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委以重任(2 / 3)

地痞、混混斡旋,還擔任高三的英語課,且兼職做富商女兒的家庭教師,林林總總,忙得不可開交。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力以赴地做校長,自然就無法事無巨細地做妻子和母親了。獨自在昆明的鍾書為妻子記下了詳細的日記,描述他的日常點滴、飲食起居,滿紙深深的思念之情,青鳥殷勤。楊絳每讀之,慨然心動,卻總沒有時間每信必複。楊絳為自己的拖遝心存內疚。

對女兒圓圓,楊絳更深感虧欠。圓圓想媽媽,想和媽媽一起玩,媽媽放學回家,圓圓總跟前跟後,想和媽媽多親近一會兒。可是,回家後的媽媽不是看書,就是伏在案頭批改一摞一摞永遠批改不完的課卷。圓圓生氣那些課卷霸占了媽媽,時不時用自己的小嫩拳頭,一下一下捶打它們,眼角的淚珠隨著小拳頭一起滾落下來,滴在課卷一邊的桌角上,讓楊絳心頭也濕漉漉的。

幸虧有父親和姐妹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外公像當年疼愛楊絳那樣疼愛“圓圓頭”。楊家孩子幾個,無論男孩女孩,自小沒有哪一個和父親一床睡過,即便之前父親的床大得可以橫豎躺。現在,父親的床隻比單人床略微寬敞些。午睡時,父親讓圓圓和自己睡一床。他有一個用台灣席子包裹成的小耳枕,那是楊絳的母親別出心裁特為父親設計並親手縫製的,中間留個窟窿可以放耳朵,父親一直

珍藏至今,楊家孩子誰也沒用過。午間,父親把寶貝枕頭給圓圓枕著,讓她睡在腳頭。

楊絳姨表姐的女兒名叫“妹妹”,每天到四樓楊絳三姨母那裏讀書。兩歲半的圓圓和“妹妹”姐姐一起上樓,隔著小桌子麵對麵坐著,聽“妹妹”姐姐讀上下兩冊的《看圖識字》。楊絳看圓圓聽得上心,就從書店給她帶了兩冊來。

圓圓拿到新書非常開心,咿咿呀呀地捧著讀,可是阿姨們看她拿的書,都哈哈大笑起來,原來“圓圓頭”倒著拿書在念。令她們驚奇的是,書雖然倒著,從頭到尾,內容竟一字不差。她們猜測圓圓是聽熟背成順口溜了。還是大姨壽康醒悟得快,圓圓每天坐在小表姐對麵聽讀,她看到的全是顛倒的字體,記下的也就是顛倒的字體。為此,大姨特地買了一匣方塊字教她,幫助她糾正。圓圓的小腦瓜兒太好使了,聽大姨教一遍,就走開,並不跟著重複讀,卻都牢牢記住了。

楊絳看圓圓走路的樣子、翻書的神情,感覺和鍾書太神似了。她覺得既驚奇又有趣,不能不感歎遺傳的力量。

半年時間在別人看來一晃而過,在楊絳這裏卻是具體的一百八十多個日日夜夜。半年期限已到,楊絳寫信給季玉校長,要求辭職。可是,季玉校長不批準,說現在學校的一切已走上正軌,形勢大好,校長怎能一走了之?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楊

絳隻好妥協,答應再做半年。

又一個半年,學期結束後,楊絳為家人考慮,也為自己喜歡的文學考慮,她有條不紊地安排好暑假和下學期的各項事宜,又向季玉校長推薦想做校長的合適人選,正式辭職。

自此,楊絳再也沒有做過行政管理工作,不過,這一年校長生涯的曆練,讓她獲得很多人生經驗與智慧。

究其一生,楊絳都深深記得振華母校,她說:“振華有一股味兒,那股味兒影響了我一生。”

這股味兒,就是季玉校長和楊絳先生追求一生的執著和敬業。後來,楊絳以王季玉校長為生活原型,以她含辛茹苦籌備、創辦振華為故事背景,創作了短篇小說《事業》,紀念這位一輩子嫁給了振華的教育工作者。

1940年秋末,楊絳弟弟寶俶從維也納醫科大學畢業回國,鍾書來信說他暑假也將回來。楊絳怕家裏住得太擠,就在辣斐德路弄堂裏另租一間房。圓圓要和媽媽一起搬家,外公舍不得她,對她說:“搬出去,沒有外公疼了。”圓圓聽了,偎在外公身邊大哭,不易落淚的外公也被感染得落淚了。

豈料,由於戰亂,路途不暢,和同伴一起走到半路的鍾書,不得不重新折回藍田。

楊絳把房子退了,母女倆在來德坊又過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