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寧波商幫的特點1!\"#$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曾產生過徽、魯、閩、晉各商幫,興盛了數百年,最後都衰落了,而寧波幫為什麼能夠繼續活躍在中國的經濟舞台上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創新,使自己永遠立書

!\"#$%&於不敗之地。現在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今天看來還很時髦的行業,最早都是寧波人搞起來的。

2!\"#$在寧波天一閣收藏的曆代文獻中,有五百多種寧波人寧波地方的家譜,在這些家譜所記載的人物傳記中,常常找到這樣一些資料,說是某某家族的某某人從小喜歡念書,因為社會的動蕩,家裏的經濟條件不行了,隻能去從商。從商成功以後,又拿出錢來辦學,做善事,或者要他的後代繼續從事科舉、讀書。比如買辦楊坊的家譜裏就講到,他們家以前也是書香門第,後來家道中落,他不得不放棄讀書去經商。李氏是寧波的名門望族,家族裏邊有很多學者,到了近代也是這樣,家道中落以後就出去做生意了,所以寧波近代商人的一大特點,就是他小時候肯定念過書,或者說經商以後,成功以後又繼續從事教育的,募捐,或者讓他的後代繼續念書。

更有意思的是,寧波人把兩條出路巧妙地結合了。寧波的學子從一開始起就!\"#有一種“轉而從商”的準備。官宦仕途風險環生,讀書為官常常投入太多而成功率極低,於是在開蒙階段,寧波的家長們要求學子首先掌握的不是八股策論,而是三門實用的技巧:書法、尺牘和珠算。他們認為,一個學生首先應當能寫一手好字,會打一手好算盤。這樣,即使到頭來求不了官,也能當一個好商人。寧波商人後備力量的文化培養機製就這樣形成了。

(四)寧波商幫後來居上寧波商幫是中國商幫中的後起之秀。從它形成之時起,便顯露出它的見識不凡和卓爾不群。寧波商幫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勢頭卻非常之快。他們的活動區域不斷拓展,最終形成四出營生,商旅遍於天下的局麵。寧波商幫不僅善於開拓活動地域,還善於因時製宜地開拓經營項目。他們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點,也非常實用:以傳統行業經營安身立命,以支柱行業經營為依托,新興行業經營為方向,而往往一家經營數業,互為補充,使自己的商業經營在全國商界中居於優勢地位。

書!\"#$%&''''()寧波商幫文化博物館寧波商幫的啟航點———老外灘經商格言1寧可做蝕(虧),弗可做絕。

2信譽招千金。

3澆樹澆根,交人交心。

4功名靠求,生意靠兜。!\"#5三百六十行,行行勿落檔。

6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頭即來。

7和氣生財,生意會來。

8蛇有蛇路,蟹有蟹道。

9勤時財外財,用掉還會來。

10萬貫家財勿算富,一分仁義值千金。

11一日兩日是人客,三日四日是便客。

12過口要算鹽,家基要算田。

13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

14天下之主,不如買主。

15一本萬利開典當,二龍搶珠珠寶行,山珍海味南貨店,四季發財水果行。

16信譽招千金,美言成交易。

17不怕賣不掉,就怕話不到。

書!\"#$%&18死店活人開,買主上門來。

19四虧五窮六絕七翻身。

20店不賣錢移鬧市,生意不好調櫃台。

八、廣東商幫(一)粵商崛起粵商是現代中國經濟尤其是商貿流通經濟中的最主要的企業群體,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商幫。它的變遷和發展趨勢不僅對廣東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且還對全國各地企業群體都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粵商又稱為廣東商幫,是由廣東本地的三大民係以及其他民係組成,包括廣府幫,潮州幫,客家幫、海陸豐幫以及其餘廣東各地商幫。粵商文化曆史淵源深遠,商!\"#業氛圍濃厚。粵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鄰東南亞、香港、台灣,境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最早由廣東進入,然後輻射全國。敏銳、勤勞、刻苦、務實、低調,這些都可以在粵商身上體現。粵商在近現代來講,都起到了一個引導潮流的作用。自西漢開始,廣州就成為南部中國珠璣、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到了宋代,廣州已成為“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著名對外貿易港。從18世紀開始,廣州作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成為“洋船”必爭之地,在1850年世界城市經濟十強排名中,廣州名列第四。粵商自古特別是近代以來就在推動中國和世界工商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清道光十年(1830年),英國議會對曾在中國做過商業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一次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絕大多數在廣州進行貿易的人都一致聲稱,在廣州做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太陽無時不普照粵人社會。”粵商的輝煌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在近代,由於外國經濟勢力的侵入,以及中國緩慢地邁開近現代步伐,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粵商卻伴隨著近代廣東商品流通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廣東商人書

!\"#$%&''''()發跡於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二次大戰期間,廣東商人雖然曾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後若幹年的苦鬥,又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振興於中國南部、香港及東南亞。

(二)新粵商精神新時代的粵商也有了新的精神,那就是“新粵商精神”。

———從彙聚融合到合作發展;———從先行一步到領先領跑;———從靈活善變到創新創造;———從精明務實到戰略思考;———從“隻幹不說”到廣泛對話;———從小富即安到和諧安詳。

1!\"#$%粵商人敢為天下先,國家首批四個經濟特區就有三個在廣東。近20年時間!\"#裏,中國的大多數先進的零售業態、流通技術以及組織形式,都是由廣東商業企業率先引入並嚐試,例如,超市、購物中心、購物廣場、第三方物流等,使廣東商貿流通企業一直處於全國的絕對優勢領先地位。

2&''''()在廣東商人的意識中,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觀念特別強。今天的競爭已不再是家門口的競爭,而是全球的競爭。麵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僅要緊跟潮流,更要引導潮流,以適應未來的挑戰。

3*+,-強調實幹精神是粵商的傳統之一,他們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不斷地為客戶創造價值,以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一個企業能否持續發展,要看其能否持續獲得好的商業創意並使其完美實現的機製和能力。在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的新浪潮中,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帶來了無盡的商業機會。而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研發,依靠的是對人的創意和人的潛能的有效激發。

書!\"#$%&(三)粵商變革進行時1!\"#$千年財富,百年粵商。話劇《十三行商人》讓粵商的商業緣起、商業操守形象鮮明、真實可感,觸動人心之外,讓曆史印證未來,粵商能否突破積習已久的慣性思維?規模龐大的工業製造體係又將如何自新?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2!\"%&''''())*+,-.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發展史,改革開放後的每一個時期,粵商都抓住了高增長行業。從20世紀80年代的輕工業到90年代的家電電子業,再到21世紀初的汽車、石化產業,以至今天的房地產業,市場敏感性強的粵商總能先人一步,發現商業機會所在,並且在別人看不準或猶豫的時候,果斷而大膽地做出決策。這也是大量新興業態和商業領域的先進技術最先產生自和應用於廣東企業的原因之一。

但是由於缺乏安全感,粵商們未能借助先發優勢乘勝追擊,雖然不少行業都率!\"!先進入,但總難以通過資本運作占據商業製高點。以至於廣東產業經濟依然是外向型,不像江浙企業,國內、國外市場通吃。

3!\"\/01234567849: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企業靠多元化經營迅速發展壯大。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形勢改變和產業升級,粵商普遍開始從多元化向專業化轉變。

專業化戰略是一種真正的實力戰略,新派粵商自覺自願地選擇了這條有發展後勁的路徑。專業化實踐在順德家電企業有著具體體現。順德企業大多走專業化道路,美的、科龍、格蘭仕等大企業周圍業已形成了可觀的產業集聚和複雜的合作網絡,大企業的許多生產工序外包,大量的配套企業共生共存,形成體係完整的產業鏈。

(四)粵商內涵豐富粵商自古以來,特別是近代以來,在推動中國和世界工商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改革開放使粵商獲得了新生,也是舊粵商和新粵商的分水嶺,新粵商在繼承傳統粵商文化的同時,也融合了現代商業文明的特征。改革開放以來,粵商憑借特殊的地域和政策優勢,加上聰明才智,迅速成為全國經濟的領跑者。粵商作為書

!\"#$%&''''()近現代中國商界的後起之秀,麵對21世紀國內外經濟發展格局的不斷變化,以與時俱進、博采眾長的廣闊胸襟,傾力打造新粵商精神,推動了廣東乃至整個中國商界的健康、快速、和諧發展。

粵商最大的特色就是開放包容。紡織廠長期以來,粵商堅持麵向國內、國外“兩個窗口”的雙向開放,這使“粵商”的概念具有強烈的開放性———隻要來到廣東經商的都是粵商,而粵商走到世界哪裏也都是粵商。從這個角度看,粵商的概念是不以血緣、親緣、家族、地域、籍貫或戶籍為邊界的。!\"#潮州會館粵商前衛現代的表現就是率先走向現代市場經濟,形成多元開放的現代資本結構和現代新業態。相比全國其他地區,廣東多元經濟發育更成熟,非公經濟比例更高,民營經濟活力也更強。

粵商還具有創新擅變的特征,在產業升級上,粵商擅長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變革,從不教條化地拘泥或固守於某種成功模式,探索、創新的行動力特別強。

粵商不光求新求變,也注重審慎守信。審慎不同於低調,更不是自卑和謹小慎微。審慎是在機遇和危機麵前,不盲目、不冒進,看準了商機才果斷出手。廣東對外開放較早,也較早熟識經濟貿易的國際慣例和國際規則,行正道、守信用的國際商業倫理在粵商心中根深蒂固,“信得過”“靠得住”就是國內外商界對粵商審慎守信特色的肯定。

有人說,廣東的經濟成就得益於政策優勢和地緣優勢。的確,廣東有發展經濟的天時和地利。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實驗田,允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這是難得的天時;廣東又毗鄰港澳,這是天生的地利。但是,廣東的發展更離不開“人和”。這“人和”便是中國人少有的自由、開放、冒險、開拓、務實、創新的商書

!\"#$%&業精神,這是廣東人的靈魂,更是廣東人富起來的深層奧秘。

近代粵商發揚了古代廣東商人的冒險開拓、獨立進取的商業精神,而在參與國際商業貿易的過程中,近代粵商又具有了某種開放的心態。在近代廣東商人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與近代商業文化的某種有效的結合與融合。而這種文化的發展與融合,也許正是粵商在晉商、徽商衰落之後仍能發展,並進一步成長的原因。

經商格言1要發財,動起來。

2非經商不能昌業。

3利之所在,足之所至。

4經商亦如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用法,若智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終不足以學斯術。

5征貴販賤,操奇致贏,力行則勤,擇人任時,能發能收。

!\"#6風險越大,回報越高。

7借雞可生蛋,借地可生財。

8變則通,通則存,存則強。

9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

10打魚看浪頭,行船看風頭,經商看行頭。

11巧嘴能當銀子使。

12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

13要想富,男子力田女織布。

14街頭一席地,強似百畝田。

15有兒坐鹽店,強如做知縣。

16隔麵講盤終有弊,當場唱價終無欺。

17開店慎本自然久,誠實賒求遵信還。

18看客下麵,量體裁衣。

19因客製宜,貨隨其願。

20茄子不開謊花,商諺都是實話。

書!\"#$%&''''()九、福建商幫(一)華商第一族“閩商”狹義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簡稱,廣義指以福建、浙南、粵東潮汕地區(因處廣東省管轄故不具閩民係認同感)和海外閩民係的從事商業的人們,被譽為“華商第一族”,因“開放、拓展”的精神而聞名。如19世紀之前,黃高升、黃伯愛行貸南台嘉崇裏金墩巷,遠渡南洋爪哇島,僑居拉森碼頭。初當搬運工擺地攤,至19世紀鴉片戰爭時,為避戰亂,黃渭源祖父黃興祥(諱錫來),父親黃集仁(字進鐸)早年移居印尼中爪哇省拉森南旺。閩商社會價值觀,明顯表現出與內地的差異。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閩人主體是從中原南遷的移民後代,宗族鄉土觀念很重。“誠信為先,且利義兼得”是他們的經商基本理念。道光年間成書的《晉江縣誌》將商賈與農工並列,而非置於四民之末:“行貨曰商,居貨曰賈,商賈之名,雖亞!\"#乎士,而與農工,均在四民之列。”(二)愛拚才會贏在福建,歌曲《愛拚才會贏》幾乎家喻戶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歌正是閩商“愛拚敢贏”的性格寫照。翻開曆史的篇章,當我們探尋閩商足跡的時候,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一種“善觀時變、順勢而為;敢冒風險、愛拚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

1!\"#$%&''''()福建沿海一帶有“少年不打拚,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麵”等說法。在經商傳統的影響下,“辦企業當老板”成為福建人的價值取向之一。一直以來對閩商群體頗為關注的《閩南兒女》主編莊永章指出,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膽”的福建人不喜歡存款而喜歡創業,他們認為創業過程是一種最大的滿足。他們充滿冒險精神,崇尚外出“掘金”,一旦認準目標就不放棄,“賺一塊錢再借一塊錢”投進去,依靠自己的拚搏精神取得成功。

書!\"#$%&2!\"#$%&''''(閩商雖然奔走各地,但戀祖愛鄉的心情始終像風箏線一樣牽扯著他們,取得成就後回饋故鄉成了他們普遍的做法。近代,以陳嘉庚為代表的閩籍僑商傾家捐款捐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除了回饋桑梓外,扶持同鄉也成為閩商的典型特征。莊永章指出,走出福建的閩商在外地格外注重相互幫扶,發達了的商人會把自己的同鄉帶出去,不僅教他們經商之道,還出錢資助他們。據考證,福建人組織海外商會的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第一代閩商離鄉背井、出洋謀生其實與福建土地貧瘠、地少人多有關。至少在!\"#宋元時期,福州、莆田等閩東南沿海一帶的男子就視出洋為正途。宋元時期,享譽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開創的;明清之際,天後媽祖像鄭氏海商集團又建立起縱橫東亞、東南亞的海上商業王國。如今,在遍布全球的海外華僑華人中,閩籍人士達1000多萬,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商成為國際商界的勁旅,譽為海外三大商幫之一。

曆經千年的演變,如果說第一代閩商是為生計而遠走他鄉,現代的閩商則是為了發展而向外擴張,“開放、拓展”等意識早已融入他們的血液,成為閩商文化特有的稟賦。

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在八閩幾乎沒什麼影響力。他們唯利是趨,與台灣人一樣,“舍祖宗之丘墓,族黨之團圓,隔重洋之渡險,處於天盡海飛之地”。

閩人海外移民為求生存和發展,需有主動適應異地環境的心態和能力,培養兼書

!\"#$%&''''()容和開放的精神。明代後期以來的海外移民活動更為閩南文化注入異域文化的活力。

閩商不僅生活習俗深受海外影響,其語言文化與價值觀念也與中原地區有些微妙區別。福建的鄉土文化習俗,有著濃鬱的西洋特色,其生意活動更貫穿了“經濟關係高於一切關係(包括親屬關係)”的西方市場經濟原則。這種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是閩商務實精神與敢於突破傳統的體現。

福建人傳統觀念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敢於背井離鄉。這來自於傳統文化中的自愛,福建人對自己的尊嚴視為生命,他們怕的是失去自己的麵子,仿佛麵子比什麼都重要。在福建人的俗語中,有句話是具有代表性的:“這個人連自己的麵子都不要了,你還能跟他說些什麼?沒什麼好說的。”這對閩商敢於選擇自己命運、勇於拚搏起著重要的作用。當閩商們談到境外生活的艱辛,他們時常會暗自流淚,但又無一不擦幹淚水迎接自己的未來,直至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今天的閩商,其觀念的形成離不開他們生活過的土地和人文,離不開整個中華文化。這是他們生存的精神土壤。這塊土壤潛移默化地告訴這些生活在貧困中的!\"#孩子,生活的路隻有靠自己去走出來,在走的過程中,要繼承先人的性格,要學會堅信與堅強。

離開美麗的家園,帶著自己的文化向著理想的未來。他們的理想在當時非常的簡單,為了生活得比家鄉更好。他們中絕大部分的人沒有想過要成為富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閩商。他們隻是用自己的青春詢問世界,用自己的生命去叩響成功的大門。

(四)閩商亦盜亦商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

他們走私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內外勾結的貿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見的經商方式,他們廣泛聯絡沿海居民,建立了許多據點,利用據點收購出海貨物,囤積國外走私商品,以利銷售。他們不僅在海營商,還有許多也是陸地商,水陸兩棲,海上貿易也做,陸地貿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國內與國外的貿易緊密地結合起來,努力經營,進行多種形式貿易,從書

!\"#$%&而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商幫。

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福建商幫卻在南洋、台灣等地開辟出新的商業場地。福建商幫中的許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無畏地開拓海外市場,終於在福建幫這棵枯樹上開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幫的商業精神在海外華人和台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續。

泗揚媽祖文化園閩商發祥地福州上下杭!\"\"經商格言1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

2行船走馬三分命,東洋無洋過西洋。

3經商好,商中自有黃金屋,商中自有顏如玉。

4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麵。

5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

6冤枉錢,水流田;血汗錢,萬萬年。

7窮無窮根,富無富種。

8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

9不問時價,不是行家。

10經手三分利,無利不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