍天。
3敢想敢幹,敢為人先。
!\"#4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取之而有道,用之而歡樂。
5思路決定出路,一切都是人為。
6多看則清,多聽則明,多思則準,多幹則成。
7不摸行情休開店。
8裁衣先量體,經商先摸底。
9常去同行看,生意不清淡。
10貴中看賤,賤中看貴。
11先賣出手,後賣入手。
12豐年紙馬鋪,歉年糧食行。
13快馬趕不上青菜行。
14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
15兵以快勝,商以奇贏。
16逆境看順境,順境看逆境。順逆都來看,經商風險小。
17貧賤勿尋親,富貴莫露財。
18以誠招客,憑信取利。
書!\"#$%&''''()19饑寒生於大廈,飽暖多在草莽。
20千間房子萬頃地,就怕沒有好子弟。
21道由天定,事在人為。
七、寧波商幫(一)中國近代最大的商幫寧波商幫是中國近代最大的商幫,對中國商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第一家近代意義的中資銀行,第一家中資輪船航運公司,第一家中資機器廠等等,都是寧波商人所創辦。寧波商幫對清末大上海的崛起和二戰後香港的繁榮都做出了貢獻。寧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級!\"#的工商巨子。被稱為“寧波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域群體呢?歲月的風塵已經湮沒了太多的曆史細節,但有一個數字仍足以引起人寧波錢業會館遺址們長思。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華人68萬,而其中寧波人竟占40萬人之多。
以上海作為一個最大的集散地,寧波人,寧波幫,這群從小聞慣了海風腥味的人們,這一傳統儒學教化之下的新興商幫,帶著商人的精明開闔,卻不失書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從傳統商業到現代商業的轉型,真正在中國的近代經濟舞台中脫穎而出。
唐宋以來,寧波人向外拓展的目光開始轉向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假舟楫之利的寧波商人,開始與日本、高麗、東南亞沿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而與寧波毗鄰的上海,更成為他們活動的主要區域。
當三北鹽堿平原的第一批先行者渡過杭州灣來到上海的時候,黃浦江邊還僅僅是一大片灘塗地,一個小小的縣城蜷縮在今天的南市。
書!\"#$%&三江彙流的寧波,是中國最早開放的貿易口岸之一。開放帶來的商業文明,使寧波人擁有了一種闖蕩天下的勃勃雄心。聳立在寧波江濱老碼頭上的雕塑,成了這座城市某段曆史的注腳。它所表現的,正是印記在一代代老寧波記憶裏最常見的情景。當地的口語,向來把外出經商形象地稱為“跑碼頭”。
當時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記爹娘。”早期的寧波商人,正是沿著一條“沙船之路”駛向了上海。
沙船是當時的南方最常見的一種商船,盡管這種隻有三尺闊的平底木駁船,常常經不起海濤的顛簸,但與走西口的山西人相比,“跑碼頭”的寧波商人,卻似乎少了一些悲涼,多了一份放達。
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已經有很多寧波商人走出故鄉的四明山,來到隔海相望的上海。在那個交通並不快捷的年代,鄉音成了遊子心中最溫暖的慰藉。
1797年,寧波人在上海的第一個同鄉團體“四明公所”建立了。
對於當時旅居外地的寧波人來說,組織同鄉團體不僅僅是出於一種自然的鄉!\"#情紐帶,更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1819年,寧波籍的號商和船主在上海建立了“浙寧會館”,而在上海幹手藝活的寧波籍下層民眾,也本著“親幫親,鄰幫鄰”的互助精神,於1831年建立了“水木業公所”,會眾基本上是泥、木、石、雕、鋸的匠人。
以上兩個同鄉團體,前者是同鄉的互誼組織,而後者則是同鄉的嚴氏山莊行業協會。
(二)教育傳統寧波人辦教育是有傳統的。它又與一位年輕的改革家王安石名字連在一起。
正是他指給了寧波人又一條出路。
1047年,也就是北宋慶曆七年的秋天,27歲的年輕知縣王安石從今江西臨川風塵仆仆地踏上了寧波的土地。
書!\"#$%&''''()王安石是一位十分執著而務實的人,他把離衙門不遠的一處破舊的廟宇改建為縣學,並親自從深山尋找到五位知書識字的老先生出山執教。這五位人物,便是日後在浙東學術史上著名的“慶曆五先生”。
寧波文化的種子播種發芽了。從此寧波有了作為學子科舉考試的專門場所“考試院”。十餘年後,當王安石以參知政事的身份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時候,寧波的第一代進士也產生了。那些農人商民的孩子經過十年寒窗開始成才,不久,即產生了寧波曆史上的第一位狀元。
這些原本安放在寧波孔廟裏的曆代的儒學碑,無不頌揚著王知縣當初的開蒙之功。王安石的意義並不在於使少數的民間子弟通過讀書做官而從閉塞的小城走向全國,他的更為重要的影響恰恰在於他從此倡導了一種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傳家,商儒並生”的傳統。
寧波人士諸孟家說:“我太公就是對我們講不能求官,隻能求學,有學才可以以後經商。你沒文化我跟你做生意做不來的。就是以前毛澤東講的‘沒有文化的軍隊就是愚蠢的軍隊’。我那祖宗也是這麼講,有文化我們就能走遍天下,就可以!\"\"經商。”這以後,寧波出了2432名進士、12名狀元,出了數萬名舉人和數十萬名秀才童生。更為重要的是,王安石開創的“田家有子皆習書,士儒無人不織麻”的社會氛圍,尚文尚禮、崇信崇義的地方文化精神,成為了一代代寧波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這以後,從寧波走向全國的基本上就是兩種人:商人和學人。
所以,從19世紀末以來,包括包玉剛在內的眾多寧波幫商人一直都盼著在自己的家鄉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大學。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他們美好的願望始終未能實現。隻有在新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包玉剛們的抱負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