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兵故事(3 / 3)

旗語信號接收站內,那個負責翻譯旗語信號的人放下了最新款的望遠鏡,然後同樣以旗語將消息接力式的傳遞給其他堡壘,若是因為受地形影響,無法直接接到旗語的堡壘,則由快馬將信息送去。如此反複,不要多久所有堡壘都接到了出戰的命令。

兩日後。

這一次前來劫掠的匈奴軍,如今已隻剩一半人馬不到,被圍困在了兩個丘陵之間的小山穀裏麵。以強弩作為掩護,工程兵們在山穀兩側出口處建立起了簡易但有效的阻擋工事。匈奴人很想憑借騎兵衝殺過去,但他們已經徹底跑不動了,隻能讓隨後趕到的步軍包圍。此處還在大漢堡壘群落的勢力範圍內,又有騎兵一路上以特製煙花引路,故他們能夠及時抵達。

大漢的騎兵部隊雖然人數稀少,但卻不惜血本的給每個騎兵配備了三匹優良戰馬,輪番乘換,這樣便可最大限度的保持馬力,足以堅持連續兩天兩夜的奔襲,謂之“兼騎”。何況大漢的戰馬還配備了各種新式裝備,更令大漢騎兵在馬上所能堅持的時間,比自小在馬背上長大的匈奴騎兵更為長久。這次匈奴騎兵根本什麼都沒搶到,還在攻城時損失慘重,身上的幹糧早就耗盡,繼而在大漢騎兵那無休無止的連番騷擾式追擊下,他們困餓交加下,終於抵擋不了疲勞,在被驅趕到這個山穀之內時崩潰,不得不紮營休憩,一個個連再爬上馬的力氣也沒有,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漢軍馬將自己包圍。

在陣前望著已經是甕中之鱉的匈奴部隊,張二勇知道,換作以往,見到匈奴人如此疲憊,大漢軍隊已經一擁而上,大殺一場。但如今上麵似乎在提倡什麼“以最小代價換取戰爭勝利”,“務必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故大漢軍隊並不急於進攻,隻是讓工程兵那群小子在陣前,用許多事先已經做好的“工事模塊”,迅速搭建起“工事”。那些“工事模塊”極其精巧,三兩下就能拚成一道對阻擋騎兵極其有效的防線,張二勇曾經在一個“工事模塊”前翻看了半天,也沒怎麼弄明白那裏麵的道理。

仔細看去,那些“工事模塊”上某個不起眼的地方,都刻有一個“墨”字。若是那些工程兵就會知道,它們的技術都是出自已被朝廷招安的墨門之手。甚至當初這些工程兵在學習這軍事工程技術時,他們的導師便是墨門弟子。

等了小半個時辰後,大漢軍隊才發起了進攻。休息過一小陣子後,這些疲憊不堪的匈奴人四肢隻會更加無力,而且困意更是如潮水般湧來。前三天裏,大漢總共有三支騎兵營對這支膽敢進犯的匈奴部落進行了遊擊戰。他們按照早就製定好的戰術,根本不與匈奴人糾纏,都是以弓箭射之,然後一沾就走,並且在夜間也反複騷擾,就是不讓匈奴人有休息的機會。匈奴之地雖產馬匹,但也不可能做到人人配雙馬甚至三馬,亦沒有大漢騎兵那樣優良的馬上裝備。馬鞍、馬鐙或許可以仿製,但馬蹄鐵實在不是冶煉技術落後的匈奴人所能打造,這便大大的限製了匈奴騎兵的發揮。何況匈奴人的馬吃的是草,而大漢騎兵的馬吃的都是大豆、玉米,乃至番薯,出戰前還以生雞蛋拌入飼料,以增強其體力。故大漢騎兵的馬匹體力極好,也非匈奴人所能比拚。

匈奴人連人帶馬都已經快要累到不能行動,大漢軍隊衝殺進去後,幾乎沒有遭到什麼像樣的反抗。張二勇的大刀這次卻沒能砍到匈奴人。大漢軍隊先是在兩側丘陵高處放了兩輪連弩,匈奴人便宣告投降,否則他的軍功上便又要添上大大的一筆了。