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習造成的變化體現在行為上,更體現在心理上
人的行為是很複雜的,行為的複雜性是由心理的複雜性決定的。行為和心理之間具有廣泛而深刻的聯係。行為的變化,如學會輪滑、搭積木、跳高等能夠觀察到,而心理的變化,如對知識的理解,需要經過一係列分析、類比、推理、概括等心理過程,不容易觀察到,這就增加了判斷學生是否在學習以及學得怎麼樣的難度。但內隱的心理變化最終都應表現在外顯行為上,沒有外顯行為的變化任何內隱的變化都沒有實際意義。如知識的學習是為了使人產生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行為,思維方法的學習使人表現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角度和合理程序,道德的學習是為了使人表現出道德的行為(一個僅有道德知識而沒有道德行為的人不能稱為品德高尚的人),內心的思考與冥想會通過對性格的改造而表現在言談舉止上。人的教養和修養要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才能說明教育的成效。從某種意義講,不能改變行為的學習和教育是失敗的學習和教育。當然,從內隱的變化到外顯的變化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另一方麵,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如上課發言、做作業、與教師的談話、做手工等,了解學生的內心變化,這些表現是教師控製和調整教學進程的客觀依據。教師要善於將學生內隱的過程引發為外顯的行為,以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不過這種了解不是簡單地通過“會沒會”“懂不懂”這樣的問話能夠做到的,因此教師應注意鑒別學生外顯行為的效度和信度。
3.人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由很多因素造成
很多因素,如酒精、藥物、毒品、身體發育、健康狀況等都會造成人的變化,但這些因素造成的變化與由學習造成的變化相比相對短暫。如一個平常沉默寡言的人喝多了酒之後可能會變成話癆,有些藥物會使人變得興奮,生病的時候人的行為反應可能會變得比較遲緩,但這些變化都是比較短暫的。當酒勁、藥效過後,健康恢複之後,沉悶的人可能還是沉悶,抑鬱的人可能還在抑鬱,反應敏捷的人可能依舊敏捷。學習造成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會保持得比較持久。我們從小學習的語言能保持終身,某些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也能保持較長久的時間,小時候記憶過的很多唐詩宋詞到大了仍能背誦。當然,這並不是說學習造成的變化都能保持長久,這與所學習的材料的性質、長度與難度、可應用性及應用頻率等有關。
4.學習是經驗的過程,即學習者與學習對象的相互作用過程
首先學習必須有學習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具象實在的事物,也可以是較為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可以是別人的行為。其次,學習不是學習者與學習對象表麵的接觸。學生坐在課堂上,手裏拿著書,眼睛盯著老師,這些行為並不一定表明他正在學習。學習是學習者對由學習對象傳達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需要學習者調動心理資源、付出心理能量,需要學習者產生問題並試圖解決問題。學習是學習者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記憶的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不是像鍵盤那樣被動地敲打出文字,而是充分表現出自己的選擇性和理解性,從而建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
(二)學習的層次
學習之所以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關鍵在於學習現象廣泛存在於人和動物之中,一些學習與另一些學習可能展現出極為不同的過程和特征。本文將學習按其主體範圍和空間特征分為以下若幹層次:
1.廣義的學習
這是人和動物都具有的學習,表現出由經驗或練習造成的行為和心理的相對持久變化。
2.狹義的學習
即人類的學習。人類學習與動物的學習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以獲得間接經驗即他人經驗為主。人學到的知識大部分來自於別人和前人的探索,屬於他人和前人的經驗。這無疑給學習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學習者在短時間內獲得成長提供了可能。動物學習的大部分是經由自己探索獲得的直接經驗,即個體經驗。盡管動物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獲取別的同類的行為樣式,但動物一般缺少通過語言文字交流而產生的間接經驗。
第二,人之所以能夠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條件就是人類發明了語言文字係統,這是動物所不具備的。人類經數千年所獲得的經驗大部分濃縮在書本之中,而書本一般都以文字為表征形式。人的很多經驗來自口耳相傳,而這種相傳也是以語言為載體的。無法使用正常語言進行交流的聾啞人也是依靠一種特殊的語言“手語”而維持他們之間的信息溝通。
正因如此,人類個體的學習以掌握語言文字為前提。無論從發展心理學的視角還是從文化心理學的視角看,人的學習的第一步都是學習語言文字,然後才能掌握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知識,這在幼兒和學齡初期兒童的學習上得到充分表現。隨著各個國家和民族間交往頻率的增加,“國際化”、“地球村”已成為人們非常熟悉的字眼。人們除了學習由本民族語言文字記載的知識外,還要學習各門外語,然後以所掌握的語言學習相應的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因此現在各個國家都將外語學習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三,學習是人一生中的專門活動。與動物不同的是,人類個體早期主要從事的就是學習活動。人類有一個漫長的學齡期,這個時期專門用於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而且這個時期隨著人類發展而逐步延長。人類個體除了前二十幾年必須度過的學習時期外,成人之後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更新已有知識和技能或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或接受專門的思想教育,如每個人走上工作崗位後無一例外地要參加各種培訓、進修、研習等。這說明人類的學習真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道理。
3.學生的學習
學生通常指走上社會之前在校學習的人,包括學齡期和青年前期。學生學習有著不同於其他學習的特點:
第一,學生學習的是人類文化的精華。人類數萬年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成果,而學生在有限的十幾、二十年時間裏不可能掌握所有這些成果,因此選擇和精煉這些文化成果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教育建設的一件大事。所有國家都會根據本國及全球發展的經濟要求、意識形態、政治傾向、價值觀念、社會需求等對教給學生的文化內容(知識、技能、方法、思想、道德等)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審查,這也使得學生的學習內容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也可以說,任何學生都是在一個有限的文化空間裏汲取人類的經驗。
第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學生和教師構成了學校的主體結構。沒有教師也就無所謂學生。教師的指導可以使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掌握學習內容,避免走許多彎路,而缺乏教師指導的學習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根本無法掌握所學習的知識。
第三,學生在學生集體環境中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集體環境中學生除了向教師學習文化知識,還從同學那裏獲得很多經驗,特別是如何學習的經驗。現在小學經常開展的合作性學習、自主探究活動都是在集體中進行的。小學生在各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中獲得社會性的發展,學生在交往中所獲得的經驗對於他們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具有積極作用。實際上,這種交往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4.課堂學習
小學生在校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而課堂教學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形式。小學生在校期間,上課占據了大多數時間。課堂學習的主要特點是以認知活動為主,如感知活動、理解活動、記憶活動、問題解決活動等。課堂學習中學生承受著大量的信息負荷、經曆著忙碌的信息加工過程、從事著各種信息加工活動,因此容易產生身心疲勞及情緒倦怠。這就要求學校科學設置和安排課程,同時教師要做好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調節工作。
第二節
認知學習的含義與種類
一、認知學習的含義
人的學習是一個廣域的譜係:經驗的獲得、知識係統的建立、技能技巧的熟練化、情感的產生、品德與態度的形成與改變等都是學習的結果。布盧姆(B.S.BIoom)等(1956,1964,1972,2001)將教學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三個領域:認知領域(cognition domain)、情感領域(affective domain)和動作技能領域(Psychomotor domain)。認知領域的學習統稱為認知學習。
認知學習是以獲得知識、形成認知技能和認知策略為目的的學習,其中知識學習是最基本的學習,也是幾乎所有學習的主線。認知學習的主要特征是智力性和過程性。
所謂智力性即所有智力因素(知識、經驗、語言、智力、策略等)都參與其中;所謂過程性指認知學習是智力活動,這種活動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內化的過程,即將外在於學生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一部分;二是外化的過程,即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或完成智力活動。
二、認知學習的種類
1.按學習任務的複雜程度分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P.AusubeI,1918—2008)按學習任務的複雜程度將學習分為代表性學習(又稱符號表征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概念與命題的運用、解決問題與創造。
代表性學習(rePresentationaI Iearning)指建立符號的外部形式(形和音)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的聯係,即知道符號的形和音指的是什麼。這類學習在小學階段和外語學習中屬於基礎性學習,如小學語文中的識字教學、小學數學中學生認識各種數字與運算符號等。
概念學習(concePt Iearning)指掌握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掌握“詞”的含義。這類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部分,無論哪門學科都將概念的形成和厘清作為教學重點。
命題學習(ProPositionaI Iearning)指理解語句的含義,也就是理解詞與詞之間的關係。此類學習是學生知識積累和形成的標誌。學生頭腦中的係統知識,特別是各種原理和理論的掌握都是以命題作為基本單位存在的。
概念與命題的運用(aPPIication of concePt and ProPosition)指能夠用概念和命題表達意義。人們在認識和描述周圍事物、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與他人交流時都需要用到概念與命題並以此為基礎組織自己的語言。
解決問題與創造(ProbIem soIving and creation)指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形成某種常規性策略、策略組合或從未有過的策略以達到既定目標。
2.按習得結果分
美國心理學家加涅(R.M.Gagné,1916—2002)按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這五種學習中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統歸為認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