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國文的馬老師的課堂上,她會偶爾偷偷彈撥一下身旁的古琴,讓老師和同學赫然一驚。教《說文解字》和《詩經》的孫伯南老師,脾氣極好,遇到楊絳調皮,常常會說:“噯個小妹妹又在白相哉(蘇州話,這個小妹妹又在玩兒)。”吳儂軟語,煞是好聽。
由於經常會碰到和“女子解放”類似的問題,楊絳的國文在所有學科中最糟。又因為營養不良,個頭矮小,教一年級國文的老師“大老王”則送了她一個“老部長
”(老不長的諧音)的外號,調侃她坐錯了教室,分明八九歲的女娃娃,哪裏像十二歲的中學生,讓楊絳噘著小嘴直瞪眼。
一次,“大老王”介紹學生讀清朝戴名世的《意園記》:“意園者,無是園也,意之如此雲爾。山數峰,田數頃,水一溪,瀑十丈,樹千章,竹萬個。主人攜書千卷,童子一人,琴一張,酒一甕。其園無徑,主人不知出,人不知入。……”
隨後,讓學生以《遊“意園”記》為題作文。《意園記》這篇小品文流暢自然,清新傳神,但學生也僅能從字麵上來欣賞它的神韻,它所寄托的傳統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執念,虛無縹緲的“田園夢”和“山水夢”相交相融的“心靈烏托邦”,十幾歲的女孩子焉能參透,於是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沒遊過意園,不知怎麼寫。楊絳沒有被難倒,甚至遊興未艾,作文裏不忘給自己捎帶上“糖一包”,幾多享受。
這“糖一包”惹得“大老王”吹胡子瞪眼,指著她的鼻子挖苦:“你倒不說帶五香豆一包?”他一口吳江話,極誇張的表情,把“你”說成“諾”,“豆”說成“告”,連被批的楊絳都要含著淚豆豆被逗笑了。
調皮歸調皮,認真起來的楊絳進步也是百尺竿頭的勁頭。“老部長”不僅個頭漸長,學業也從不落後。
校長王季玉先生特別喜歡這個聰明可愛的小丫頭,格外關照她
。
之前在啟明是按照學科分班的,振華則是依據年級定課程。楊絳各科程度參差不一,為了保證她上不同班級的課時間上不衝突,王季玉校長在排課表的時候,把有關科目調來調去,煞費苦心。
振華的夥食條件不好,王季玉校長擔心小楊絳營養不良,督促她每天喝牛奶,並從家裏帶來菜肴給她補充營養。楊絳心裏特別感激校長的關心嗬護,更加勤奮自勉。
在振華上學的時候,隻有周末回家,但在楊絳的印象中,感覺父母總在身邊,她一回到家就如小狗追隨主人似的,不離左右。
父親說話有理有據,出口成章,《申報》上刊登的評論文章一篇接一篇,浩然正氣,擲地有聲。她既佩服又好奇,就纏著父親請教秘訣。
父親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母親唐須荌,每天除了操勞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稍有空閑也總要翻翻枕邊的書,沉浸在書裏忘乎所以。
父母的言傳身教,給她巨大的閱讀動力,貪玩的她醍醐灌頂,學著父母的樣子,找父親的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她開始貪書,讀書成了她最大的愛好。
一日,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
她說:“不好過。”
“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
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親笑說:“我也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