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涅(R.M.Gagné,1916—2002) 生於1916年。1937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實驗心理學專業,1940年獲布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心理學家身份在幾處軍事機關服務。先後在美國幾所主要大學任教。曾任美國心理學會軍事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分會主席、美國教育研究會主席,擔任過“教育心理學雜誌”、“教育科學”、“人類學習”等學術刊物的編輯或顧問。1974年獲美國教育心理學分會頒發的桑代克獎,198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應用心理學傑出科學獎。其代表作為《學習的條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1965—1985),該書使其享譽全球。其他著作有《教學設計的原理》(PrinciPtes of Instructionat Design)(與人合作)(1974—1992)、《心理學與人的操作》(與弗萊希曼合作)(1959)、《教學的學習要旨》(Essentiat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又譯為“教學的學習要素”)(1974)等著作。發表有大量論文。
資料來源:
1.高覺敷,葉浩生主編.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第2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施良方著.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思考與訓練
一、思考題
1.什麼是認知?認知具有哪些特征?
2.舉例說明廣義學習的含義。
3.學習的四個層次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4.舉例說明加涅認知學習的種類。
5.為什麼說知識的學習是人的其他學習的基礎和條件?
二、教育案例分析
背景資料
浙江海鹽縣袁鴻林博士給5歲的女兒製訂了快速成才計劃,他打算在家裏用超常規的方式把女兒培養成“反應敏捷的同聲翻譯或掌握多種語言的全球性信息情報類高級研究者”。袁鴻林說他曾把女兒送進幼兒園,但女兒總是不肯上學,老師也認為她太小,無法和其他小朋友正常溝通。由此他和妻子得出結論:女兒不適合學校教育。去年6月,夫婦倆就把女兒帶回家,開始自己教育。他專門為女兒製訂了每天的課程表:英語兩小時,日語、漢語、小提琴、繪畫、各科知識(含算術、講故事)各半小時,文化娛樂一個半小時,戶外遊戲及體育活動3小時。他還為女兒準備了一些必學教材,如《劍橋少兒英語》、《新日本語基礎教程》、《法語》、《三字經》、《論語》等。因為女兒太小,他還免費招了幾個同齡孩子陪伴女兒讀書。
袁鴻林說:“我不想讓女兒成為現行教育體製流水線上的一個標準件。”他把自己的早教方案叫作“超前五至十年的教育方案”。按照他的計劃,女兒9歲小學畢業,13歲高中畢業,16歲大學畢業,19歲碩士畢業,21歲可博士畢業。
請問:像這樣在家“上學”的孩子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三、實訓題
下麵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你認為這篇課文的知識點有哪些?最核心的認知目標是什麼?學生應掌握哪些認知技能?
小白兔和小灰兔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6課)
老山羊在地裏收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來幫忙。
收完白菜,老山羊把一車白菜送給小灰兔。小灰兔收下了,說:“謝謝您!”
老山羊又把一車白菜送給小白兔。小白兔說:“我不要白菜,請您給我一些菜籽吧。”老山羊送給小白兔一包菜籽。
小白兔回到家裏,把地翻鬆了,種上菜籽。
過了幾天,白菜長出來了。小白兔常常給白菜澆水,施肥,拔草,捉蟲。白菜很快就長大了。
小灰兔把一車白菜拉回家裏。他不幹活了,餓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
過了些日子,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裏去要白菜。
這時候,他看見小白兔挑著一擔白菜,給老山羊送來了。小灰兔很奇怪,問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兒來的?”
小白兔說:“是我自己種的。隻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
第二章
學習理論及其流派
l forget what l was taught,l only remember what l’ve learnt.
——patrick White
內容提要
本章闡釋了三個主要的學習理論流派的基本思想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論。刺激—反應學說認為學習就是建立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而這一聯結能否保持與刺激特征和強化密不可分。認知學派則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重組,強調學習者內部因素(已有知識經驗、認知方式、動機等)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以及學習者群體主動建構的過程,重視個人理解和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對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
S-R聯結;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正強化;負強化;懲罰;認知結構;發現學習;有意義學習;意義建構
學習目標
1.能夠熟悉和理解各個學習理論的出發點、基本立場和基本思想。
2.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基本且重要的概念。
3.能夠較完整地闡釋各學習理論所包含的基本原理。
4.能舉例說明各學習理論中的基本原理在現實學習中的表現及意義。
學習策略
本章幾乎是整個現代心理學思想史的濃縮版,反映出心理學這一學科內部的複雜關係與理論糾結,是本課程概念繁多、難度較大的一部分內容。學習本章需要相當的心理學史知識、認識論基礎和理解能力。因此要求查找和閱讀相關的資料以補充基礎知識。學習中應聯係自己學習的經曆,通過想象、自我提問和舉例去理解概念。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態度。
[課例]
一位教師是這樣教學生區別“買”和“賣”兩個字的字形的:“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有的學生把“幹燥”寫成“幹躁”,把“急躁”寫成“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幹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從此以後,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也不會混淆了。
在第一章我們了解了學習的基本含義,特別強調學習是一種變化(這是得到心理學界公認的),但對什麼發生了變化、如何變化以及什麼因素使其變化等問題心理學界存在很大分歧和對立。本課例中學生為什麼能夠學會這些字?他們怎麼學會的、經曆了怎樣的心理曆程?如何知道他們學會了?不同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解釋。心理學家由於哲學觀點、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而形成了眾多流派。在西方,學習理論主要有兩大學派:刺激—反應學說和認知學派。另外較有影響的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第一節
刺激—反應學說
一、刺激—反應學說概述
刺激—反應學說包括早期的聯結主義與行為學派,後麵很多地方我們會用行為學派或行為主義心理學這樣的術語代表這一學說。針對本章導言所涉及的幾個有分歧的問題,刺激—反應學說的觀點是:學習是行為的變化,而行為的變化就是建立新的刺激(stimuIus)和反應(resPonse)之間的聯結(S-R聯結)。在造成行為變化的因素中,刺激—反應學說是站在環境這一邊的,即認為有什麼樣的刺激就有什麼樣的反應,換言之,一定的刺激要求一定的反應。人學習的目的和過程就是逐步形成適當的反應而摒棄不適當的反應。人隻有做出適當反應才能在自然的壓力下保護自己,也才能在社會環境中和諧相處。
在S-R聯結形成過程中,強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所謂強化泛指對S-R聯結起增強作用的所有刺激。從本質上說,強化也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與直接引起反應的刺激或與反應結果相聯係,它對S-R的形成起導向和調控作用。從行為學派角度說,行為受強化控製。
當一種刺激—反應聯結被反複使用並被強化,這一聯結就會成為習慣(habit)。習慣是在最低限度的意識水平下的反應,即一有刺激就做出反應,而且這種反應能給行為者帶來滿意的感受。古語有“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說,說明習慣具有似本能的特點。
學生在學校接受專門教育。從刺激—反應學說的角度看,學校教育的方式和目的簡單地說就是:第一,創設學校環境,如教學環境、集體環境、活動環境、校園環境等,向學生提供各種刺激和做出適當反應的條件;第二,對學生做出的各種給予強化或懲罰,使之形成對各種刺激的適當反應。“教學則是安排各種情境,以便導致理想的聯結並感到滿意”(桑代克,1913)。
二、桑代克的試誤說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一位極有聲望的心理學家、聯結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他首創心理學上的動物學習實驗並通過這些實驗總結出動物學習的定律,提出了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一)迷箱實驗與試誤說的提出
桑代克以多種動物作為實驗被試,餓貓逃離“迷箱(PuzzIebox)”是他的經典實驗之一。
圖2-1 桑代克實驗用的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