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最凶險的事情莫過於廢立皇帝了,這是個高風險的事情,成功了,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失敗了,不但自己死無葬身之地,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七舅老爺都不能幸免,跟著一起倒黴
曆史上廢立成功的例子,板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最著名的例子有:伊尹廢太甲,霍光廢昌邑王。
兩人雖然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並且得到為當世人和史學家的一致稱頌,但卻開了很壞的先例
之後凡是有大臣想做廢立之事,總是把兩個人拿出來說事,而且這幫人中沒有一個是忠義之臣,全是些奸佞小人
估計霍光、伊尹泉下有知,能夠氣的再活過來
董卓這匹來自西北的野狼,也打起了廢立皇帝的心思,現在並州軍、涼州軍甚至是京城禁衛軍都掌握在他手上
腰裏別杆槍就起了打貓的心思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理由,更何況換皇帝這樣的大事,首先要從道義上給大家一個說法,就是忽悠不住大家,起碼得忽悠一下自己
伊尹囚禁太甲時,列舉了四個原因:笨(不明),脾氣不好(暴虐),亂改法律(不遵湯法),思想品質不好(亂德),十足的不良少年
伊尹召集大臣,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意見(當然大臣們有提意見的權力,卻沒有決定的權力),伊尹一句話就把太甲囚禁了
霍光廢昌邑王,理由也很充分:昌邑王當皇帝才二十七天,作惡就三千多件,平均一天一百多件,我認為誇張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真是個十足的壞胚子,一天做一百件壞事,哪有那麼多壞事讓他做?世間所有的壞事加起來也沒有三千多件
不管怎麼樣,伊尹和霍光都給出了足夠的理由,也就給了別的大臣足夠的麵子:我為了糊弄你們,費了這麼大周章,足以看出對你們的重視,你們就同意了吧
大臣們想想,想出這麼多理由來真是不容易,看來是重視我的意見的,那幹脆就同意了吧
這就像是打仗,對方旗幟鮮明鎧甲整齊的來挑戰自己,那說明對自己實力的重視,如果是喝的歪歪扭扭,衣衫不整的來,估計你都有被輕視的感覺
董卓看到有成功的先例,興奮不已,他有充足的自信,別人能幹成的事情我也能幹成
他忽略了一點,伊尹和霍光都是長期在朝中為官,是前朝的老臣,黨羽連襟遍布朝中,並且還是先帝托孤的重臣,說出話來當然有分量,就是有大臣不同意,那也是人民內部矛盾,可以坐下來商量解決的
董卓就不行了,你董卓算哪根蔥,我們在朝中為官多年的大臣都還沒發話,哪裏輪得到你來撒野?
盧植把話說的很明白:你不過是一個偏遠地區的刺史,以前也沒有處理過朝政,又沒有什麼才學,為何強行廢立?(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
這時,董卓與滿朝文物之間的矛盾不是人民內部矛盾,而是赤裸裸的敵我矛盾,是你死我活的矛盾,自然沒有誰真心願意支持他
董卓提出的口號也很隨意,說“皇上輕佻,沒有威儀,壓不住場麵”
什麼叫威儀?說你有威儀,你就有威儀,說你沒有,你就沒有,有也沒有
這就是董卓的人生哲學
這個借口太弱智,根本糊弄不了那幫朝臣,朝臣們更生氣的是,你隨便拿個借口就來糊弄我們,簡直是不把我們放在眼裏,太小瞧人了,於是紛紛反對
董卓真是騎虎難下
如果現在妥協了,那幫朝臣會覺得他軟弱可欺,可能登鼻子上臉,彈劾自己圖謀不軌,況且,等皇帝長大了,肯定也饒不了想砸他飯碗的人
董卓退無可退,他必須的一條路走到黑
誰掌握著軍隊,誰就掌握著勝利,在武力的威脅下,董卓最終還是把劉辯轟下台,把劉協扶上台
董卓也完成了由奸臣到人民公敵的華麗轉變
董卓完成了一個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壯舉,自然對自己的能力很滿意,高傲自大,把別的朝臣都不放在眼裏
董卓沒有放鬆下來,他知道現在還有另外一件事沒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